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上半年,冀東水泥仍虧損1.66億元,凈利潤同比下滑248.82%,繼2012年全年凈利潤下滑88.18%之后,繼續深挖坑。
數據顯示,2010年冀東水泥凈利潤13.98億元,2011年凈利潤15.25億元,2012年凈利潤陡降至1.8億元,成為冀東水泥業績的轉折點。
筆者注意到,造成冀東水泥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冀東水泥主營業務利潤大幅下降,2010年和2011年其營業利潤均在17億元以上,而2012年轉為-1.52億元,2013年上半年已經虧損3.61億元,水泥主業利潤繼續下滑;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從2011年開始,冀東水泥的三項管理費用大幅增加,2010年經營費用4.03億元、管理費用10.61億元、財務費用5.40億元,三項費用總和20億元;而2011年三項費用超過30億元,2012年超35億元,2013年上半年三項費用繼續增長13.54%。
冀東水泥中報還顯示,二季度冀東水泥公司增收不增利,財務杠桿已處于高位。冀東水泥現在正面臨主營業務繼續虧損,而三項費用居高不下的窘境。
利潤大幅下滑
冀東水泥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5.5億元,同比增加2.6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2億元下降248.82%。
冀東水泥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水泥業務實現營收56.26億元,同比增加4.86%,毛利率為22.53%,降低2.94%;熟料和其他業務共實現營收8.9億元,毛利率分別為8.14%、26.66%,分別降低了5.19%、12.5%;而營業利潤卻為-3.61億元,較2012年全年營業利潤-1.52億元,繼續加大虧損。
我們可以看到,主營業務毛利率的下滑是冀東水泥凈利潤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2013年上半年冀東水泥業務毛利潤降至22.53%,去年全年為23.58%;熟料毛利潤更是降至8.14%。較2012年的17.75%大幅下挫。
另外,報告期內,冀東水泥公司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分別為3.03億元、8億元、6.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18.2%、5.23%、22.93%,費用的同比增長導致利潤下滑。值得重點關注的是冀東水泥三項費用連年高漲,且持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預計增長將持續至2014年全年。
某分析機構指出,冀東水泥上半年公司虧損既跟一季度大額虧損有關,也與二季度盈利下降有關。公司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76億至-1.56億,扣除一季度4.02億虧損,二季度實際盈利2.26-2.46億,比去年同期下降30~35%。
水泥業務全線虧損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水泥產能和產量仍舊較大增長,全年新增新型干法熟料設計產能1.6億噸,水泥總產能增至30億噸,全年水泥產量21.8億噸、同比繼續增長,漲幅5.74%,而產能過剩極其嚴峻,利用率再創新低至72.7%,部分地區更是不足七成。
2013年全國仍有數百條在建、擬建的新型干法水泥成產線,雖說兩部委已經于5月發文禁止審批新建線,不過已批、在建的新線勢必將繼續投產,因此,2013年水泥產能將繼續增長,另一端,隨著國家整體經濟下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房地產調控持續等因素影響,水泥行業競爭加劇,利潤大幅下滑。
截至2012年底,冀東水泥產能達到1.1億噸,主要分布在華北京津冀地區、另外吉林、遼寧、陜西、內蒙古、山西、湖南、重慶、山東等地均有產能布局,作為華北水泥大佬,冀東水泥在京津冀等水泥產能占到其總產能的一半,與金隅水泥在這一地區平分秋色。
2013年上半年,華北地區P•O42.5水泥均價362元/噸,同比下跌12.5%,其中河北水泥價格2012年年底曾跌到過近幾年的最低價260元/噸,比2010年的最高價420元/噸,降幅近40%,今年年初上漲至330元/噸,但由于需求較弱,價格回落至300元/噸以內。
華北地區價格下降跟近幾年新增產能過大有關,如果把水泥產量類似等同于需求量,華北地區水泥需求量占到全國比只有10%左右,近3年區域新增水泥產能占到全國的20%,供給壓力明顯增加,而需求增速卻在下降,占比較大的河北、山西、內蒙古今年前5月水泥產量同比下降5.1%、下降0.2%、增長2.8%,全國均值是8.9%,需求下降、供給卻在不斷增加導致區域水泥過剩嚴重。
冀東水泥公司主要銷售區域位于華北京津冀地區,奧運會及“四萬億”效應過后,該區域水泥需求有所下滑,2012年京津冀水泥產量同比下滑7.5%,2013年1~2月區域產量同比大幅下滑23%。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冀東水泥在河北地區僅實現水泥熟料綜合銷量705萬噸,同比下滑3.4%;一季度區域主導企業協同大幅提價,但實際執行情況不佳,公司水泥熟料銷售均價僅為229元/噸,同比大幅下滑33元/噸;同時受執行停窯影響,盡管煤炭成本大幅下行,但公司噸成本同比僅下降5元;噸毛利僅為23元,同比下滑28元/噸。綜合來看,冀東水泥水泥銷售“量價齊跌”加上執行停窯帶來單位生產成本及費用提升,導致一季度虧損同比加劇。
二季度,全國水泥行業行情雖有所好轉,環河北地區水泥價格卻沒有上漲,只是銷量有季節性增加,因此二季度冀東水泥在該地區尚能有所盈利。不過,以整個上半年來看,冀東水泥仍未實現扭虧。
此外,其他區域湖南、重慶、山西、內蒙、陜西等地水泥價格年初以來一直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冀東水泥位于重慶的水泥廠,成了虧損的主力軍。其中重慶合川公司虧損2832.66萬元,江津公司虧損6712.26萬元,而這兩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僅為2.3億元,合計虧損超9500萬元,無疑成為冀東的虧損大戶。
從整個冀東水泥來看,2012年實際已經成為該公司業績的轉折點,雖然年報仍有盈利,不過其主營業務已經出現了大幅虧損。
冀東水泥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146.1億元,同比下降7.1%;實現歸屬公司所有者凈利潤1.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88.2%。其實,2012年冀東水泥營業利潤已經為-1.52億元,而2011年為17.47億元,水泥主業的虧損是該公司虧損的根源。
2012年,冀東水泥公司水泥和熟料綜合銷量為6993萬噸,較2011年下降3%,其中聯營合營部分銷量約為1000萬噸。而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水泥產能約為1.18億噸(包括聯營企業產能)。
導致2012年冀東水泥凈利潤大幅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水泥主營業務的業績下滑,綜合毛利率23.7%,同比降低7.1%;凈利潤率1.2%,同比降低8.5%。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從2012年開始,或者更早一些,冀東水泥的三項管理費用便不斷攀升,在2010年底和2011年行情好的時候,這一點的危害還可以被掩藏。但是,2012年期間冀東水泥三項費用率25.3%,同比上升5.9%,其中管理費用率同比上升2.4%達到13.1%;財務費用率同比上升2.6%達到8.3%。
費用猛增,財務結構需優化
冀東水泥財務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應收賬款增加;資產負債率過高;三項費用攀升等方面。
在應收賬款方面,由于2012年以來,水泥市場行情下滑,水泥業賒銷現象明顯,水泥企業、混凝土企業的匯款頗為困難,因此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均是應收賬款猛增。
冀東水泥財報顯示,該公司2013年上半年末應收賬款為15.34億元,較期初的9.4億元增加63.31%,應收賬款的計提壞賬準備為1.6億元;長期應收款為5.45億元,較期初的2.23億元增加143.92%;存貨價值為22.06億元,較期初的21.55億元增加2.4%;存貨跌價準備為2822萬元。
冀東水泥期內的預收款項為5.70億元,較期初的3.49億元增加63.42%;貨幣資金為34.38億元,較期初的33.25增加3.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76億元,同比增加905.31%,主要原因是支付材料款同比減少,預收款同比增加。
但相對于主營收入額來看,應收賬款之比并不高。其銷售商品收到現金與主營收入比僅為77.37%,近三年數據分別為80.16%、85.64%、92.94%,呈逐年下滑趨勢。 而海螺水泥同期數據為138.60%,華新水泥為109.72%,江西水泥為103.30%。
資產負債方面,2013年.冀東水泥半年報顯示,冀東的資產負債率為69.33%、流動比率0.79、速動比率為0.63;流動負債為135.7億元,占總負債的比例為44.91%,表明公司的償債能力不強。
近三年,2012年、2011年、2010年,冀東水泥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7.79%、65.44%、69.29%。2013年上半年的69.33%,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48.16%。而水泥行業龍頭企業,海螺水泥2013年同期資產負債率僅為39.22%,近三年分別為41.52%、44.23%、41.01%。
以上兩項財務數據,僅以表明冀東水泥財務結構狀況,并不直接影響其業績。但是,債務走高之后,其所產生的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等勢必上升,包括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的三項費用持續上升,并將達到峰值,這給冀東水泥盈利帶來的負擔,并不亞于市場壓力。
2013年上半年,冀東水泥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財務費用率分別同比上升1 .9%、3.9%、5.3%(期間費用大幅提升原因一方面是水泥銷售價格下滑,另一方面是受執行停窯影響)。
2013年上半年,冀東水泥三項費用總額為17.73億元,其中,經營費用3.02億元、管理費用8.00億元、財務費用6.71億元。這三項費用中上升最快的為管理費用與財務費用,一方面因為水泥市場影響,另一方面則由其高企的債務所致。
綜上所述,冀東水泥受市場低迷,以及三項費用猛增兩大因素制約,其盈利能力受到了嚴重影響。2013年全年來看,京津冀地區今年下游需求較差,加上工程項目的資金不足導致進度緩慢,區域內水泥價格難以提升。雖然今年京津冀地區新增水泥產能較少,但由于需求端持續低迷,導致供需情況未能得到改善,全年來看形勢仍不容樂觀。該公司,應該從內控成本,以及優化財務管理水平著手,嚴控三項費用,以期提高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