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國各地的商品混凝土企業的價格基本保持穩定。不過11月份,華東地區水泥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商品混凝土價格上漲了一段時間。但隨著水泥價格的回落,混凝土價格也回歸到正常水平。
價格分布的特點仍然是北京、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較低,而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較高。混凝土價格與經濟發展程度成反比,與市場競爭程度成正比。
分析商品混凝土的成本與價格,可以發現,商品混凝土企業普遍存在利潤低、拖欠款嚴重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在整個建筑行業中,商混企業的仍然缺少話語權。
但在2006年,我們仍然看到欣喜地看到各地混凝土協會在規范行業秩序,提供信息交流等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地左右。北京、上海等地的混凝土協會定期會給出一個協會最低指導價格,對于拖欠款嚴重的施工建設單位,協會約定旗下會員一律不得供貨。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產能過剩帶來了惡性競爭勢頭的蔓延。
2006年,曾經叱咤一時的商混企業-臺灣建國告別了上海市場,隨著東部市場商品混凝土企業產能過剩日益加劇,商混行業在2007年將迎來新一輪的調整與整合。如何提高盈利水平,減少風險將是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難題。
2007年,商混企業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