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值得注意,建設生產線資金到位是關鍵2003年,重慶水泥工業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一共審批了23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總投資50.45億元,建設規模日產熟料54100噸。其建設情況如下:
1.“按批規模”建成投產10條線,總投資21.8億元,日產熟料22400噸。
2.“批小建大”建成投產2條線,總投資5.6億元,日產熟料5700噸。
3.“批大建小”建成投產2條線,總投資2.65億元,日產熟料2500噸。
4.“停停建建”的工程2條線,總投資3.3億元,日產熟料4000噸。
5.“批而未建”的生產線7條,總投資17.1億元,日產熟料19500噸。
以上共計建成投產14條生產線,總投資完成30.05億元,日產熟料30600噸。其中,“一帆風順”、資金及時到位建成投產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只有6條,占建成投產線的42.86%。實踐證明建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資金到位是關鍵。
現實發展可圈可點新上生產線審時度勢是關鍵一、2007年,重慶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態勢始料未及,投資者的積極性很高,據調查了解:
1.上半年已建成投產2條線,完成投資5.3億元,日產熟料5000噸。
2.在建生產線7條,投資估算22.6億元,日產熟料25000噸。
3.需要核準生產線11條,投資估算37.46億元,日產熟料37900噸。
4.企業謀劃生產線8條,投資估算23億元,日產熟料27200噸。
上述2~4項共計26條生產線,日產熟料90100噸,投資估算(不含余熱發電)83.06億元。
二、重慶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新機遇:
1.新特區、新起點、新機遇、大投入、大發展需要新型干法水泥。據《重慶時報》報道:2008年至2020年,重慶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10萬億元,年均投資額7700億元。10年后,主城區將擴大1倍,幅員面積273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800萬以上,“一小時經濟圈”和“兩翼”將分別于2015年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重慶市“十一五”水泥工業發展規劃目標: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偏小(大于50%),規劃目標比全國低20個百分點;
3.國家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上大壓小、調整結構、淘汰落后、提高質量、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
4.重慶水泥市場需求大。預測:未來10年重慶投資強度大,年均增長20%以上;國民經濟加速發展年均增長12%左右;房地產開發勢頭強勁,年均增長15%以上;城鄉統籌發展史無前例,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因此年均水泥消費量將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長,年均水泥實物消費量增加250萬噸左右;2010年全市水泥消費量3600萬噸左右,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將達到70%左右;水泥生產能力4300萬噸左右。
新挑戰:
1.宏觀調控頻頻出招史無前例2007年:(1)央行在3月、5月、7月、8月、9月連續上調基準利率共1.35個百分點;(2)央行在1月、2月、4月、5月、6月、8月、9月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3.5個百分點;(3)央行重拳回收資金,分別于3月、5月、7月、8月、9月連續發行期限均為3年的定向央票,共收回資金5540億元;(4)8月20日起個人存款利息稅由20%減到5%;(5)6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財政部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議案,財政部將分三期分別發行為6000億元、6000億元和3500億元。而且8月、9月兩月共發行了12000億元特別國債,其中,2000億元市場公開發行;(6)有關部門已簽批強制減持3000億元國有股;(7)9月18日國家發改委已發出調整電力價格的通知。上述措施的目的在于:“要堅決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著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努力緩解:經濟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物價總水平增長過快。”央行采取上述措施無疑是為了抑制流動性過剩和降低貸款增速。
水泥作為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是國家重點調控行業之一。銀行要從嚴控制基建貸款并使貸款企業增加融資成本;國土部門嚴禁“以租代征”建設用地;項目核準部門將進一步提高準入門檻,并堅持等量或超等量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規劃、建設部門對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未履行完必要的程序(環評、征地、安評等)手續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
2.微觀操作難度加大(1)業主資本金能否到位?資本金是企業的命根子,按35%的比例計算,26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需自籌資本金29.07億元。水泥市場惡性競爭、效益低下、業主能否籌足資本金是一個未知數。
(2)銀行貸款能否落實?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宏觀調控頻頻出招,26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需銀行提供54億元的貸款支持,銀行貸款能否落實同樣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3)上述26條新型干法生產線都建成投產,產品銷往哪里?市場、資源、運輸條件是否有保障?規模、布局是否合理?很難講清楚。目前,存在著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國家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提倡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有的區縣不分規模和布局是否合理、條件是否具備?凡上新型干法生產線一律開“綠燈”;個別區縣認為“上大壓小”、“規模越大越好”,不管有無市場和資源,提出建設“千萬噸”水泥大區。實踐是檢驗規模、布局是否合理的惟一標準,水泥工業是“遍在型”的產業,主要是由石灰石資源的分布及水泥產品的區域性所決定的。在節能減排、節運增效的今天,并非規模越大越好。
為引導重慶新型干法水泥健康發展,就重慶市水泥工業規模和布局問題談些個人看法:
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對重慶“導航定向”的指示,市委、市府對重慶市未來13年的發展,已完成了“一圈兩翼”的規劃部署。“一小時經濟圈”著眼于“領頭領跑”:努力成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的核心區域;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主要載體;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戰略平臺。“一圈”內的23個區縣要提前5年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77300元,常住人口達到2200萬人,城鎮化率提高到80%,主要經濟社會發展人均指標達到東部平均水平;“渝東北翼”著眼于“提速提檔”,努力建成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到2020年,“北翼”內的11個區縣人均GDP達到43000元,常住人口700萬人,主要社會經濟發展人均指標趕上全國平均水平;“渝東南翼”著眼于“做特做優”,努力建成武陵地區經濟高地,民俗生態旅游帶,扶貧開發示范區。到2020年,“南翼”內的6個區縣人均GDP達到45000元,常住人口減少到200萬,主要經濟社會發展人均指標趕上全國平均水平。根據重慶市的規劃部署,10年后,“一小時經濟圈”將成為西部最大的城市群,同樣可以預言,“一小時經濟圈”將是重慶最大的水泥市場。現將“一圈兩翼”水泥產能及擬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布局提出如下建議(見表):
說明:(1)表中常住人口、人均GDP為2006年底的數據;(2)水泥產能為(2007年8月底)的數據;(3)新型干法為(2007年8月底)的數據;(4)布局形式:①“一圈”內采用網絡布局。其理由是:有水泥石灰石資源,有電廠的粉煤灰和脫硫石膏以及工業廢渣,供水泥廠做混合材、緩凝劑,有兩大市場(“一圈”市場和“川中、川北”市場),交通運輸方便。但多是公路運輸,擬建生產線規模200萬噸為宜,并不宜過多,既有利于防止盲目過渡投資,也有利于承擔全市淘汰落后產能80%以上的任務;②“北翼”采用點軸布局。其理由是:利用長江黃金水道運輸。“北翼”未來13年要遷出230萬人口,常住人口減少到700萬,地區水泥市場受到長江上游、下游的擠壓,故擬建生產線規模不宜太大和過多,才有利于防止低水平重復投資和淘汰落后;③“南翼”采用點狀布局。其理由是:經濟欠發達,交通運輸不便,但有資源、有兩個市場(本地和湖南、湖北、貴州)的邊際市場,同時,“南翼”未來13年要遷出幾十萬人口,常住人口將減到200萬人,故擬建生產線規模不宜太大和過多,才有利于防止低水平重復投資和淘汰落后。
鑒予上述分析:重慶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既有新機遇也有新挑戰。“在建生產線”:企業一定要抓住新機遇,迎接大需求,大干快上,早日投產;“擬報核準線”:企業一定要審時度勢。只要資金落實、手續齊全、布局合理就可抓緊時間上報核準,迅速開工建設。否則,不宜倉促上報核準;“企業謀劃線”:企業一定要認清形勢,尊重科學,尊重規律,量力而行。資源、市場、運輸、資金條件具備,規模、布局又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就可按照上報“核準”的要求,積極開展工作,創造條件及時上報。否則,應多花精力抓好現有企業的節能減排和技術進步,或資產重組或轉產其他行業。
淘汰落后政府負責以人為本妥善安置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政府連續加大力度。今年國家發改委先后下發了:發改辦工業[2007]447號和發改辦運行[2007]1778號文件。其主要內容有兩條:1.淘汰落后、政府負責。按照國務院領導的要求:國家發改委將擇時在北京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簽訂“十一五”期間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責任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與落后小水泥企業所在的縣區政府簽訂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責任書,明確拆除時間、目標、要求、落實相關責任,并將簽訂的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責任書送國家發改委備案;2.以人為本、政府有情。發改辦工業[2007]447號文件明確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涉及關停和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企業的職工要妥善安置,有條件的被淘汰的小水泥廠可作為粉磨站,采取各種措施安排好被關停、淘汰水泥廠的善后處理工作,有財力的省份可適當進行補貼,確保關停落后水泥企業工作順利進行。
淘汰落后抓住“兩手”,方法得當事半功倍重慶落后水泥生產能力還不小(共有2338萬噸,占全部產能的61%。其中:機立窯、濕法窯、干法中空窯的產能分別為2128萬噸、180萬噸、30萬噸)。尚缺退出機制;《物權法》10月1日起實施;新型干法水泥滯后和高速公路貨運計重收費等,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又增加了新的難度。
實踐證明辦法總比困難多。目前,淘汰落后水泥產能,政府積極性很高,企業積極性嚴重不足,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夠。因此,淘汰落后產能要抓住“兩手”。
一、有形的手——政府。落后產能并非一日形成。諸多原因建成的落后產能企業(生產線)花了不少成本,淘汰落后產能同樣需要成本。目前,政府要從提出淘汰落后產能的問題轉到具體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措施上來,在操作中注意區別對待。例如:(1)保護遵紀守法企業,懲處違法違規企業(生產線)。對無產品許可證生產的企業要堅決取締;對違規建設的企業(生產線)要堅決拆除。一經核實,政府可責令供電部門停供生產用電,稅務稽察到企業稽察納稅情況等等;(2)凡有落后產能的企業必須堅持上大壓小,新型干法線建成投產400天內,必須關停落后產能,否則停止生產供電或強拆;(3)凡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污染物治理或產品質量不達標的企業,2008年不予換發生產許可證;(4)對安置下崗職工、發展循環經濟、資源綜合率達80%以上、廠區地質不穩、濕改干暫有困難(但有計劃承諾),污染物治理排放達標、產品質量穩定的個別企業,換發生產許可證時建議個案處理;(5)提高水泥市場準入門檻,大力推廣散裝水泥和發展高強度、高性能商品混凝土;(6)關停并轉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建議政府可適當出資補貼等等。
在淘汰落后產能具體政策措施的引導下,有關企業應識大體、顧大局、轉變觀念、克服僥幸。節能減排、調整結構、淘汰落后、沒有退路。把“要我淘汰變成我要淘汰”。凡有落后產能的企業(除邊遠地區,交通不便外,但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產品質量必須達標)。應主動尋求生存之路,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建設新型干法線、淘汰落后產能;有條件的企業改建粉磨站或轉其他產品生產,并主動安置好職工。
二、無形的手——市場。市場經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落后水泥產能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從而失去生存的空間和條件。
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于1997年6月5日拉開序幕。時間已過10年。國家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行文多、會議多、宣傳多。就全國而言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最好。就重慶而言,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步子不大年年走,貢獻不大年年有,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直轄市的地位極不相稱。為此,我們要奮起直追、加倍努力,抓好“兩手”,就一定能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