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建設部等六部門近日發布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27個中心城市在3年內,分期分批在施工現場禁止使用水泥攪拌砂漿,建設工程施工項目中推廣使用預拌砂漿。據業內人士初步測算,該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將帶動我國水泥散裝率提高8至10個百分點,并有效地帶動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這是我國繼在部分城市禁止施工現場攪拌混凝土后推廣散裝水泥的又一新舉措。
傳統的袋裝水泥在產品出廠進入流通和使用環節后,還會繼續產生大量污染物排放,對環境帶來較大影響。為此,工業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就通過產品包裝形式的改變、采用專業化和高效的流通方式,實現了水泥散裝化。
我國散裝水泥發展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2006年,我國水泥散裝率已達到39.1%。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等地水泥散裝率均超過60%,已經達到或基本接近水泥散裝化水平。
水泥散裝化促進了水泥生產、流通和使用全過程的節能減排,經濟、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發展散裝水泥節約了一次性包裝袋,降低了水泥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2006年發展散裝水泥節省包裝費用211.5億元,由此節約能耗807.4萬噸標準煤。
發展散裝水泥可避免包裝破損,減少了流通過程中的水泥損耗。2006年發展散裝水泥減少水泥破損2119萬噸,減少經濟損失約55億元,節約能耗307.3萬噸標準煤。
散裝水泥的使用促進建設項目質量的提高。新型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采用計算機程序控制成分配比,形成一套可追溯的質量保證體系,避免了現場攪拌過程中受人為因素影響造成的建筑質量隱患。
發展散裝水泥有利于減輕固體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壓力。如每立方米預拌混凝土可綜合利用粉煤灰80至100公斤,并可利用尾礦廢石、鋼渣、礦渣等固體廢物制成的人工砂來代替天然砂。
發展散裝水泥實現清潔生產,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據測算,與袋裝水泥相比,每使用一噸散裝水泥可減少粉塵排放4.2公斤。
但是,當前我國在推廣使用散裝水泥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水泥散裝化整體水平仍較低。水泥散裝率比發達國家平均80%左右的水平有很大差距。二是地區差距大、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多數省份的水泥散裝率僅在20%左右。此外,我國農村散裝水泥消費占全國總消費量的40%,但水泥散裝率只有6%左右。三是缺乏有效的制約和調節機制。袋裝水泥的生產和使用對環境帶來的“外部效應”沒有付出應有的代價。四是散裝水泥物流設施投入不足。散裝水泥銷售網點需要配備相應的專業化設備,單靠市場化發展,往往受企業資金不足的制約。
為此,商務部商業改革司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將加強散裝水泥法規建設作為推廣散裝水泥的一項重點來抓。在《循環經濟法》《包裝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的立法、修訂過程中,體現國家“鼓勵散裝、限制袋裝”的方針和政策導向,明確袋裝水泥的生產和使用者對消耗資源、排放污染物應負的責任,逐步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
與此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經濟調節機制,運用經濟杠桿加大調節力度。加大袋裝水泥的使用成本,拉開散裝水泥和袋裝水泥之間的價格差,通過市場機制抑制生產企業生產袋裝水泥,鼓勵用戶使用散裝水泥。對集中使用散裝水泥的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等新興行業,解決其發展初期遇到的政策障礙,對其消耗工業固體廢物、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給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