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6日,晴空萬里,上市公司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法人投資建設的金寨流波水電站二臺機組正式并網發電,標志著安徽省內第一座碾壓混凝土拱壩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圓了64萬老區人民多年夙愿。
綠色戰略圓夢革命老區
流波水電站工程地處安徽省金寨縣東南部,位于淮河流域西淠河主源燕子河出口處,電站裝機2.5萬kW,年均發電量6550萬kW·h,電站總投資為1.352億元。
該電站是安徽省內首座采用“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的水能電站,是全國山區小水電建設試點項目之一,也是安徽水利股份公司實施“皖西綠色戰略”在省內投資興建的一座大型水能發電站。流波水電站工程投入發電后,形成5148萬m3總庫容的浩瀚湖區對拉動當地庫區養殖業和旅游業將起到積極作用;2.5萬kW水電機組發出的電能,將為地方財政增加大量的稅收。此外,水電站建設高峰期吸納當地近1000人參與建設,巨大的工程現場和潛在的勞動力市場,給當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就業機會。流波電站的興建對開發大別山區豐富的水力資源,緩解當地電力供應緊張局面,提高小水電發電質量,增加電網調峰能力,推動老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管理鑄造千秋工程
流波水電站壩頂高程217米,是安徽省內目前在建的首座采用碾壓混凝土工藝的三心圓單曲拱壩,此技術在安徽省內還是首次使用。項目所在位置地質堅硬,1780米長的引水洞必須穿過山體才能到達發電廠房,開挖不能有絲毫的偏差,且土方開挖量大,施工條件惡劣,工藝復雜,質量要求高,工期緊,在省內水電建設史上是少有的。盡管安徽水利股份是我國水電行業的“鐵軍”,具有豐富的水電站建設經驗,但流波水電站工程對他們仍是新的挑戰。面對挑戰,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始終以對社會、對股東高度負責的誠信精神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把困難作為挑戰,搶工期,抓質量,及時完成了電站的建設任務,在燕子河上樹立了豐碑。
確定碾壓混凝土配比參數是工程建設中一項關鍵性的技術難題,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邀請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和有關專家參與研究、試驗,在此基礎上,國家碾壓混凝土委員會、武漢大學、省設計院等科研院所及專家現場觀測,在膠凝材料中調整水泥與粉煤灰的用量,有效解決了混凝土配合比參數,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因地勢、氣候等原因,流波電站所處的燕子河流域常形成集中暴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20mm。防洪度汛成為流波水電站建設中最大的安全課題。對此,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及時成立工程防汛領導小組,聯合地方有關部門共行安全監管,推行預警機制,大幅度提高辨識、防范險情的能力,使流波水電站順利通過三個汛期的考驗。特別是2005年,因受臺風“泰利”影響,燕子河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沖毀臨時道路、堆場材料。由于項目及時收集分析雨情、水情,并實施嚴格的24小時防汛值班制度,確保了工程安全。
為保證工程質量,項目法人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還要求各參建單位采用一系列嚴謹細致的質量及工藝保證措施,同時還聘請國內權威質量科研單位和專家給予現場咨詢、解答,要求監理單位對每一道程序、每一步施工都有據可依。大家邊施工、邊探索、邊改進,在模板工藝、混凝土澆筑方法、混凝土保溫保濕等施工技術方面積極出新,推出多種新技術,為保障大壩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和諧工程打造“惠民”電站
流波水電站工程建設一直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廳及六安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本著向政府、向社會負責的精神,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工程規劃伊始就明確提出,不僅要將流波水電站建設成為一流水電工程,更要著力把它打造成綠色電站的典范,成為水電開發與老區人民和諧共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
安徽水利股份在流波水電站施工過程中提出“綠色電站惠萬代”為目標,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加大環保執行力度,全面推進工程建設。同時,企業還致力于改善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將水電站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在庫區移民工作中,安徽水利股份積極參與移民工作的前期設計與規劃實施,確保庫區移民生活有保障,且能持續、健康提高。2004年3月中旬搬遷工作正式實施,企業就把移民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全額一次性發放到搬遷戶手中。搬遷工作還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部分移民愿意到鄉鎮街道,企業協助其轉農經商,鄉、鎮政府和土地、城建部門劃出專門土地,在稅收上給予優惠;部分移民就近搬遷,企業也積極幫助他們開發可利用的荒山、坡地,改造中、低產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流波水電站的建設不僅改善了庫區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改善了大別山老區人民的水、電、路、通訊、農業、水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帶動了當地由傳統的山區農業向電站后勤服務基地的轉變,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著農村集鎮向規?;D移。
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致富一方百姓、促進一方和諧”的生動實踐,是我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有益探索,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水利廳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綠色戰略圓夢革命老區
流波水電站工程地處安徽省金寨縣東南部,位于淮河流域西淠河主源燕子河出口處,電站裝機2.5萬kW,年均發電量6550萬kW·h,電站總投資為1.352億元。
該電站是安徽省內首座采用“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的水能電站,是全國山區小水電建設試點項目之一,也是安徽水利股份公司實施“皖西綠色戰略”在省內投資興建的一座大型水能發電站。流波水電站工程投入發電后,形成5148萬m3總庫容的浩瀚湖區對拉動當地庫區養殖業和旅游業將起到積極作用;2.5萬kW水電機組發出的電能,將為地方財政增加大量的稅收。此外,水電站建設高峰期吸納當地近1000人參與建設,巨大的工程現場和潛在的勞動力市場,給當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就業機會。流波電站的興建對開發大別山區豐富的水力資源,緩解當地電力供應緊張局面,提高小水電發電質量,增加電網調峰能力,推動老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管理鑄造千秋工程
流波水電站壩頂高程217米,是安徽省內目前在建的首座采用碾壓混凝土工藝的三心圓單曲拱壩,此技術在安徽省內還是首次使用。項目所在位置地質堅硬,1780米長的引水洞必須穿過山體才能到達發電廠房,開挖不能有絲毫的偏差,且土方開挖量大,施工條件惡劣,工藝復雜,質量要求高,工期緊,在省內水電建設史上是少有的。盡管安徽水利股份是我國水電行業的“鐵軍”,具有豐富的水電站建設經驗,但流波水電站工程對他們仍是新的挑戰。面對挑戰,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始終以對社會、對股東高度負責的誠信精神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把困難作為挑戰,搶工期,抓質量,及時完成了電站的建設任務,在燕子河上樹立了豐碑。
確定碾壓混凝土配比參數是工程建設中一項關鍵性的技術難題,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邀請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和有關專家參與研究、試驗,在此基礎上,國家碾壓混凝土委員會、武漢大學、省設計院等科研院所及專家現場觀測,在膠凝材料中調整水泥與粉煤灰的用量,有效解決了混凝土配合比參數,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因地勢、氣候等原因,流波電站所處的燕子河流域常形成集中暴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20mm。防洪度汛成為流波水電站建設中最大的安全課題。對此,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及時成立工程防汛領導小組,聯合地方有關部門共行安全監管,推行預警機制,大幅度提高辨識、防范險情的能力,使流波水電站順利通過三個汛期的考驗。特別是2005年,因受臺風“泰利”影響,燕子河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沖毀臨時道路、堆場材料。由于項目及時收集分析雨情、水情,并實施嚴格的24小時防汛值班制度,確保了工程安全。
為保證工程質量,項目法人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還要求各參建單位采用一系列嚴謹細致的質量及工藝保證措施,同時還聘請國內權威質量科研單位和專家給予現場咨詢、解答,要求監理單位對每一道程序、每一步施工都有據可依。大家邊施工、邊探索、邊改進,在模板工藝、混凝土澆筑方法、混凝土保溫保濕等施工技術方面積極出新,推出多種新技術,為保障大壩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和諧工程打造“惠民”電站
流波水電站工程建設一直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廳及六安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本著向政府、向社會負責的精神,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工程規劃伊始就明確提出,不僅要將流波水電站建設成為一流水電工程,更要著力把它打造成綠色電站的典范,成為水電開發與老區人民和諧共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
安徽水利股份在流波水電站施工過程中提出“綠色電站惠萬代”為目標,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加大環保執行力度,全面推進工程建設。同時,企業還致力于改善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將水電站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在庫區移民工作中,安徽水利股份積極參與移民工作的前期設計與規劃實施,確保庫區移民生活有保障,且能持續、健康提高。2004年3月中旬搬遷工作正式實施,企業就把移民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全額一次性發放到搬遷戶手中。搬遷工作還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部分移民愿意到鄉鎮街道,企業協助其轉農經商,鄉、鎮政府和土地、城建部門劃出專門土地,在稅收上給予優惠;部分移民就近搬遷,企業也積極幫助他們開發可利用的荒山、坡地,改造中、低產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流波水電站的建設不僅改善了庫區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改善了大別山老區人民的水、電、路、通訊、農業、水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帶動了當地由傳統的山區農業向電站后勤服務基地的轉變,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著農村集鎮向規?;D移。
安徽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致富一方百姓、促進一方和諧”的生動實踐,是我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有益探索,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水利廳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