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 工程機械創造東方奇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8-19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核心提示:改革開放三十年 工程機械創造東方奇跡
  前言——東方奇跡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快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沒有工程機械產業,只是一些修配生產點和小型施工機具。直到1961年4月24日,在機械工業全面發展中誕生了這個行業,在原機械工業部內組建了工程機械專業管理局。當時只有14家直屬企業,978臺機床,固定資產9638萬元,職工9857人。經過十八年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建設,到1978年初步構建了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的基本框架,主要指標詳見表1。其中企業數(包括兼業廠及零部件企業)1978年比1961年增長27倍,固定資產原值增長36倍,但工業總產值只增長了15倍,毛利潤增長了11倍。

  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及改革開放政策激發出來的發展活力,促進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大發展。到目前為止(2007年)全國已有工程機械企業及科研單位2000多家(協會會員單位1498家);全行業固定資產原值比改革開放前1978年增長了15.4倍,但工業總產值卻增長了120倍,利潤總額增長39倍,資產貢獻率比改革開放前提高了7倍左右,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巨大發展活力。在全國機械工業行業中,其規模由一個小小行業發展成為僅次于汽車、電工電器、石化通用、機床四個行業,名列第五位。在國際上,已成為工程機械產業生產大國,2006年進出口貿易由長期逆差一躍為順差,2007年出口額達87億美元,是進口額的1.76倍,產品銷售臺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進入世界工程機械五十強企業中,中國本土企業(民族品牌)有8家,美國企業有10家,日本企業有9家。2007年中國企業集團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有6家,過10億元的有27家,生產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在國內外市場上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地位正在不斷攀升。2007年國際最大的德國寶馬工程機械博覽會上,中國有102家企業參展,參展的大中型設備就有100多臺,成為外商刮目相看的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全球工程機械業內來訪者,頓時感受到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大廈正在世界的東方高高豎起,其建設與發展速度創造了國際工程機械發展史上的奇跡。

  一、我國工程機械發展歷程劃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程機械按其發展特點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60年)為萌芽與準入時期;第二階段(1961-1978年)為行業形成時期,其標志為:在第一機械工業部組建成立了工程機械管理專業局(簡稱一機部五局);第三階段(1979-1997年)為行業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全面發展期;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進入國際化發展時期。前兩個階段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封閉發展,后兩個階段是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之下的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高速發展期。本文只重點介紹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兩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驕人業績。

  二、工程機械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全面改革發展期(1979-1997)

  (一)管理體制不斷改革,將企業經營權逐步推向市場。

  經歷了十年動亂以后,正當工程機械進入一個快速調整的全面發展期,準備制定“六五”發展規劃時,1978年8月29日,根據國務院有關領導的意見,由原一機部和國家建委下文將行業中的挖掘機械、壓實機械、樁工機械、混凝土機械、電梯由一機部劃歸用戶部門國家建委管理,并由一機部劃給國家建委60個歸口廠,包括鐵道部、交通部、林業部等各部委均劃管有工程機械,從此工程機械行業在我國形成了長達20年的兩個制造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以后,調整了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政策相繼出臺,改革開放總方針步步深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在這種新形勢下,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和引進外資的力度不斷增強,給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1980年一機部重型礦山機械總局決定壯大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能力,以適應國家新的形勢要求,將叉車與工業搬運車輛產品由起重運輸機械行業調整到工程機械行業管理,便于統一組織專業化生產。 

  1982年該局更名為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通過部內協調,將農機行業的鞍山紅旗拖拉機廠、青海拖拉機廠、青海鍛造、青海鑄造、青海齒輪廠等七個企業改造為生產工程機械及其零部件的專業生產廠,其中青海六廠收編為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的部直屬廠,再加上1979年上收的柳州工程機械廠和山東推土機總廠,此時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工程機械直屬廠又增加了8家。在行業規劃方面,則確定了以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方針,明確四川齒輪廠、青海齒輪廠發展行星式動力換檔變速箱,在徐州發展回轉支承、驅動橋、機械換檔變速箱、駕駛室、液壓油缸等專業生產廠。全國共規劃發展30多個工程機械專業部件廠,并明確這些企業不管在何地,一律為全行業服務。

  這個時期,兩個制造體系給工程機械行業造成的重復分散的局面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在編制“七五“規劃時,國家計委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示精神,組織一機部、建設部、交通部、鐵道部、林業部、兵器部和工程兵及總后勤部等共同成立了全國工程機械大行業規劃辦公室,負責協調發展。大行業規劃辦公室由一機部重型礦山機械工業局任組長,以上各部機械局參加,規劃辦公室設在重礦局工程機械處,負責編制了工程機械大行業“七五”發展規劃,報送國家計委,作為“七五”期間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依據。

  1985年隨著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逐步明確,國務院確定一機部為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國務院以國發[1985]114號文批準一機部更名為機械工業部,并將其上報的改革方案批轉給全國試行。文件規定各部機械直屬企業一律下放到所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務院各部門機械管理機構撤消,由機械工業部統一進行管理。但是這次改革,由于只是機械部一個部門轉換職能,其他各部委尚未行動,在建設部還成立了中國建設機械協會,協助政府管理行業發展工作。這樣就造成了全國各部門的改革不配套,尤其是國家計委的投資渠道沒有改變,工程機械行業技改項目的列項與審批,有的在機械廳(局),有的在省市建委(廳),“條條”與“塊塊”一起管理,造成全國工程機械大行業規劃辦公室的規劃工作有責無權,結果改革作用不大。特別是液壓挖掘機和電梯行業管理控制權仍掌握在建設部手里,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外資時,引進技術和以我為主的發展方針引導不力,至今這兩種產品的國內市場和產品品牌80%以上掌握在國際跨國公司的手里。

  1987年國務院撤消機械部和兵器部,組成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內燃機三大行業組成工程農機局。

  1989年,國務院又將電子工業部與機械工業委員會合并,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但專業司局撤消。因農機工業涉及農業發展問題,將原工程農機司改名為農業裝備司,內設工程機械處,管理工程機械行業,主要承擔規劃、科技發展和部分政策性投資項目等管理工作。同時繼建設部在1984年成立中國建設機械協會以后,1993年在機械工業部系統正式組建了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1998年,根據國務院國發[1998]6號文和國發[1998]57號文,撤消機械工業部,成立國家機械工業局,對全國機械工業進行宏觀管理,取消了有關部局對機械工業的管理職能,機械工業微觀管理完全按市場經濟法則運行。從此真正實現了對工程機械大行業的宏觀管理,在原國家經委貿的指導下,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制定了工程機械大行業管理辦法,并且促成了中國建設機械協會與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正式合并,使行業協會在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中介協調和溝通作用,并協助政府制定行業產業政策,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在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把企業經營權逐步推向市場,由生產性向經營性轉變,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1986年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企業技改投資由國家投資逐步改為企業貸款及籌資發展。1993年實施利改稅,企業管理全面推行公司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出臺,把企業發展全面推向市場,充分調動了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自我發展的積極性。這個時候工程機械企業發展兩極分化開始加劇,一部分企業不斷調整經營理念,搞活企業經營機制,順應市場經濟發展,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新興企業集團不斷壯大。另一部分企業內部改革創新止步不前,市場銷售額不斷下滑,許多曾經是國家重點投資支持的國有企業,如當年推土機銷量全國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國挖掘機生產基地撫順挖掘機廠、曾獲國家挖掘機金獎的合肥礦山機器廠、當年全國叉車銷量第一的北京叉車總廠和寶雞叉車公司等企業,先后被擠出市場,銷聲匿跡,國有資產逐步虧損消失。

  (二)改革開放政策,大大激發了行業發展活力。

  這個階段自“七五”計劃以來,工程機械行業隨著國內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企業規模、數量、專業化生產發展很快。全國有15個省市區將該行業作為本地區的支持產業,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至1997年全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近100億元,吸收協議外資7.31億美元,批準外資項目189個。其中合資項目139個,協議外資金額57736萬美元;外商獨資企業38個,協議外資金額14142萬美元;中外技術合作企業12個,引進外資1250萬美元。在這個時期,工程機械行業通過許可證、合作生產、聯合設計、技貿結合等方式共引進了174項250多個國際先進產品制造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后,發展了近500個新產品,改造了老產品,使行業產品品種達到288個系列,2300多個基本型號,4300多個規格型號。行業整體規模、產品品種、產品技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發展。與改革開放之前1978年比較。

  1997年比1978年,18年間工程機械專業生產企業數增加了10倍,固定資產凈值增加7倍,但是工業總產值增加了15.6倍,企業毛利增長了8.84倍。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是改革開放政策給本行業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大型企業集團不斷形成,行業結構生產集中度不斷改善提高,至1997年行業內已經組建起17個企業集團,這十七個企業集團1997年銷售額已達到135.36億元,另外包括中外合資8家電梯企業在內,25家企業年銷售額占行業比重已經達到65.29%。這25家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指標詳見表3。

  (三)向市場經濟過渡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人未走過的路,需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發展,在發展中探索新路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至20世紀末,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是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中發展起來的。在過渡期轉軌當中,政府由直接管理企業轉向宏觀引導,企業則在不斷改革內外部管理機制的同時,逐步走向競爭發展的軌道。大部分企業在接受政府宏觀引導與自身轉換經營機制方面,只要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都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從而形成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回憶這段歷程,在以下八個方面值得總結。

  1.搞好行業規劃,牢牢把握市場。

  2.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全面提升產品技術和企業的裝備水平。

  3.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外資項目,促進企業管理機制創新、技術創新。

  4.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6.以國有企業為龍頭,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7.大力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8.支持企業集群化生產基地的發展。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大悟县| 乌海市| 大余县| 浦县| 西充县| 洛扎县| 云梦县| 潼南县| 文水县| 滨海县| 京山县| 凉山| 垦利县| 固始县| 马尔康县| 定结县| 宾阳县| 镇远县| 泸水县| 德格县| 彭山县| 濮阳县| 安远县| 霍山县| 北票市| 晋中市| 静宁县| 中西区| 江安县| 启东市| 宣武区| 石嘴山市| 班戈县| 肥西县| 长海县| 唐海县| 镇坪县| 象州县| 丰城市|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