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近幾年中國的混凝土研究當中,什么最熱門?那么結果毫無疑問是耐久性。
耐久性成為混凝土研究的重點與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的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分不開的。這從另外一個方面也反映出我國混凝土耐久性問題很突出。
2005~2006年,學術界一共開過5次混凝土耐久性相關會議。2006年11月底在南京東南大學召開的第五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科技論壇更是達到了頂峰,該論壇邀請了4名院士,國內(含港、澳、臺地區)主要的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專家和學者悉數到齊,顯示了混凝土學術界對耐久性問題的關注。
關于耐久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混凝土耐久性結構設計規范的修改。新規范的修訂工作已經持續多年,但是這個新規范遲遲得不到出臺。這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他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其二,它牽涉到太多部門的利益。
其實,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并不難。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之外,大部分工程只要控制好材料、配合和施工等方面就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這在技術上難度并不大,成本也不會提高很多。關鍵是這些技術能不能得到更廣泛的推廣。筆者認為,將設計施工單位對耐久性的重視與它們的利益掛上鉤是最主要的解決手段。例如,如果一個設計使用壽命為50年的建筑物使用50年后,發現質量很穩定,還可以再繼續使用20年的話,就應該給予施工單位一定的獎勵;如果不到使用年限就出現質量問題的話,還應該給予處罰。
耐久性問題很多時候不是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前幾天西湖附近一棟建成只有13年的大樓被爆破了。數據顯示,這棟大樓運行狀況良好,耐久性能絕對穩定。只是因為規劃及有礙西湖風景等原因被拆。真不知道在這些規劃人員的眼里,有沒有價值這個概念。也許在它們眼里,大概只有西湖的風景才是有價值的。反正拆樓花得不是自己的錢,為了一個“莫須有”的有礙風景,人民的財富就這樣無端被消耗。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耐久性的確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