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被當成毫無價值的廢物扔掉,實在可惜,其實這些垃圾是寶貴的資源。”5月31日,市政協委員、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鈦建議,我市應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進程。
據高鈦委員粗略統計,我國城市的開發建設每年至少要拆除3—4千萬平方米舊建筑,產生數億噸建筑垃圾,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筑廢渣有4千多萬噸,其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其中絕大部分建筑垃圾又未經任何處理,就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堆放或填埋,不但長期占用大量寶貴的耕地,而且還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與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事實上,關于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工作,目前在國外和國內發達城市已進行了積極探索。”據高鈦委員介紹,發達國家的工業、經濟水平,決定了他們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的重視程度更高,開發也更早些。發達國家對于建筑垃圾處理總體上是施行源頭削減策略,就是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對于已經產生的建筑垃圾則采用有效的科學手段,使其成為再生資源。而在國內,國家有關部門也對相關技術與示范工程項目給予了資金與政策支持,支持綜合利用建筑垃圾及生產新型建材。同時,利用城市垃圾生產建材等資源優化處理技術與成套設備也被放到優先發展的項目之中。
高鈦委員說,對于數量巨大的建筑垃圾,若能進行集中回收,加工再生,綜合利用,既有利于變廢為寶,節約資源,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棄填占用寶貴的土地。目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途徑大致有兩條,一是直接與建筑垃圾打交道的建筑、建材單位,可將建筑垃圾中的磚、石、混凝土等廢料經破碎后,變成細骨料、砌筑砂漿、內墻和頂棚抹灰、打混凝土墊層等。另一利用途徑是向深度研發,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制取燒結磚和再生混凝土。這些研究已形成成套技術,就是將解體混凝土和廢棄磚瓦進行再生資源化處理后,作為混凝土骨料、輕骨料,生產普通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砌塊,這種再生混凝土已達一定強度。建筑垃圾的利用可謂是一舉數得,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消納了大量垃圾,減少污染及土地占用。對于建筑用砂緊缺的城市,又解決了混凝土骨料的來源,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又可滿足施工規范要求,兩個效益是很明顯的。
“不過,在我市推行城市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還需要政策支持。”高鈦委員說,要使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真正形成循環產業,政府部門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因為,從建筑垃圾的集中回收、破碎加工到再生應用,是一個涉及面很寬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互為配套銜接的作業方式、管理規范和政策措施。要想推行這一工作,首先政府要納入議事日程,廣泛宣傳,并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其次,要鼓勵企業從事這個具有環保意義的回收再生產工作。只有這樣,這一利國利民的“循環經濟”模式,才能在實際中獲得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