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我國二手設備交易量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卻是這些交易的非規范化操作。據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提供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0年底,僅全國工程機械二手設備的交易額就已突破1000億元,交易量突破500萬臺。但據介紹,如此龐大的二手設備交易量,80%以上卻是私下交易。
交易手段的非規范化
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余小梅作為研究二手設備流通領域的業內專家,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二手設備“后市場”的概念。
僅就二手設備最活躍的行業——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據保守估計,到2010年年底,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保有量為400萬臺左右。與此同時,二手設備的流通量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06~2010年間,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余小梅斷言:隨著市場保有量的持續增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開始進入“設備置換期”,未來的15~30年將迎來一個二手設備產業的黃金期。二手設備將進入產業化經營,形成二手設備回收、加工(維修、翻新、再制造)、經銷、售后服務、租賃以及信貸服務等一系列產業鏈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由此,工程機械行業已步入“后市場”時代。雖然二手設備的交易量很大,且年年增長,但整個的成交過程卻是不透明、不規范的。
目前我國已成形的二手設備市場有近800個,以主營產品劃分有多達28類市場,覆蓋26個省、250多座城市。在這些市場中,二手設備的交易主要是靠一些個體經營者完成的。在交易過程中,買家往往是靠自己的購買經驗,或者交易商提供的意見,來與賣家共同商定設備的價格。而一旦成交,交易商也并不提供發票。據業內人士分析,這種交易方式存在三個方面的缺陷:首先,二手設備的真實價格不透明,難以保證買家的利益;其次,賣家沒有相關的購買收據以及設備的相關資料等,不利于后期設備的維護;其三,交易沒有向國家繳納相關的稅收,而行業統計部門也難以獲取真實的交易數據。
不過對于交易商來說,他們也有難言的苦衷。雖然國家對于二手設備的交易,有相關的稅收政策,但由于市場缺失二手設備的資質和品質鑒定標準,使得稅務部門在二手設備的認定上存在困難,因此影響了國家優惠政策的落實、執行。
另外,二手設備的交易,各地的稅收標準尚不統一。現在二手設備交易中的稅收基本上都按當地政策執行,有的按照增值稅、有的按照營業稅征收,最高稅率17%,最低的只有2%,稅率相差懸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二手設備的交易商更趨于采用不規范交易手段。
癥結何在
私下交易成交量如此之大,其癥結在何處?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委會相關人士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二手設備流通標準體系存在著建設上的空白。
為了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近幾年將工作重點放在如何建立二手設備流通標準體系上。2009年5月,委員會完成了《二手設備流通技術規范通則》標準的制定和報批工作,并由商務部于2010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施。2010年9月,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受商務部的委托,著手啟動“二手挖掘機、裝載機、混凝土泵車、汽車起重機”等四項流通技術標準的起草工作。這些技術標準是應二手設備市場流通的需求而制定的,其核心為“二手設備品質鑒定報告”。
據記者最新得到的消息,這四項二手設備流通技術標準已經基本起草完畢,將于近期上報商務部。
對于二手設備流通技術標準,余小梅總結了四大好處:第一,對用戶有利。“依據標準對二手設備進行一個科學完善的評估,讓用戶真正知道要購買的設備價值是多少,有利于維護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第二,對設備制造商開展業務有利。幫助企業開展二手設備業務時,對設備回購、翻新、維修、再銷售等產業鏈的標準制定和運營管理,不僅能促進新設備的銷售,更會帶動售后服務、零部件市場的發展,從而使企業獲得整體收益。第三,有利于維護市場的流通秩序。從企業的生產銷售,再到整個龐大、復雜的二手設備流通的產業鏈條,未來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因此,必須要建立規范化的二手設備市場,而其基礎就是二手設備流通標準體系的建立”,余小梅再次強調。
交易手段的非規范化
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余小梅作為研究二手設備流通領域的業內專家,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二手設備“后市場”的概念。
僅就二手設備最活躍的行業——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據保守估計,到2010年年底,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保有量為400萬臺左右。與此同時,二手設備的流通量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06~2010年間,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余小梅斷言:隨著市場保有量的持續增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開始進入“設備置換期”,未來的15~30年將迎來一個二手設備產業的黃金期。二手設備將進入產業化經營,形成二手設備回收、加工(維修、翻新、再制造)、經銷、售后服務、租賃以及信貸服務等一系列產業鏈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由此,工程機械行業已步入“后市場”時代。雖然二手設備的交易量很大,且年年增長,但整個的成交過程卻是不透明、不規范的。
目前我國已成形的二手設備市場有近800個,以主營產品劃分有多達28類市場,覆蓋26個省、250多座城市。在這些市場中,二手設備的交易主要是靠一些個體經營者完成的。在交易過程中,買家往往是靠自己的購買經驗,或者交易商提供的意見,來與賣家共同商定設備的價格。而一旦成交,交易商也并不提供發票。據業內人士分析,這種交易方式存在三個方面的缺陷:首先,二手設備的真實價格不透明,難以保證買家的利益;其次,賣家沒有相關的購買收據以及設備的相關資料等,不利于后期設備的維護;其三,交易沒有向國家繳納相關的稅收,而行業統計部門也難以獲取真實的交易數據。
不過對于交易商來說,他們也有難言的苦衷。雖然國家對于二手設備的交易,有相關的稅收政策,但由于市場缺失二手設備的資質和品質鑒定標準,使得稅務部門在二手設備的認定上存在困難,因此影響了國家優惠政策的落實、執行。
另外,二手設備的交易,各地的稅收標準尚不統一。現在二手設備交易中的稅收基本上都按當地政策執行,有的按照增值稅、有的按照營業稅征收,最高稅率17%,最低的只有2%,稅率相差懸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二手設備的交易商更趨于采用不規范交易手段。
癥結何在
私下交易成交量如此之大,其癥結在何處?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委會相關人士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二手設備流通標準體系存在著建設上的空白。
為了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近幾年將工作重點放在如何建立二手設備流通標準體系上。2009年5月,委員會完成了《二手設備流通技術規范通則》標準的制定和報批工作,并由商務部于2010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施。2010年9月,全國設備租賃及二手設備專業委員會受商務部的委托,著手啟動“二手挖掘機、裝載機、混凝土泵車、汽車起重機”等四項流通技術標準的起草工作。這些技術標準是應二手設備市場流通的需求而制定的,其核心為“二手設備品質鑒定報告”。
據記者最新得到的消息,這四項二手設備流通技術標準已經基本起草完畢,將于近期上報商務部。
對于二手設備流通技術標準,余小梅總結了四大好處:第一,對用戶有利。“依據標準對二手設備進行一個科學完善的評估,讓用戶真正知道要購買的設備價值是多少,有利于維護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第二,對設備制造商開展業務有利。幫助企業開展二手設備業務時,對設備回購、翻新、維修、再銷售等產業鏈的標準制定和運營管理,不僅能促進新設備的銷售,更會帶動售后服務、零部件市場的發展,從而使企業獲得整體收益。第三,有利于維護市場的流通秩序。從企業的生產銷售,再到整個龐大、復雜的二手設備流通的產業鏈條,未來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因此,必須要建立規范化的二手設備市場,而其基礎就是二手設備流通標準體系的建立”,余小梅再次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