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聯重科最早進行產業布局的城鎮,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是中聯重科探索新型城鎮化之路的受益者。數據顯示,中聯重科灌溪工業園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使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何謂“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領頭羊——中聯重科的實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生產向下 戰略向上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提出,“建議國家鼓勵企業進入城鎮,出臺企業落戶城鎮的扶持和獎勵政策,以增強成熟企業進入城鎮的動力。”
近年來,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中聯重科在產業布局上有意向城鎮推進,以長沙為起點,一路向西,打造了一條橫穿4個市、12個縣市區,每隔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
詹純新把此形象地比喻為企業下沉發展。作為一家市場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混凝土機械排名第一、全球起重機械排名第一的國際化的大企業,中聯重科為何逆勢前進,向一個個的縣城下沉?在詹純新看來,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向小城鎮下沉遠比向大城市上遷更具有戰略眼光。
中國企業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后,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對人員和土地的大量需求,大城市不可能滿足企業的這一需求。因此,企業向農村擴張,尋求更為合理的成本攤薄已是必然趨勢。事實上,國外許多產業多集中在中小城鎮,美國、德國的大企業大部分都在小鎮上。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的總部就是在美國一個人口只有10萬的小鎮上。
“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國際化”,中聯重科依托城鎮布局,帶動關聯產業向城鎮集聚的發展模式,很好的詮釋了“做立足本土的全球化企業”的戰略定位。
中聯重科:城鎮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這條“工業走廊”也給中聯重科和當地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數據顯示,2012年,這條工業走廊為中聯重科創造的經濟價值,約占其總量的九成。
日前,在柏林舉辦的2013年度國際塔式起重機行業峰會上,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黃群透露,中聯重科塔機銷售總量在全球塔機市場份額已提升到20%,這一業績也讓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這個人口約3.5萬的昔日農業小鎮,變身為“中國塔吊第一鎮”。
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是中聯重科最早進行產業布局的小城鎮,最新數據顯示,中聯重科在灌溪鎮園區產值達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當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
相同的例子還有漢壽縣。5年前,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還戴著“農老大”的帽子,工業產值僅僅4億元。隨著中聯重科的落子布局,如今漢壽已進入湖南省縣域工業經濟前四強,2012年規模工業總產值139.15億元。
中聯重科依托城鎮進行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融合,既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體現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以人為本 中聯重科筑牢城鎮幸福之基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進駐城鎮,從本質上給城鎮化帶來的是什么?
“把需要工作的人變成工作需要的人”,這也是中聯重科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企業和失地農民實現雙贏的最好選擇。
數據顯示,灌溪鎮常住人口35000人,共7800戶,其中每一戶就有一個人在園區就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分公司的裝配鉗工蔡猛的話則更有代表性:“以前,每年就只能見到女兒一兩次,她都不怎么理我。現在,她跟我比跟她媽媽還親。”
中聯重科的發展經驗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產業進入城鎮,地方財政得到改善,就可以不斷改善民生;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收入穩定,生活成本低,就能安居樂業。
這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涵。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何謂“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領頭羊——中聯重科的實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生產向下 戰略向上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提出,“建議國家鼓勵企業進入城鎮,出臺企業落戶城鎮的扶持和獎勵政策,以增強成熟企業進入城鎮的動力。”
近年來,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中聯重科在產業布局上有意向城鎮推進,以長沙為起點,一路向西,打造了一條橫穿4個市、12個縣市區,每隔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
詹純新把此形象地比喻為企業下沉發展。作為一家市場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混凝土機械排名第一、全球起重機械排名第一的國際化的大企業,中聯重科為何逆勢前進,向一個個的縣城下沉?在詹純新看來,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向小城鎮下沉遠比向大城市上遷更具有戰略眼光。
中國企業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后,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對人員和土地的大量需求,大城市不可能滿足企業的這一需求。因此,企業向農村擴張,尋求更為合理的成本攤薄已是必然趨勢。事實上,國外許多產業多集中在中小城鎮,美國、德國的大企業大部分都在小鎮上。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的總部就是在美國一個人口只有10萬的小鎮上。
“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國際化”,中聯重科依托城鎮布局,帶動關聯產業向城鎮集聚的發展模式,很好的詮釋了“做立足本土的全球化企業”的戰略定位。
中聯重科:城鎮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這條“工業走廊”也給中聯重科和當地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數據顯示,2012年,這條工業走廊為中聯重科創造的經濟價值,約占其總量的九成。
日前,在柏林舉辦的2013年度國際塔式起重機行業峰會上,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黃群透露,中聯重科塔機銷售總量在全球塔機市場份額已提升到20%,這一業績也讓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這個人口約3.5萬的昔日農業小鎮,變身為“中國塔吊第一鎮”。
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是中聯重科最早進行產業布局的小城鎮,最新數據顯示,中聯重科在灌溪鎮園區產值達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當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
相同的例子還有漢壽縣。5年前,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還戴著“農老大”的帽子,工業產值僅僅4億元。隨著中聯重科的落子布局,如今漢壽已進入湖南省縣域工業經濟前四強,2012年規模工業總產值139.15億元。
中聯重科依托城鎮進行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融合,既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體現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以人為本 中聯重科筑牢城鎮幸福之基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進駐城鎮,從本質上給城鎮化帶來的是什么?
“把需要工作的人變成工作需要的人”,這也是中聯重科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企業和失地農民實現雙贏的最好選擇。
數據顯示,灌溪鎮常住人口35000人,共7800戶,其中每一戶就有一個人在園區就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分公司的裝配鉗工蔡猛的話則更有代表性:“以前,每年就只能見到女兒一兩次,她都不怎么理我。現在,她跟我比跟她媽媽還親。”
中聯重科的發展經驗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產業進入城鎮,地方財政得到改善,就可以不斷改善民生;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收入穩定,生活成本低,就能安居樂業。
這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