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市場不景氣,但兩大巨頭的斗爭卻熱火朝天。針對此前舉報財務造假事件,中聯重科發布最新澄清公告,并強調“持續受到競爭對手全方位的惡意攻擊”。從其發布的公告來看,暗指近半年來持續不斷的惡意舉報活動為競爭對手三一重工所為。
23日,三一重工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三一之后會有相關回應,對于中聯重科將事件移至司法渠道解決,公司也有相應的部門對接。
認定舉報非孤立事件
中聯重科最新發布的一份公告針對財務造假事件進行澄清,在“財務造假”舉報材料里,對公司“將根本未發生的交易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事后再以‘客戶退貨’方式作處理”的質疑,以及自身營銷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進行了說明。
中聯重科稱,公司“銷售訂單”與“退貨訂單”屬營銷業務系統數據,“銷售收入”和“銷售退回”屬財務系統的會計數據,兩者既相互區別,也相互聯系。
更重要的是,中聯重科在公告里首次發表了對于近期頻頻關于公司財務造假舉報的看法。
中聯重科認為,“財務造假”舉報材料及相關媒體報道中所列舉的案例和數據,部分內容與公司基層業務信息相符,但這些基層業務信息并非財務數據。舉報材料是非法竊取公司某些區域基層業務信息并人為篡改而成。
記者注意到,中聯重科今年以來頻繁被舉報,主要針對公司去年在華東、華中存在大量虛假銷售,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以夸大利潤表現。
中聯重科則將這些舉報認定是競爭對手抹黑、攻擊系列行動之一。
財務數據或源自“間諜”
“一般來說,澄清公告里如此鮮明地批判競爭對手還比較少見。”23日,上海一家券商機械行業研究員對指出:“從中聯重科此前發布的一系列公告里不難發現,矛頭直指競爭對手三一重工。”
這位研究員直言,中聯重科此前披露了一份調查報告,據了解這份報告由獨立董事獨立聘請第三方質詢機構開展獨立調查,歷時半年完成,主要對“間諜門”、“海關門”、“綁架門”等一系列的輿論傳言進行澄清。
記者注意到,7月16日中聯重科公告里詳細披露了2009年、2011年、2012年發生的間諜事件,內容均與三一重工相關,主要是三一重工賄賂中聯重科相關人員并獲取機密商業資料。
對于這次財務舉報門事件里的數據是否源自“間諜門”?昨日,記者致電中聯重科證券部,未獲得回音。
三一重工證券部人士則指出,對此事并不清楚。不過,公司會有相關回應。
市值蒸發投資者抱怨
“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的口水仗打到今天,受損失的是投資者。”南京一位中聯重科股東王先生告訴記者。據了解,他早在2011年就買入中聯重科,“之前我們還比較看好,在2012年的時候,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行業內一枝獨秀,而且市值還超過三一重工。”
2012年12月3日,中聯重科總市值超過三一重工,成為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企業。
王先生稱,“中聯重科在2012年前三季度的總營收和凈利潤都增長,在工程機械行業內比較少見,之后就不斷被舉報財務造假。”
記者注意到,對于中聯重科此前逆勢增長,三一重工一位高管甚至稱,誰逆行業大勢就是行業大盜。
上述券商機械行業研究員則對直言,機械行業市場不景氣,對于商業客戶的爭奪就要各顯神通,兩大巨頭之前也肯定有摩擦。不過,惡意的競爭只能帶來雙敗局面。從今年一季度財報來看,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凈利潤分別下滑43.9%和71%。
23日,三一重工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三一之后會有相關回應,對于中聯重科將事件移至司法渠道解決,公司也有相應的部門對接。
認定舉報非孤立事件
中聯重科最新發布的一份公告針對財務造假事件進行澄清,在“財務造假”舉報材料里,對公司“將根本未發生的交易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事后再以‘客戶退貨’方式作處理”的質疑,以及自身營銷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進行了說明。
中聯重科稱,公司“銷售訂單”與“退貨訂單”屬營銷業務系統數據,“銷售收入”和“銷售退回”屬財務系統的會計數據,兩者既相互區別,也相互聯系。
更重要的是,中聯重科在公告里首次發表了對于近期頻頻關于公司財務造假舉報的看法。
中聯重科認為,“財務造假”舉報材料及相關媒體報道中所列舉的案例和數據,部分內容與公司基層業務信息相符,但這些基層業務信息并非財務數據。舉報材料是非法竊取公司某些區域基層業務信息并人為篡改而成。
記者注意到,中聯重科今年以來頻繁被舉報,主要針對公司去年在華東、華中存在大量虛假銷售,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以夸大利潤表現。
中聯重科則將這些舉報認定是競爭對手抹黑、攻擊系列行動之一。
財務數據或源自“間諜”
“一般來說,澄清公告里如此鮮明地批判競爭對手還比較少見。”23日,上海一家券商機械行業研究員對指出:“從中聯重科此前發布的一系列公告里不難發現,矛頭直指競爭對手三一重工。”
這位研究員直言,中聯重科此前披露了一份調查報告,據了解這份報告由獨立董事獨立聘請第三方質詢機構開展獨立調查,歷時半年完成,主要對“間諜門”、“海關門”、“綁架門”等一系列的輿論傳言進行澄清。
記者注意到,7月16日中聯重科公告里詳細披露了2009年、2011年、2012年發生的間諜事件,內容均與三一重工相關,主要是三一重工賄賂中聯重科相關人員并獲取機密商業資料。
對于這次財務舉報門事件里的數據是否源自“間諜門”?昨日,記者致電中聯重科證券部,未獲得回音。
三一重工證券部人士則指出,對此事并不清楚。不過,公司會有相關回應。
市值蒸發投資者抱怨
“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的口水仗打到今天,受損失的是投資者。”南京一位中聯重科股東王先生告訴記者。據了解,他早在2011年就買入中聯重科,“之前我們還比較看好,在2012年的時候,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行業內一枝獨秀,而且市值還超過三一重工。”
2012年12月3日,中聯重科總市值超過三一重工,成為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企業。
王先生稱,“中聯重科在2012年前三季度的總營收和凈利潤都增長,在工程機械行業內比較少見,之后就不斷被舉報財務造假。”
記者注意到,對于中聯重科此前逆勢增長,三一重工一位高管甚至稱,誰逆行業大勢就是行業大盜。
上述券商機械行業研究員則對直言,機械行業市場不景氣,對于商業客戶的爭奪就要各顯神通,兩大巨頭之前也肯定有摩擦。不過,惡意的競爭只能帶來雙敗局面。從今年一季度財報來看,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凈利潤分別下滑43.9%和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