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0多天,政府連續出臺兩個規范性文件,并已開始實施,另一規范性文件即將出臺。
3月12日,麗水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榮高簽發了第48號政府令,頒布了《麗水市甌江干流蓮都段生態河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這一《管理辦法》于4月1日起開始施行;
3月22日,麗水市水利局組織有關專家,對《甌江干流蓮都段河道采砂規劃修編》(以下簡稱《規劃修編》)進行最后審查,即將出臺;
3月30日,經市政府批準,《蓮都區河道采砂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頒布實施。
據介紹,為了規范相關行為,在短時間內連續出臺或制定多個規范性文件,這在我市的歷史上實屬少見。
麗水市法規處處長吳立華介紹說,無序采砂現象的存在,給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帶來嚴重后果。2006年12月15日,水利部正式發文批準我市《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這個項目是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五大試點項目之一。為了確保《總體規劃》順利完成,我們必須從法律層面上來制止無序采砂行為。也就是說,《總體規劃》為《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麗水市水利局水政處處長張輝映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綜合性強的工作,通過以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為著眼點,包含對干流水利、水質保持、濕地保護與物種多樣化、景觀生態等有關河道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最終實現甌江“水量可調度,水質可控制,生態可監測,防洪生態化,生物多樣化,河灘濕地持續化”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制止無序采砂成了開展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的基礎性工作。
采訪中,居住在甌江干流蓮都段的群眾普遍認為,《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相繼出臺非常及時,這表明市委、市政府對治理甌江干流蓮都段無序采砂現象的決心,也表明我市治理無序采砂從人治走上了法治。
記者了解到,《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即將出臺的《規劃修編》是相輔相成的,對整頓和治理無序采砂三者缺一不可。權力下放職能更為明確在甌江無序采砂的背后,隱藏著多頭管理或無人管理的問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針對這一問題,這次出臺的相關規范性文件較之以前有了明顯的變化,即:從名稱上,變“市砂管辦”為“區砂管辦”;權力上,變市管為區管;手段上,變間接管理為直接管理。
《管理辦法》第31條明確規定:蓮都區政府全面負責甌江干流蓮都段生態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市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協同做好河道采砂管理工作。
《實施細則》也作了這樣明確規定:“區政府設立河道采砂管理領導小組,協調指揮全區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區河道采砂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其主要職責為組織河道采砂的治理整頓;河道采砂權的出讓;河道采砂日常管理中的組織、協調、指導、檢查和監督;起草或制定河道采砂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區水利、國土、公安、林業、環保、旅游、安監、工商、交通、財政、建設等有關部門,必須按照各自職責,加強行政執法,積極配合區砂管辦做好河道采砂管理。”
《實施細則》對沿江河的各級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也提出了相應要求。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玩忽職守等現象發生,《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中規定,對在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泄露秘密、徇私舞弊、索賄受賄的,由監察部門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些規定對制止無序采砂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河道采砂終于有章可循
《實施細則》強調,砂石屬于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非法開采、侵占、買賣、出租和破壞。對河道采砂權的取得,《實施細則》規定,河道采砂依法實行許可制度和招標拍賣掛牌公開出讓制度,禁止任何組織、單位和個人擅自發包。參加河道采砂招標拍賣掛牌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區砂管辦提出申請,由區砂管辦會同水利、國土部門審查確認其參加河道采砂招標拍賣掛牌資格。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有償取得河道采砂權的,必須交納相應的資源出讓費和采砂棄渣保證金。
為了規范采砂行為,《實施細則》對經批準在河道采砂的單位和個人作出如下約束:(一)、按批準的采砂地點、范圍、時間、方式和規模進行作業;(二)、不得損壞水利工程、航道、電訊、軍事、測繪等設施;(三)、汛期必須服從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調度;(四)、未經批準,不得轉讓許可證和采砂場地;(五)、河道采砂要嚴格執行棄渣處置方案。采砂后應及時回填平整被開采的區域,符合河道、航道整治要求,保持底平、坡順,不影響行洪安全;(六)、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運輸砂石、土料的車輛應按指定的路線行駛,跨越堤防應按批準的道口進出,禁止在堤防上任意開缺口。同時還規定,嚴禁在主航道拋棄和堆積砂石、廢料。
針對市民最關心的目前已在規劃河道上進行采砂活動的處置問題,《實施細則》指出:“對河道采砂中的歷史遺留問題,本著‘尊重歷史、規范管理、平穩過渡’原則,由區砂管辦會同水利等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區政府批準,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進行處理”。
區砂管辦主任潘國林告訴記者,按這個規定,蓮都區根據有關規定,已制定出四條措施:一、對歷史遺留問題進行協議出讓;二、砂石按照2元/立方米收取出讓金;三、出讓年限為兩年;四、收取的出讓金按可開采量的80%計算。
《實施細則》還對收取的出讓金如何使用作出規定:“主要用于河道采砂整治和新農村建設。”
設禁采區生態景觀并舉
市水利局水政漁政監察支隊支隊長潘智慧說,等《規劃修編》出臺后,將為規范甌江干流蓮都段河道采砂活動提供科學依據,也為河道采砂管理步入依法、科學、有序軌道創造了必要條件。
為了改變目前無序開采砂石的局面,達到穩定河勢、確保堤防安全、河道行洪通暢、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合理開采利用砂石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砂石資源的綜合效益,《規劃修編》中確立了20處以上的禁采區。對在開采區開采砂石的,《規劃修編》規定了開采深度和棄砂的處置方式——砂石開采須離堤腳60米以外,砂石開采深度近堤邊灘不超過4.0米,對于河道中間可視砂層的厚度適當增加。與此同時,《規劃修編》從可行性上,提出開采機制人工砂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
而被劃定為禁采區的,不是涉及到生態河堤,就是涉及到景觀景點。比如禁采區內的對門圩、吳村圩、紅圩、琵琶圩等是天然河道沖擊灘地,這些地方植被資源豐富,田園風光優美,具有調節氣候、調洪蓄水、凈化水體等功能,是魚類、鳥類的天然棲息地。
調查問卷市民答案不一
針對相關法規的出臺,記者隨機對50名市民做了問卷調查。市民普遍認為,甌江是浙江省的第二條大河,是麗水人民的母親河,甌江干流蓮都段是整條甌江干流目前自然生態保留比較完整的河段,同時也是“生態河川”的代表性示范段。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這一河段的水質及生態系統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通過相關法規,對河道采砂進行規劃和制約,是及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相關法規注重河流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的協調和生態系統、旅游景觀資源的保護,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調查中,針對“你認為通過相關法規的出臺”給出的三個答案,回答“能徹底治理好無序采砂現象”的占49%,回答“能否治理好無序采砂現象很難說”的占12%,回答“同樣不能治理好無序采砂現象”的占38%。其中,對能治理好無序采砂持懷疑態度的市民認為,2004年,我市也出臺過《麗水市河道采砂管理暫時辦法》,也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但無濟于事,甌江干流蓮都段無序采砂現象十分嚴重,溺水現象時有發生。
對歷史遺留問題采取“協議轉讓”,表示贊同的市民占51%。他們認為,假如把歷史遺留問題一刀切,勢必對整理無序采砂大局帶來難度,也會對社會穩定帶來不利。通過協議轉讓,把非法采砂轉為合法采砂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對“協議轉讓”這一做法表示不贊同的市民認為,這體現不了社會的公平與公正。既然是整頓治理,打擊非法行為就要從嚴從重。
對“出讓金主要用于河道采砂整治和新農村建設”的做法,表示贊同的市民占調查人數的79%。表示贊同的市民認為,國家不收取一分錢,而是用于河道采砂整治和新農村建設,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有一部分市民心存疑慮,擔心相關職能部門監管缺位,導致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現象發生。
【相關鏈接】
《麗水市甌江干流蓮都段生態河道管理辦法》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日前,《麗水市甌江干流蓮都段生態河道管理辦法》通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今后,生態河道管理將確保河道沿岸河灘、濕地、林帶等組成的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水量可調度、水質可控制、生態可監測、防洪生態化、生物多樣化、河灘濕地持續化的目標。
生態河道管理范圍包括干流上游至玉溪庫區蓮都與云和交界處,下游至蓮都與青田交界處;支流好溪至秋塘隔溪橋,小安溪至柴弄口,宣平港至港口大橋,松陰溪至大溪交界處;河道兩岸管理范圍則按有關規定依法劃定。管理內容包括防洪防枯、水質控制與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資源保護與利用等。
針對生態河道范圍內的防洪防枯工程,《辦法》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必須根據防洪標準和生態河道要求,保證行洪安全,保持河道形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河谷綠地走廊,防洪堤線布置依照安全、經濟、生態的原則。同時,在枯水期間,緊水灘、石塘、玉溪水庫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設計文件和規劃所確定的下泄流量下泄,確保生態河道的生態用水。此外,今后除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飲用等少量取水外,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擅自取水。在生態河道堤頂和護堤地上開荒、種地、修渠、打井、取土、采石、采砂、爆破、建房等一切影響堤防安全的活動,也都一律被禁止。
根據《辦法》規定,今后在生態河道管理范圍內開采砂石資源的,須嚴格按照河道采砂規劃進行開采,同時,砂石資源將逐步從開采河道天然砂為主向人工機制砂為主轉變。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侵占、砍伐或者破壞生態河道護堤林木和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原生林木。
與此同時,《辦法》還提出,對生態河道景觀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并分級保護與修復。今后,我市生態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景觀資源開發利用,將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合理開發、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流域周邊的景觀特色,并使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