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集團以連續第12年保持兩位數增速的業績實現歷史性突破。去年,該集團完成營業額和新簽合同額雙超1200億元,其中建筑業產值首次躍上“千億級”平臺。
上海建工集團堅持把加快轉型發展作為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來抓。該集團認為,在我國凝心聚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國有施工企業必須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系統研究和構建引領行業發展的創新體系,才能真正在發展中實現轉型升級。
這些天,“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工程的主樓核心筒結構正以3天一層的速度向632米的總高度日夜挺進,目前高度己超過金茂大廈。據上海建工集團總裁杭迎偉介紹:“10多年前我們建造當時‘第一高度’的金茂大廈時,所有構件必須先在工廠內拼裝完成,再拆卸運至現場拼裝。如今有了BIM技術,縱然幕墻玻璃塊塊不同,都可事先在電腦中精準計算、三維演示,每塊構件到了現場按先后順序一氣呵成。”而建金茂大廈時,為了一張能夠揭示各類管道走向與位置的三維圖紙,上海建工集團的設計師要畫上幾十張施工圖,才能模擬出實景。“現代魯班”已不滿足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施工方法,而應是掌握BIM、遠程監控、虛擬施工等現代信息技術,瞄準綠色建造技術前沿和市場要求的智力型“魯班”形象。幾年前,該集團就投入巨資研究BIM技術,并擁有“高大結構建造工藝與裝備工程技術”和“城市非開挖建造工程技術”等研究中心,基本形成了14個國家或上海市級技術中心為主體、3個上海市科委研發平臺為支撐、9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補充的科技創新體系,集團的工程技術研究總院正在緊鑼密鼓籌建之中。一系列技術創新與集成形成的獨特競爭優勢,使該集團連續第12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如今的上海建工集團,早已不是單一的施工企業,而是集建筑承包、相關工業、房產開發、市政基礎設施投資經營和設計咨詢等在內的綜合性建設集團。該集團擁有的規劃、勘察、設計、咨詢資質全部達到國家最高等級,去年設計咨詢合同額同比上年增長逾30%。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和市園林工程設計院等以較強的原創設計能力,在國內市政與園林等設計領域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并在風力發電領域和海外工程設計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市建工設計研究院在文化領域標志性工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這為投資經營和設計咨詢、建筑承包等業務聯動拓展和產業鏈延伸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在上海中心,上海建工集團以工程總承包的形式參與到所有深化設計、專業施工和機電設備采購等領域,總合同額近百億元。去年,上海建工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手筆投資,江蘇昆山中環線快速化改造工程成為首個超百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目前,上海建工集團在長三角區域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達9項,合同投資規模近190億元。
創新商業模式,使上海建工集團正加快向總承包商、總集成商轉型發展。正如該集團董事長徐征所說的“單個企業擁有的資源有限,通過戰略合作,可使企業更好地利用外部資源。而一個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創新商業模式,會帶來資本、人才、管理經驗等資源的集聚”。近年來,上海建工集團先后與產業鏈上下游的10多家企業集團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加快地域結構的調整。去年,該集團國內新簽合同額占比超過40%;承建工程遍及24個省、市、自治區的80座城市,其中長三角區域新簽合同額突破200億,京津和東北區域保持高速增長,成渝市場取得新的突破;海外業務分布于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柬埔寨和厄立特里亞市場己形成深度開發的經營格局。同時,該集團結合“走出去”工程,擴大“產業集群”的拉動效應。比如,作為加納、贊比亞5萬人體育場項目的總承包商、總集成商,不僅帶去了原創設計方案,還使中國的設計與施工標準落戶加納、贊比亞。項目中九成建材與設備由國內企業招標供應,運送了近千個集裝箱的國內優質建材與設備至當地,使國內的建材、設備等一同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