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產品門類多(有18大類),具有自身特點。首先表現在各類產品產業規模及構成情況不同,各類產品在技術結構及技術含量上差異較大。結構簡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一般由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組織生產;機、電、液一體化,自動化程度高的產品生產企業為數不多。其次,工程機械產業集中度較高。全球18個國際跨國公司2006年銷售額達998億美元,其中工程機械為765億美元,占國際工程機械銷售額的62%。而在中國,14家重點骨干企業2006年銷售額占本行業的60%(不含電梯),利潤為541217萬元,占本行業的65%。此外,企業生產經營盈利能力參差不齊,行業平均凈利潤為6%~8%。一些技術含量高、生產難度大的產品凈利潤可達30%左右,但技術含量低、結構簡單的產品低水平重復生產嚴重,盈利能力很低,凈利潤率一般均在2%左右。
由于工程機械產業基本是屬于投資拉動型產業,而且其市場需求年平均增長率一般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的1.28倍,因此,根據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不同,每年行業增長率變化較大。如果偏重于建筑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向,可以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的1.8~1.9倍。由此可見,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的增長率不僅與國家投資增量有關,投資構成情況對其也有較大影響。
2007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主營業務銷售額為2268億元,比2006年增長40%;行業利潤也大幅增長,其中非主營業務以外的收益,包括從金融市場得到的收益增長顯著。此外,主要產品銷量平均增幅為25%,其中銷量最高的是裝載機,銷量增幅最大的則是平地機。液壓挖掘機、商品混凝土機械(攪拌樓、拖式泵、泵車、車載泵、攪拌運輸車)增幅均在30%以上。同時工程機械產品進出口也由逆差轉向順差。
創新取得成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工程機械面臨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爭奪,從產業發展方面“圍剿”國企的行為時有發生,至2006年,在華的外商合資、獨資企業已達169家。為此,行業內重點骨干企業都開始注重自主創新,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問世,其中每年有10個左右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2007年有3項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創新獎。主要生產企業每年投入的創新研發費用占到銷售額的3%~5%,有少數企業達到5%~7%,基本具備了各類主機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為我國工程機械開拓國際市場起到了技術支持和保障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部分國企包括過去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型國有企業,其管理機制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導致了部分企業被淘汰出局,例如當年推土機全國銷量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國挖掘機生產基地———撫順挖掘機廠、曾經惟一獲得國家挖掘機產品金牌獎的合肥礦山機器廠、當年叉車銷售量全國第一的北京叉車總廠等十多家知名企業先后被擠出市場。面臨這樣的發展形勢,工程機械行業編制的“十五”、“十一五”規劃中,都把深化改革、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行業發展頭等重要的戰略任務來執行。例如杭州叉車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體制與機制改革之前,員工有2000人,叉車年銷售量2128臺。在2000年以后,通過體制與機制方面的不斷創新,到2007年,員工還是2000人,年生產銷售叉車達2.6萬多臺,是2000年的13倍;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通過產業化和體制與機制方面的不斷創新,旗下的中聯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發展;徐工集團是大國企,國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度拖累著集團的發展,近兩年他們通過深化改革,提高了行業競爭力,保持了行業排頭兵企業的位置。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政策扶持突破發展瓶頸
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是重主機輕零部件發展,關鍵技術零部件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發展的瓶頸;產品結構中間大兩頭小,即大型施工機械與小型工程機械正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中國品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仍然停留在價格優勢,還未向技術優勢轉型;科技創新、創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能力弱;低水平重復生產,嚴重影響行業效益提升;中外合資企業雙贏政策執行有偏離,部分國企受“圍剿”。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產業政策劃定了重點支持的產品范圍及技術領域。以國家配套政策為主支持大型施工機械發展(國債、專項貸款、嚴格控制整機進口免稅項目、鼓勵技術合作、關鍵配套零部件進口免稅、部分項目一事一議批準銷售返稅);以市場引導為主,支持發展小型工程機械并擴大出口。重點支持的產品技術領域包括節能降耗與減排產品技術優先發展;大力提升關鍵配套部件技術水平,提高可靠性(包括:動力換擋變速箱、濕式制動驅動橋、回轉支承、“四輪一帶”、整體式多路閥、柱塞式液壓馬達與液壓泵等先進技術);產品信息化技術;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技術(工業工程系統技術)等等。
由于工程機械產業基本是屬于投資拉動型產業,而且其市場需求年平均增長率一般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的1.28倍,因此,根據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不同,每年行業增長率變化較大。如果偏重于建筑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向,可以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的1.8~1.9倍。由此可見,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的增長率不僅與國家投資增量有關,投資構成情況對其也有較大影響。
2007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主營業務銷售額為2268億元,比2006年增長40%;行業利潤也大幅增長,其中非主營業務以外的收益,包括從金融市場得到的收益增長顯著。此外,主要產品銷量平均增幅為25%,其中銷量最高的是裝載機,銷量增幅最大的則是平地機。液壓挖掘機、商品混凝土機械(攪拌樓、拖式泵、泵車、車載泵、攪拌運輸車)增幅均在30%以上。同時工程機械產品進出口也由逆差轉向順差。
創新取得成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工程機械面臨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爭奪,從產業發展方面“圍剿”國企的行為時有發生,至2006年,在華的外商合資、獨資企業已達169家。為此,行業內重點骨干企業都開始注重自主創新,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問世,其中每年有10個左右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2007年有3項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創新獎。主要生產企業每年投入的創新研發費用占到銷售額的3%~5%,有少數企業達到5%~7%,基本具備了各類主機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為我國工程機械開拓國際市場起到了技術支持和保障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部分國企包括過去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型國有企業,其管理機制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導致了部分企業被淘汰出局,例如當年推土機全國銷量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國挖掘機生產基地———撫順挖掘機廠、曾經惟一獲得國家挖掘機產品金牌獎的合肥礦山機器廠、當年叉車銷售量全國第一的北京叉車總廠等十多家知名企業先后被擠出市場。面臨這樣的發展形勢,工程機械行業編制的“十五”、“十一五”規劃中,都把深化改革、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行業發展頭等重要的戰略任務來執行。例如杭州叉車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體制與機制改革之前,員工有2000人,叉車年銷售量2128臺。在2000年以后,通過體制與機制方面的不斷創新,到2007年,員工還是2000人,年生產銷售叉車達2.6萬多臺,是2000年的13倍;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通過產業化和體制與機制方面的不斷創新,旗下的中聯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發展;徐工集團是大國企,國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度拖累著集團的發展,近兩年他們通過深化改革,提高了行業競爭力,保持了行業排頭兵企業的位置。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政策扶持突破發展瓶頸
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是重主機輕零部件發展,關鍵技術零部件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發展的瓶頸;產品結構中間大兩頭小,即大型施工機械與小型工程機械正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中國品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仍然停留在價格優勢,還未向技術優勢轉型;科技創新、創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能力弱;低水平重復生產,嚴重影響行業效益提升;中外合資企業雙贏政策執行有偏離,部分國企受“圍剿”。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產業政策劃定了重點支持的產品范圍及技術領域。以國家配套政策為主支持大型施工機械發展(國債、專項貸款、嚴格控制整機進口免稅項目、鼓勵技術合作、關鍵配套零部件進口免稅、部分項目一事一議批準銷售返稅);以市場引導為主,支持發展小型工程機械并擴大出口。重點支持的產品技術領域包括節能降耗與減排產品技術優先發展;大力提升關鍵配套部件技術水平,提高可靠性(包括:動力換擋變速箱、濕式制動驅動橋、回轉支承、“四輪一帶”、整體式多路閥、柱塞式液壓馬達與液壓泵等先進技術);產品信息化技術;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技術(工業工程系統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