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參加“2013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之際,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泥)董事長辜成允先生,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臺泥在辜董事長的帶領下從2003年開始進軍大陸水泥業,短短的數年間銷售量迅速增長,目前,臺泥水泥熟料產能已居全國第8位,足跡遍及中國大陸近十個省份,在華南和西南地區的水泥市場占據著主導地位。臺泥在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是與臺泥領導人的素質和其經營理念是分不開的。
環保理念: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
辜董事長給我們介紹了臺泥的環保理念,他說:臺泥的環保理念的核心是:“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環保對于水泥業來說,它是永遠跟隨我們在一起的問題,臺泥把環保問題提升到另一個層級,就是把它變成臺泥本身價值的核心。如果我們不怕環保問題,我們擁抱環保問題,甚至把它當成我們在水泥業的責任,我們就更能積極主動地不但把環保工作做好,而且對于臺泥以后的永續經營也能夠創造更好的基礎。臺泥最基本的觀念是企業的永續經營和環境的永續保護。
一個水泥企業如果能夠在環保上做的好,政府和社會群眾等各方面都會給予認同,公司業績就會好,就能賺錢;賺了錢政府就可以增加稅收,那么消費者就會有信心;因為賺了錢,就可以投入更好的工藝,還可以將一部分獲利積極投入樹種的保育和環保產業,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針對于環保問題和行業本身的關聯,臺泥秉持著把它內化成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的觀念,這樣,企業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消費者能夠予以肯定,企業進一步可以成長并獲利,也能夠更進一步積極地投入環保產業或生態保育。
談到臺泥關于“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內化和轉折的過程時,辜董事長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早期在他父親做董事長的時候,有一次在臺灣的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說水泥是污染工業,是環保大戶,他父親看了以后很生氣。當時被點名的臺灣水泥企業紛紛到政府部門去游說,希望能夠擺脫這種錯誤的觀念,但是老董事長的思維方式與別人不同,他說:“既然整個社會對我們的發展有這么大誤解,我們不但不能做環保大戶,還要變成環保尖兵,要投入環保產業。”老董事長這樣的一句話,成為臺泥“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一個很重要的轉折,之后臺泥的整體運作產生了很大的質變。從那時開始,無論是公司內外,廠內環保的理念就改變了。講到如何改變,辜董事長說,粉塵排放要么是原料,要么是成本,排放的越少,表示原料的成本就降低了,或者成品的生產就增加了。原來“環保是壓力是成本”的觀念,變成 “可以增加競爭力、降低成本”的思維。一件事情總有兩面,如果是正向思維,完全就不一樣了,之后,臺泥開始投入臺灣家庭垃圾的焚化處理。一個思維的轉變,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領導人。公司的領導人不能把它內化,變成核心的價值之一,甚至把它從成本變成責任,甚至變成商機,那他就會覺得環保是針對水泥企業的,就會認為是壓力是成本。辜董事長認為,大陸的水泥企業不管是在環保方面還是節能減排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出于被動的狀態,是在政府要求的情況下去做的。臺泥與大陸水泥企業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環保問題即然是我們經營的事實,是我們永遠不能擺脫的,那就去就接受它,擁抱它,并把它當做一個商機。
身先士卒 積極投入環保前沿科技-碳捕集
臺泥在把“環保不是成本是責任”的理念內化了以后,進行了三個階段工作,第一個階段是把廠內端對端的環保工作做好,所有臺泥的廠對于節能減排、余熱發電、脫硝的物流進一步規劃。水泥是大宗物料,進出都對當地交通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臺泥在華南的市場都采取了黃金水道運輸方式,盡量以江運方式排解陸路運輸對交通本身的沖擊;第二階段就是在廠內在端對端的環保工作做好以后,臺泥采取了跨業協同和循環經濟的操作,這一部分在臺灣已經做的非常完整。臺灣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的家庭生活垃圾是由臺泥處理的,臺泥也有工廠協同處理臺灣工業廢棄物。 辜董事長還特別介紹了臺泥“三合一”的和平水泥廠,這是一個從綠色礦山到臺灣的黃金水道海運全面規劃的一個水泥廠,與火電廠建在一起,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從脫硫到脫硝完全零排放,現在已經進入前沿環保工藝投入和環保保育的階段。
辜董事長說:“我們積極地投入環保產業,希望發展這樣一個前沿科技,不但體現了臺泥的環保理念,也能夠創造未來碳捕集商機的可能性。臺泥愿意投入節能減排前沿科技,是針對目前的節能減排只不過是降低了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這是全世界溫室氣體的問題,還沒有辦法徹底的解決。只有積極地去把二氧化碳在排放過程中捕捉下來,甚至封存,才是真正能夠進入良性循環的一個過程。如果能夠把碳捕集的工藝真正做到商品化,不是只有水泥業可以做碳捕集,所有排放CO2的行業都可以做,這個商機是無限的。以世界工業發展來講,唯一沒有CO2排放又能夠提供廉價的能源的做法只有核發電,但對于核發電很多人有疑慮,火力發電還是個主流,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CO2的排放,所以投入碳捕集不僅能夠服務于水泥業,也能夠服務于其他燃煤或燃油的行業。如果碳捕集能夠有一些突破性的發展,也能夠對環保方面做出一定的貢獻。”
辜董事長還提到,臺泥和其他水泥集團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比臺泥大的企業都不去做碳捕集,沒有人愿意把一部分的獲利投入到環保前沿科技,臺泥是真的愿意去做。經濟發展的速度對環境的破壞、對環境物種的破壞遠超過我們保育的速度,臺泥成立了辜嚴倬云植物保種基金會,是亞洲最大、世界級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對熱帶和亞熱帶的保種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如果大陸前十大水泥企業都愿意投資前沿科技或環保保育,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大家都談環保、談保育,但真正愿意花錢落實的企業不多。臺泥愿意身先士卒,用實踐的方式真正落實臺泥的環保觀,這可能也是臺泥對大陸水泥產業做的一點小小的貢獻。
關于碳捕集成功后是否會在大陸推廣的問題,辜董非常肯定地說:沒有問題。并表示,臺泥投入環保前沿科技不僅是為了自己,第一,像這樣的前沿科技試點大家不肯做,那臺泥來做;第二,臺泥希望能夠成果共享。如果和臺灣的工業設計研究院合作成功,真的能把碳捕集的成本下降到二十幾美元,那就能夠產生經濟效益了。另外,如果能夠把捕集的CO2純化而進一步養藻類,臺泥與臺灣工研院在培養一些特別的微藻技術,這些微藻可以做化妝品,附加價值非常高。這樣,不僅碳捕集本身的成本變得合理,產業的效益也就出來了。如果臺泥能夠成功,會把所有的成果帶到大陸來,因為全球54%的市場在這里,我相信這么做會在全世界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環保問題是水泥企業經營過程中無法擺脫的一個現實問題,正如辜董事長在國際水泥峰會上所說的:“綠色水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夢存在我們的心里,每一天,我們每一個水泥企業、水泥人都能夠積極奮進的話,我相信這個夢一定能夠早日達成!
臺灣是大陸的縮影 城鎮化發展很有必要
在談到城鎮化建設問題時,辜董事長表示:臺灣的發展是大陸的一個縮影,臺灣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也是以幾個大的都市發展來帶動,那時,也面臨著幾個嚴重的問題:所有的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農村剩下老弱婦儒,都市和鄉村的貧富差距及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對于整個社會產生不安的因素,所以我覺得大陸的城鎮化發展很有必要,因為城鎮化發展可以讓一些年輕人覺得留在農村也能夠有機會掙錢、能夠有前途,這樣才能夠達到穩定和小康的社會。如果大陸也能夠朝著城鎮化的方向發展,我相信未來是很好的。臺灣走過這一程,臺灣的經驗是成功的,所以在整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采訪中臺泥的黃健強副總經理給我們介紹了臺泥針對大陸新型城鎮化建設所實施的“深耕華南、遍地開花”計劃的構想。黃總提到,“遍地開花”緣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農村和小城鎮一定會用到水泥,但用量可能不是很大,如房屋改建,有的需求在山區,就需要袋裝水泥,進行現場攪拌,針對這一部分的需求,臺泥改變銷售策略,從企業對企業的銷售轉變成企業直接對終端客戶的銷售。此次臺泥的“遍地開花”鄉鎮路演活動選在廣東省內的清遠、廣州、東莞、惠州及深圳在內的5個大區、16個鄉鎮,選擇了幾個當地的銷售合作伙伴,通過路演推廣臺泥的品牌,幫助經銷商利用商業模式進行促銷,甚至在設計的新的包裝袋上寫上了水泥的使用說明,以方便零散客戶的使用。臺泥此次“遍地開花”鄉鎮路演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臺泥 “品牌水泥”的知名度,提高袋裝“品牌水泥”的銷售量,讓更多的廣大鄉鎮客戶體驗到臺泥水泥的“磐石級”品質及“雞尾酒式”的服務。
兼并重組是主方向 未來水泥需求量會攔腰斬
在談到臺泥的發展模式時,辜董事長表示,兼并重組將是臺泥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從臺泥的眼光來看,水泥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是要受到控制的,如果是無限制的擴張只能對產業造成更大的沖擊。辜董事長提到以他的觀點,大陸的水泥消費量保持現在的22億噸還有8-10年的時間,之后會有一個很大的轉折,轉折的幅度將會遠遠超過大家的預期,快速下滑的過程可能是攔腰斬。要考慮的是在這個進程中如何面對這個行業的轉變?大陸的水泥業勢頭這么好,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不管是高鐵還是現在的城鎮化建設,帶動了產業本身的一定的增長,另一方面,當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以后,民間的城鎮化進程就會跟上。現在大陸有兩架馬車拉動水泥需求,一架是政府的基礎建設,一架是民間跟著政府的基本建設往前走,但是,8-10年以后,政府的基礎建設就會達到飽和,剩下的是民間的城鎮化建設。現在是兩架馬車,以后就會是一架馬車,所以未來水泥消費量會攔腰斬,這種判斷也是從臺灣的經驗中得出來的。臺灣在1994年到1997年水泥消費量最高時達到2700萬噸,現在只有1200萬噸,不到十年的時間,臺灣從開發到已開發的進程用了差不多十年,大陸也應該是類似情況。辜董事長表示對大陸水泥行業中程的發展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說,大陸的水泥業高層有很高的智慧,南寧C12+3會議提出的兼并重組和提高產業集中度勢在必行,8-10年后,如果水泥需求量攔腰斬的話,水泥產業集中度要提高,更主要的是水泥企業要能夠自律,把效益差的產能關掉,維持市場的平衡。如果產業集中度不能夠提高,那么對于大陸的水泥業進入下一個轉折的發展階段將會產生更大的瓶頸。
“多贏”的經營理念
針對提高產業集中度后有可能帶來的大企業間的競爭問題,辜董事長表示,首先,我們一定要變成大企業之一,一定要讓人覺得你是一個可敬的競爭對手,只要都覺得是可敬的競爭對手后,大家就會趨向于理性。要競爭我們不怕競爭,要協同我們也可以協同,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臺泥也基本上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第一,在整體的經營和成本方面,我們盡量地受控,要與最具競爭力的對手保持一致,要有成本優勢;第二,我們不輕言打價格戰,市場本來就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回報。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大家能夠比較理性地來面對市場,所謂“割喉式”的非理性的競爭就會比較少,因為產業集中度提高后,思考的方式會不一樣,比如:中國建材3億噸銷量,價格降一元錢,那么3億元就不見了。股民對上市公司都有一定的期待,水泥對于建筑而言,只是一個很小的成本因素,對建筑成本影響不大。產業集中度越高,大家越能夠意識到降價不會增加水泥需求量,也不會增加市場份額。
臺泥的基本經營理念之一是“多贏”,希望大家都能夠有發展,我們稱為“漁幫水,水幫漁”,大家都能夠有一個合理的獲利,這樣才能叫做一個健康的產業。水泥是資本密集的產業,投資比較大,無論是自己投資或者是從資本市場股民那兒拿到資本投入水泥產業,不能夠給投資者和股民一個合理的投資回報,也是不合理的。從國家的產業發展來講,投資這么大的一個產業,卻只有這么一點點獲利,事實上也是一種浪費。怎么樣能夠相對比較健康地發展,是大家應該思考的一個方向,兼并重組和提高整個產業的集中度很有必要。
談到產業鏈延伸到商品混凝土問題時,辜董事長說,臺泥在大陸的水泥銷售是靠著戰略伙伴一起往前邁進,這些戰略伙伴中很多就是搞商品混凝土的,臺泥刻意不與他們形成競爭,不希望和他們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所以現階段在大陸沒有考慮延伸產業鏈到商品混凝土,在臺灣涉足商品混凝土,是因為臺灣商品濁凝土已經接近成熟,臺泥只服務于最高端的特殊用途的混凝土需求。
感同身受 第一時間向雅安捐款
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地震,次日臺泥在第一時間通過四川省政府向雅安救災前線捐出了100萬元人民幣。臺泥是建材行業第一家向雅安地震災區提供捐助的企業,談到這次捐款,辜董事長說:“臺灣是地震多發帶,不管是9.21還是3.31,對臺灣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不管是汶川地震還雅安地震,我們感同身受,于第一時間提供了100萬元人民幣用于應急,同時,我們向大陸主管單位及臺辦表態,后續無論是水泥還是其他物質,或者是需要賑災捐款,臺泥將全面配合,盡最大努力通過各種途徑支持雅安人民共渡難關,重建家園。不管怎么樣,作為拋磚引玉,對于地震頻發地區,如何提供高質量的建材,能夠在整個防震的建筑方面有一點點貢獻也是好的。地震是天然的現象,是我們不可控的,尤其是在經常地震的地區,如何能夠把建筑的質量提升,降低地震對人民及其財產所帶來的影響和損傷,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如果建材行業,如果能夠針對地震的地區,能夠有心提供投入,讓這些地區的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一定的保障,在臺灣我們是這樣做的,在大陸我們也希望能起到一些引領的作用。”
結束語
采訪結束了,辜董事長謙和的態度、寬廣的胸懷和那份對環保事業、對社會的責任心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佩服他的遠見卓識的同時也不禁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相信有這樣一位大度、有責任心的企業家是水泥行業的驕傲,我們毋庸置疑臺泥在辜董事長的帶領下會在未來良性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環保理念: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
辜董事長給我們介紹了臺泥的環保理念,他說:臺泥的環保理念的核心是:“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環保對于水泥業來說,它是永遠跟隨我們在一起的問題,臺泥把環保問題提升到另一個層級,就是把它變成臺泥本身價值的核心。如果我們不怕環保問題,我們擁抱環保問題,甚至把它當成我們在水泥業的責任,我們就更能積極主動地不但把環保工作做好,而且對于臺泥以后的永續經營也能夠創造更好的基礎。臺泥最基本的觀念是企業的永續經營和環境的永續保護。
一個水泥企業如果能夠在環保上做的好,政府和社會群眾等各方面都會給予認同,公司業績就會好,就能賺錢;賺了錢政府就可以增加稅收,那么消費者就會有信心;因為賺了錢,就可以投入更好的工藝,還可以將一部分獲利積極投入樹種的保育和環保產業,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針對于環保問題和行業本身的關聯,臺泥秉持著把它內化成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的觀念,這樣,企業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消費者能夠予以肯定,企業進一步可以成長并獲利,也能夠更進一步積極地投入環保產業或生態保育。
談到臺泥關于“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內化和轉折的過程時,辜董事長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早期在他父親做董事長的時候,有一次在臺灣的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說水泥是污染工業,是環保大戶,他父親看了以后很生氣。當時被點名的臺灣水泥企業紛紛到政府部門去游說,希望能夠擺脫這種錯誤的觀念,但是老董事長的思維方式與別人不同,他說:“既然整個社會對我們的發展有這么大誤解,我們不但不能做環保大戶,還要變成環保尖兵,要投入環保產業。”老董事長這樣的一句話,成為臺泥“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一個很重要的轉折,之后臺泥的整體運作產生了很大的質變。從那時開始,無論是公司內外,廠內環保的理念就改變了。講到如何改變,辜董事長說,粉塵排放要么是原料,要么是成本,排放的越少,表示原料的成本就降低了,或者成品的生產就增加了。原來“環保是壓力是成本”的觀念,變成 “可以增加競爭力、降低成本”的思維。一件事情總有兩面,如果是正向思維,完全就不一樣了,之后,臺泥開始投入臺灣家庭垃圾的焚化處理。一個思維的轉變,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領導人。公司的領導人不能把它內化,變成核心的價值之一,甚至把它從成本變成責任,甚至變成商機,那他就會覺得環保是針對水泥企業的,就會認為是壓力是成本。辜董事長認為,大陸的水泥企業不管是在環保方面還是節能減排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出于被動的狀態,是在政府要求的情況下去做的。臺泥與大陸水泥企業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環保問題即然是我們經營的事實,是我們永遠不能擺脫的,那就去就接受它,擁抱它,并把它當做一個商機。
身先士卒 積極投入環保前沿科技-碳捕集
臺泥在把“環保不是成本是責任”的理念內化了以后,進行了三個階段工作,第一個階段是把廠內端對端的環保工作做好,所有臺泥的廠對于節能減排、余熱發電、脫硝的物流進一步規劃。水泥是大宗物料,進出都對當地交通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臺泥在華南的市場都采取了黃金水道運輸方式,盡量以江運方式排解陸路運輸對交通本身的沖擊;第二階段就是在廠內在端對端的環保工作做好以后,臺泥采取了跨業協同和循環經濟的操作,這一部分在臺灣已經做的非常完整。臺灣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的家庭生活垃圾是由臺泥處理的,臺泥也有工廠協同處理臺灣工業廢棄物。 辜董事長還特別介紹了臺泥“三合一”的和平水泥廠,這是一個從綠色礦山到臺灣的黃金水道海運全面規劃的一個水泥廠,與火電廠建在一起,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從脫硫到脫硝完全零排放,現在已經進入前沿環保工藝投入和環保保育的階段。
辜董事長說:“我們積極地投入環保產業,希望發展這樣一個前沿科技,不但體現了臺泥的環保理念,也能夠創造未來碳捕集商機的可能性。臺泥愿意投入節能減排前沿科技,是針對目前的節能減排只不過是降低了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這是全世界溫室氣體的問題,還沒有辦法徹底的解決。只有積極地去把二氧化碳在排放過程中捕捉下來,甚至封存,才是真正能夠進入良性循環的一個過程。如果能夠把碳捕集的工藝真正做到商品化,不是只有水泥業可以做碳捕集,所有排放CO2的行業都可以做,這個商機是無限的。以世界工業發展來講,唯一沒有CO2排放又能夠提供廉價的能源的做法只有核發電,但對于核發電很多人有疑慮,火力發電還是個主流,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CO2的排放,所以投入碳捕集不僅能夠服務于水泥業,也能夠服務于其他燃煤或燃油的行業。如果碳捕集能夠有一些突破性的發展,也能夠對環保方面做出一定的貢獻。”
辜董事長還提到,臺泥和其他水泥集團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比臺泥大的企業都不去做碳捕集,沒有人愿意把一部分的獲利投入到環保前沿科技,臺泥是真的愿意去做。經濟發展的速度對環境的破壞、對環境物種的破壞遠超過我們保育的速度,臺泥成立了辜嚴倬云植物保種基金會,是亞洲最大、世界級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對熱帶和亞熱帶的保種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如果大陸前十大水泥企業都愿意投資前沿科技或環保保育,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大家都談環保、談保育,但真正愿意花錢落實的企業不多。臺泥愿意身先士卒,用實踐的方式真正落實臺泥的環保觀,這可能也是臺泥對大陸水泥產業做的一點小小的貢獻。
關于碳捕集成功后是否會在大陸推廣的問題,辜董非常肯定地說:沒有問題。并表示,臺泥投入環保前沿科技不僅是為了自己,第一,像這樣的前沿科技試點大家不肯做,那臺泥來做;第二,臺泥希望能夠成果共享。如果和臺灣的工業設計研究院合作成功,真的能把碳捕集的成本下降到二十幾美元,那就能夠產生經濟效益了。另外,如果能夠把捕集的CO2純化而進一步養藻類,臺泥與臺灣工研院在培養一些特別的微藻技術,這些微藻可以做化妝品,附加價值非常高。這樣,不僅碳捕集本身的成本變得合理,產業的效益也就出來了。如果臺泥能夠成功,會把所有的成果帶到大陸來,因為全球54%的市場在這里,我相信這么做會在全世界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環保問題是水泥企業經營過程中無法擺脫的一個現實問題,正如辜董事長在國際水泥峰會上所說的:“綠色水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夢存在我們的心里,每一天,我們每一個水泥企業、水泥人都能夠積極奮進的話,我相信這個夢一定能夠早日達成!
臺灣是大陸的縮影 城鎮化發展很有必要
在談到城鎮化建設問題時,辜董事長表示:臺灣的發展是大陸的一個縮影,臺灣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也是以幾個大的都市發展來帶動,那時,也面臨著幾個嚴重的問題:所有的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農村剩下老弱婦儒,都市和鄉村的貧富差距及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對于整個社會產生不安的因素,所以我覺得大陸的城鎮化發展很有必要,因為城鎮化發展可以讓一些年輕人覺得留在農村也能夠有機會掙錢、能夠有前途,這樣才能夠達到穩定和小康的社會。如果大陸也能夠朝著城鎮化的方向發展,我相信未來是很好的。臺灣走過這一程,臺灣的經驗是成功的,所以在整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采訪中臺泥的黃健強副總經理給我們介紹了臺泥針對大陸新型城鎮化建設所實施的“深耕華南、遍地開花”計劃的構想。黃總提到,“遍地開花”緣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農村和小城鎮一定會用到水泥,但用量可能不是很大,如房屋改建,有的需求在山區,就需要袋裝水泥,進行現場攪拌,針對這一部分的需求,臺泥改變銷售策略,從企業對企業的銷售轉變成企業直接對終端客戶的銷售。此次臺泥的“遍地開花”鄉鎮路演活動選在廣東省內的清遠、廣州、東莞、惠州及深圳在內的5個大區、16個鄉鎮,選擇了幾個當地的銷售合作伙伴,通過路演推廣臺泥的品牌,幫助經銷商利用商業模式進行促銷,甚至在設計的新的包裝袋上寫上了水泥的使用說明,以方便零散客戶的使用。臺泥此次“遍地開花”鄉鎮路演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臺泥 “品牌水泥”的知名度,提高袋裝“品牌水泥”的銷售量,讓更多的廣大鄉鎮客戶體驗到臺泥水泥的“磐石級”品質及“雞尾酒式”的服務。
兼并重組是主方向 未來水泥需求量會攔腰斬
在談到臺泥的發展模式時,辜董事長表示,兼并重組將是臺泥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從臺泥的眼光來看,水泥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是要受到控制的,如果是無限制的擴張只能對產業造成更大的沖擊。辜董事長提到以他的觀點,大陸的水泥消費量保持現在的22億噸還有8-10年的時間,之后會有一個很大的轉折,轉折的幅度將會遠遠超過大家的預期,快速下滑的過程可能是攔腰斬。要考慮的是在這個進程中如何面對這個行業的轉變?大陸的水泥業勢頭這么好,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不管是高鐵還是現在的城鎮化建設,帶動了產業本身的一定的增長,另一方面,當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以后,民間的城鎮化進程就會跟上。現在大陸有兩架馬車拉動水泥需求,一架是政府的基礎建設,一架是民間跟著政府的基本建設往前走,但是,8-10年以后,政府的基礎建設就會達到飽和,剩下的是民間的城鎮化建設。現在是兩架馬車,以后就會是一架馬車,所以未來水泥消費量會攔腰斬,這種判斷也是從臺灣的經驗中得出來的。臺灣在1994年到1997年水泥消費量最高時達到2700萬噸,現在只有1200萬噸,不到十年的時間,臺灣從開發到已開發的進程用了差不多十年,大陸也應該是類似情況。辜董事長表示對大陸水泥行業中程的發展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說,大陸的水泥業高層有很高的智慧,南寧C12+3會議提出的兼并重組和提高產業集中度勢在必行,8-10年后,如果水泥需求量攔腰斬的話,水泥產業集中度要提高,更主要的是水泥企業要能夠自律,把效益差的產能關掉,維持市場的平衡。如果產業集中度不能夠提高,那么對于大陸的水泥業進入下一個轉折的發展階段將會產生更大的瓶頸。
“多贏”的經營理念
針對提高產業集中度后有可能帶來的大企業間的競爭問題,辜董事長表示,首先,我們一定要變成大企業之一,一定要讓人覺得你是一個可敬的競爭對手,只要都覺得是可敬的競爭對手后,大家就會趨向于理性。要競爭我們不怕競爭,要協同我們也可以協同,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臺泥也基本上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第一,在整體的經營和成本方面,我們盡量地受控,要與最具競爭力的對手保持一致,要有成本優勢;第二,我們不輕言打價格戰,市場本來就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回報。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大家能夠比較理性地來面對市場,所謂“割喉式”的非理性的競爭就會比較少,因為產業集中度提高后,思考的方式會不一樣,比如:中國建材3億噸銷量,價格降一元錢,那么3億元就不見了。股民對上市公司都有一定的期待,水泥對于建筑而言,只是一個很小的成本因素,對建筑成本影響不大。產業集中度越高,大家越能夠意識到降價不會增加水泥需求量,也不會增加市場份額。
臺泥的基本經營理念之一是“多贏”,希望大家都能夠有發展,我們稱為“漁幫水,水幫漁”,大家都能夠有一個合理的獲利,這樣才能叫做一個健康的產業。水泥是資本密集的產業,投資比較大,無論是自己投資或者是從資本市場股民那兒拿到資本投入水泥產業,不能夠給投資者和股民一個合理的投資回報,也是不合理的。從國家的產業發展來講,投資這么大的一個產業,卻只有這么一點點獲利,事實上也是一種浪費。怎么樣能夠相對比較健康地發展,是大家應該思考的一個方向,兼并重組和提高整個產業的集中度很有必要。
談到產業鏈延伸到商品混凝土問題時,辜董事長說,臺泥在大陸的水泥銷售是靠著戰略伙伴一起往前邁進,這些戰略伙伴中很多就是搞商品混凝土的,臺泥刻意不與他們形成競爭,不希望和他們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所以現階段在大陸沒有考慮延伸產業鏈到商品混凝土,在臺灣涉足商品混凝土,是因為臺灣商品濁凝土已經接近成熟,臺泥只服務于最高端的特殊用途的混凝土需求。
感同身受 第一時間向雅安捐款
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地震,次日臺泥在第一時間通過四川省政府向雅安救災前線捐出了100萬元人民幣。臺泥是建材行業第一家向雅安地震災區提供捐助的企業,談到這次捐款,辜董事長說:“臺灣是地震多發帶,不管是9.21還是3.31,對臺灣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不管是汶川地震還雅安地震,我們感同身受,于第一時間提供了100萬元人民幣用于應急,同時,我們向大陸主管單位及臺辦表態,后續無論是水泥還是其他物質,或者是需要賑災捐款,臺泥將全面配合,盡最大努力通過各種途徑支持雅安人民共渡難關,重建家園。不管怎么樣,作為拋磚引玉,對于地震頻發地區,如何提供高質量的建材,能夠在整個防震的建筑方面有一點點貢獻也是好的。地震是天然的現象,是我們不可控的,尤其是在經常地震的地區,如何能夠把建筑的質量提升,降低地震對人民及其財產所帶來的影響和損傷,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如果建材行業,如果能夠針對地震的地區,能夠有心提供投入,讓這些地區的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一定的保障,在臺灣我們是這樣做的,在大陸我們也希望能起到一些引領的作用。”
結束語
采訪結束了,辜董事長謙和的態度、寬廣的胸懷和那份對環保事業、對社會的責任心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佩服他的遠見卓識的同時也不禁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相信有這樣一位大度、有責任心的企業家是水泥行業的驕傲,我們毋庸置疑臺泥在辜董事長的帶領下會在未來良性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