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我國華東地區的重要門戶,也是全國第二大交通樞紐。這座擁有多個美譽別稱的城市,近年來又多了一張名片——中國工程機械之都——這里活躍著1000多家工程機械及相關行業企業,并且在工程機械的技術、規模、品牌和配套能力上穩居第一位。
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這個在1994年由卡特彼勒與徐工集團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是卡特在中國最早的項目,目前該公司年產值已達100億元,是徐州市12個年產值超百億的企業之一。
卡特彼勒在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但90年代在中國設立制造工廠之后,并未將廠區快速復制到其他城市,而是相對保守地拓展其業務。直到2010年前后,這家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在中國的擴建才突然提速。近三年來,卡特的十多個生產線和擴建工程陸續動工或投產,一時間,徐州、蘇州、天津、西安等地,各大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內陸續出現了卡特彼勒的大型車間和廠房。
然而,過去幾年卡特彼勒在華的市場份額卻與其快速發展的勢頭并不匹配。“過去的三五年間,卡特在中國主要是播種階段,目前處于成長期,幾年之后我們將進入一個‘秋后收獲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剛剛上任半年的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長陳其華如此解釋。
在陳其華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已漸進入平穩增長階段,中國經濟結構面臨升級轉型,卡特彼勒前期的布局與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相互吻合。“過去五年,中國是卡特彼勒在海外投資最高、投資強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陳其華說。
中國新路徑
對于很多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是其業績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卡特彼勒也不例外。
在剛剛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卡特彼勒凈盈利下降了43%,營收大幅下滑,利潤率也有所下降,基于此,卡特彼勒下調了全年盈利與營收預期。與全球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卡特彼勒在中國市場卻逆勢發力,二季度中國區收入同比增長20%,扭轉了過去一年由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低迷造成的中國業績下滑的局面。
在中國市場取得這樣的業績,讓陳其華信心倍增。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工程機械行業有30多年的經驗,曾任卡特彼勒(徐州)公司總經理。依托這樣的背景,陳其華無疑具備很多外籍高管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其半年前擔任中國區董事長時,這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上一度遭遇重挫,受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卡特在中國2012年度業績曾出現大幅下滑,媒體曾用“困斗中國”來形容其在華境遇,然而,半年后卡特便一改頹勢。
陳其華有自己的施政要領,他將其總結為五個方面:發展培養本地團隊、系統建立商務運作模式、在關鍵領域市場領先、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滿意的財務回報和做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過去的幾年,受4萬億政策刺激的影響,包括機械設備企業在內的制造業產能急劇擴張,然而急轉直下的市場形勢讓很多企業積累了大量庫存。據陳其華介紹,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因為庫存多,卡特彼勒減少了生產天數,生產規模大幅縮小,生產鏈和供應鏈都遇到了挑戰。“在這個時候我們并沒有因為生產減少停滯不前,而是做了很多新產品研發和投入,以及質量提高等方面的工作。”陳其華說。
另一方面,為更能適應中國市場和城鎮化建設需求,卡特彼勒今年6月在華首推兩款小型液壓挖掘機,之所以看好這一競爭激烈的市場,源自于中國小型挖掘機的市場空間。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10噸級以下挖掘機市場,小型挖掘機占液壓挖掘機市場的40%以上。“這兩款小型挖掘機在設計上有一個突破,燃油性提高了將近20%”,陳其華表示。
當然,卡特彼勒在中國市場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對于跨國公司來說,資本、人才、管理、技術等優勢正在消失,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徐工集團等對卡特在華的市場形成了明顯的沖擊。與卡特相對較高的價格相比,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相同類型產品,價格比卡特要低30%左右,這也是后者最近幾年大肆占領國內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陳其華并不準備以低價換取市場與之展開爭奪,他向記者明確表示,卡特彼勒將“不走低價競爭和低端產品路線”,因為這不符合其公司定位,“現在的客戶要買設備,關注品牌價值、產品質量、產品的售后服務支持和在產品生命周期里的整個擁有成本。”
能源布局
這家全球最大的機械廠商給大眾的印象是施工工地上黃色的大型設備,其中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等最為人熟知,但很少有人了解,這其實還是一家能源公司和能源設備提供商。礦用設備、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工業用燃氣輪機以及柴電混合動力機組等與能源相關的設備,占據了其全球業務的2/3的江山。
在山西晉城,晉煤集團120MW的煤層氣發電項目,是全球利用井下抽放瓦斯為燃料發電的最大項目,該項目共配備了97臺卡特彼勒生產的燃氣機組。
而在美國最炙手可熱的頁巖氣開采領域,有60%的動力系統和變速系統也來自于卡特旗下品牌。在中國的石油勘探平臺上,卡特彼勒的另一個品牌——索拉透平提供的電力設備甚至超過了80%的份額。
從海上油氣開采、地下煤炭挖掘,到天然氣發電廠和小區樓宇集中供暖,卡特彼勒旗下的品牌在能源行業的業務已遍及全球。
目前,這家公司還盯上了中國分布式能源市場。卡特彼勒中國區董事長陳其華認為,隨著中國對未來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和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分布式能源為能效提高和合理化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利用高、損耗污染少、運行靈活、系統經濟性好等特點,近些年在國外發展勢頭迅猛,在我國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這一技術在國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卡特彼勒恰恰在這一方面擁有眾多的技術優勢。
2011年,卡特彼勒將以燃氣發電機組及柴油發電機技術見長的德國曼海姆公司納入麾下,而其旗下的另一個品牌索拉透平,是全球最大的中小功率(1-22MW)工業型燃氣輪機制造商,這為卡特彼勒在分布式能源領域的開拓奠定了巨大的技術基礎。
除晉城煤層氣發電項目外,北京燃氣大樓、珠江啤酒沼氣熱電冷三聯供和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垃圾發電項目,卡特彼勒在華運作的分布式能源項目越來越多。
但作為能源設備企業的外資廠商在中國也面臨著政策性風險。幾年前,受能源設備國產化政策的影響,一度占領國內市場75%以上的外資品牌風力發電機組,已全面退潮,目前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已不足10%,世界最大的風機廠商維斯塔斯甚至傳言將賣給中國同行。對此,陳其華認為,設備自主化有利于提高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家出臺鼓勵政策可以理解,但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需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進步。“分布式能源不涉及國家安全領域,我們看好未來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政策。”陳其華表示。
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這個在1994年由卡特彼勒與徐工集團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是卡特在中國最早的項目,目前該公司年產值已達100億元,是徐州市12個年產值超百億的企業之一。
卡特彼勒在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但90年代在中國設立制造工廠之后,并未將廠區快速復制到其他城市,而是相對保守地拓展其業務。直到2010年前后,這家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在中國的擴建才突然提速。近三年來,卡特的十多個生產線和擴建工程陸續動工或投產,一時間,徐州、蘇州、天津、西安等地,各大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內陸續出現了卡特彼勒的大型車間和廠房。
然而,過去幾年卡特彼勒在華的市場份額卻與其快速發展的勢頭并不匹配。“過去的三五年間,卡特在中國主要是播種階段,目前處于成長期,幾年之后我們將進入一個‘秋后收獲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剛剛上任半年的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長陳其華如此解釋。
在陳其華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已漸進入平穩增長階段,中國經濟結構面臨升級轉型,卡特彼勒前期的布局與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相互吻合。“過去五年,中國是卡特彼勒在海外投資最高、投資強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陳其華說。
中國新路徑
對于很多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是其業績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卡特彼勒也不例外。
在剛剛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卡特彼勒凈盈利下降了43%,營收大幅下滑,利潤率也有所下降,基于此,卡特彼勒下調了全年盈利與營收預期。與全球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卡特彼勒在中國市場卻逆勢發力,二季度中國區收入同比增長20%,扭轉了過去一年由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低迷造成的中國業績下滑的局面。
在中國市場取得這樣的業績,讓陳其華信心倍增。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工程機械行業有30多年的經驗,曾任卡特彼勒(徐州)公司總經理。依托這樣的背景,陳其華無疑具備很多外籍高管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其半年前擔任中國區董事長時,這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上一度遭遇重挫,受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卡特在中國2012年度業績曾出現大幅下滑,媒體曾用“困斗中國”來形容其在華境遇,然而,半年后卡特便一改頹勢。
陳其華有自己的施政要領,他將其總結為五個方面:發展培養本地團隊、系統建立商務運作模式、在關鍵領域市場領先、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滿意的財務回報和做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過去的幾年,受4萬億政策刺激的影響,包括機械設備企業在內的制造業產能急劇擴張,然而急轉直下的市場形勢讓很多企業積累了大量庫存。據陳其華介紹,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因為庫存多,卡特彼勒減少了生產天數,生產規模大幅縮小,生產鏈和供應鏈都遇到了挑戰。“在這個時候我們并沒有因為生產減少停滯不前,而是做了很多新產品研發和投入,以及質量提高等方面的工作。”陳其華說。
另一方面,為更能適應中國市場和城鎮化建設需求,卡特彼勒今年6月在華首推兩款小型液壓挖掘機,之所以看好這一競爭激烈的市場,源自于中國小型挖掘機的市場空間。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10噸級以下挖掘機市場,小型挖掘機占液壓挖掘機市場的40%以上。“這兩款小型挖掘機在設計上有一個突破,燃油性提高了將近20%”,陳其華表示。
當然,卡特彼勒在中國市場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對于跨國公司來說,資本、人才、管理、技術等優勢正在消失,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徐工集團等對卡特在華的市場形成了明顯的沖擊。與卡特相對較高的價格相比,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相同類型產品,價格比卡特要低30%左右,這也是后者最近幾年大肆占領國內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陳其華并不準備以低價換取市場與之展開爭奪,他向記者明確表示,卡特彼勒將“不走低價競爭和低端產品路線”,因為這不符合其公司定位,“現在的客戶要買設備,關注品牌價值、產品質量、產品的售后服務支持和在產品生命周期里的整個擁有成本。”
能源布局
這家全球最大的機械廠商給大眾的印象是施工工地上黃色的大型設備,其中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等最為人熟知,但很少有人了解,這其實還是一家能源公司和能源設備提供商。礦用設備、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工業用燃氣輪機以及柴電混合動力機組等與能源相關的設備,占據了其全球業務的2/3的江山。
在山西晉城,晉煤集團120MW的煤層氣發電項目,是全球利用井下抽放瓦斯為燃料發電的最大項目,該項目共配備了97臺卡特彼勒生產的燃氣機組。
而在美國最炙手可熱的頁巖氣開采領域,有60%的動力系統和變速系統也來自于卡特旗下品牌。在中國的石油勘探平臺上,卡特彼勒的另一個品牌——索拉透平提供的電力設備甚至超過了80%的份額。
從海上油氣開采、地下煤炭挖掘,到天然氣發電廠和小區樓宇集中供暖,卡特彼勒旗下的品牌在能源行業的業務已遍及全球。
目前,這家公司還盯上了中國分布式能源市場。卡特彼勒中國區董事長陳其華認為,隨著中國對未來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和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分布式能源為能效提高和合理化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利用高、損耗污染少、運行靈活、系統經濟性好等特點,近些年在國外發展勢頭迅猛,在我國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這一技術在國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卡特彼勒恰恰在這一方面擁有眾多的技術優勢。
2011年,卡特彼勒將以燃氣發電機組及柴油發電機技術見長的德國曼海姆公司納入麾下,而其旗下的另一個品牌索拉透平,是全球最大的中小功率(1-22MW)工業型燃氣輪機制造商,這為卡特彼勒在分布式能源領域的開拓奠定了巨大的技術基礎。
除晉城煤層氣發電項目外,北京燃氣大樓、珠江啤酒沼氣熱電冷三聯供和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垃圾發電項目,卡特彼勒在華運作的分布式能源項目越來越多。
但作為能源設備企業的外資廠商在中國也面臨著政策性風險。幾年前,受能源設備國產化政策的影響,一度占領國內市場75%以上的外資品牌風力發電機組,已全面退潮,目前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已不足10%,世界最大的風機廠商維斯塔斯甚至傳言將賣給中國同行。對此,陳其華認為,設備自主化有利于提高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家出臺鼓勵政策可以理解,但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需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進步。“分布式能源不涉及國家安全領域,我們看好未來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政策。”陳其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