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聯重科作為國內行業的一位佼佼者,產品線也是非常寬闊,被稱為“全能冠軍”,作為歷年參賽的企業,這次參展帶來什么產品?
中聯重科副總裁郭學紅:作為中聯重科,這次我們攜帶主力板塊的一些主力產品來參展,特別是帶來了一些全新的產品,有的是世界之最產品,有的是中國之最產品,比如我們帶來了101米全球最長臂長的泵車(音譯),2000噸級全球最大傳遞面起重機(音譯),寬度達16.5米全球最寬的傳播機(音譯),還有國內最大的自主研發的300噸挖掘機(音譯),以及1000噸級專用起重機(音譯)等一大批新產品。顯示了中聯重科的研發實力和產品鏈的深度。
記者: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今年整個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都是比較低迷的,一些上市的工程機械行業的企業也是出現了業績大幅下滑,我想知道您是如何看待明年機械工業行業的形勢,現在也有判斷,明年之后會出現一個好轉的情況。
郭學紅:從去年二季度開始,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一直趨于一個下滑的通道,而且有些子行業同比下滑的比例還相當大,比如說挖掘機,到10月份,同比下滑的速度超過30%,應該在35%左右。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了過去的高速增長,但確確實實從去年開始遇到了比較大的壓力。但是,應該講,三季度末開始這種下滑的速度在減慢,我們的判斷認為是已經到止跌回升階段,下跌的勢頭已經止住,應該是逐步進入一個回升通道。但是,今后的行業發展和過去十年比,那種高速的增長,我覺得很難再現。
我們認為是趨于一個持續、穩定的增長階段,我們叫它是一種正常的回歸,因為畢竟那種高速增長,特別是2008年以后的高速增長,是有特殊的政策影響和刺激。國家不可能以后長期這樣去做,還是以正常的發展、穩定的增長,我們認為這種態勢會更好一點。特別是十八大召開以后,也有很多新的提法,也釋放了很多信號,包括建設美麗中國,加大城市化建設,提高城市化率,包括小城鎮的建設,我們認為對這個行業來講都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也會帶動這個行業今后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增長。
預判明年會是增長,今后一段時間也會是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相對來講會低一些,預估今后一段時間增長會在10%到15%左右,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
記者:您剛才也講到機械行業是和國家政策緊密相關的,因為很多基礎性的設施都是由國家來主導的,除了在創新產品線之外,在新市場方面的開拓,中聯重科有沒有什么一些新的計劃?比如說在國際化、走出去方面,有沒有進一步的推進計劃?
郭學紅:裂變加巨變和全球化是中聯重科的發展戰略。過去幾年,我們圍繞國際化已經做了很多的鋪墊,包括在國外收購企業,建設生產基地,打造國際化的營銷渠道和保障中心。應該講,這個段落我們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到目前為止,海外市場占我們銷售收入的比例還不高,主要還是依賴于國內市場,下一步我們會加大海外市場的開拓力度,爭取在“十二五”末期,營業收入里面要有30%到40%來自于國際市場,這一塊會給我們帶來新增長空間,今年以來我們的海外市場增長速度相當快,達到100%的增長速度。所以今后幾年,我們仍將會加大海外市場的開發力度,同時加大整體國際化的步伐。
記者:海外市場主要來自哪些國家和地區?
郭學紅:除了傳統的像非洲、南美市場以外,現在我們包括在歐洲市場,北美市場、澳洲市場都在全面的開拓,大量的產品線,比如履帶起動機、火箭筒泵車已經進入歐洲市場,輪胎起重機、火箭筒泵車進入了北美市場,有更多的產品進入了澳洲市場,所謂發達國家的市場我們也在進,傳統的市場,也繼續在開拓。所以我們的海外市場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
記者:我理解您企業是不斷地進行擴張,這個行業的特點和成本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創新的投入,資金的壓力上要求是比較高的,在未來是不是有新的一些增資的計劃?
郭學紅:這個隨著企業的發展,會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需求,肯定會采取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應對方法。
記者:那么中國機械工程行業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增長量達到了十倍,中國也成為產銷第一的國家,這么多企業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產品技術質量也成為一個關鍵,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出現了價格戰的情況,現在也有觀點判斷認為,現在到了一個行業洗牌的時候,您是如何看待現在的產業格局?
郭學紅:您說的這些現象,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當然,市場競爭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兩年,隨著生產廠家產能的不斷擴張,整個行業應該是已經呈現出供大于求,也導致了競爭更加激烈,包括更加積極的銷售政策,也可以說是價格戰的某種表現,這些在行業都存在。
但是我認為這個不是行業發展的一個常態,更不是企業獲取市場的正常手段和方法。應該講,正常的發展還是依靠企業的技術進步,依靠產品的新的技術的創造,更多的為客戶創造價值,更好地服務于市場,我覺得這是取決于競爭的一個常態。
中聯重科一直是以創新為我們的主旋律,包括這次展會的主題,科技成就中聯、思想構筑未來。這是我們發展的一些基本做法,從一個國家級的研究院,成長為一個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依靠的是創新,是我們的技術底蘊,靠的是誠信守法經營的風格,所以中聯重科不會簡單地用價格戰或者類似的去維持市場。因為作為一個行業領先的企業,它考慮的是一個持續的經營,一個長久的發展,我們是立志做百年老店,所以我們會更加理性經營,正常經營。
記者:從您剛才談話中講的,創新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塊,中聯重科每年在創新研發上面的投入有多少?
郭學紅:我們的創新科研投入這一塊,基本上占到銷售收入的5%,高的可能要到7%,去年我們光去年一年的專利將近2000項,每年我們的營業收入里面40%以上來自于我們當年的新產品。
記者:現在到了2012年收尾的時候了,中聯重科在今年的業績表現情況是怎樣的?
郭學紅:到三季度止,我們仍然保持了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同比增長,并且增長幅度接近20%。
中聯重科副總裁郭學紅:作為中聯重科,這次我們攜帶主力板塊的一些主力產品來參展,特別是帶來了一些全新的產品,有的是世界之最產品,有的是中國之最產品,比如我們帶來了101米全球最長臂長的泵車(音譯),2000噸級全球最大傳遞面起重機(音譯),寬度達16.5米全球最寬的傳播機(音譯),還有國內最大的自主研發的300噸挖掘機(音譯),以及1000噸級專用起重機(音譯)等一大批新產品。顯示了中聯重科的研發實力和產品鏈的深度。
記者: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今年整個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都是比較低迷的,一些上市的工程機械行業的企業也是出現了業績大幅下滑,我想知道您是如何看待明年機械工業行業的形勢,現在也有判斷,明年之后會出現一個好轉的情況。
郭學紅:從去年二季度開始,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一直趨于一個下滑的通道,而且有些子行業同比下滑的比例還相當大,比如說挖掘機,到10月份,同比下滑的速度超過30%,應該在35%左右。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了過去的高速增長,但確確實實從去年開始遇到了比較大的壓力。但是,應該講,三季度末開始這種下滑的速度在減慢,我們的判斷認為是已經到止跌回升階段,下跌的勢頭已經止住,應該是逐步進入一個回升通道。但是,今后的行業發展和過去十年比,那種高速的增長,我覺得很難再現。
我們認為是趨于一個持續、穩定的增長階段,我們叫它是一種正常的回歸,因為畢竟那種高速增長,特別是2008年以后的高速增長,是有特殊的政策影響和刺激。國家不可能以后長期這樣去做,還是以正常的發展、穩定的增長,我們認為這種態勢會更好一點。特別是十八大召開以后,也有很多新的提法,也釋放了很多信號,包括建設美麗中國,加大城市化建設,提高城市化率,包括小城鎮的建設,我們認為對這個行業來講都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也會帶動這個行業今后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增長。
預判明年會是增長,今后一段時間也會是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相對來講會低一些,預估今后一段時間增長會在10%到15%左右,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
記者:您剛才也講到機械行業是和國家政策緊密相關的,因為很多基礎性的設施都是由國家來主導的,除了在創新產品線之外,在新市場方面的開拓,中聯重科有沒有什么一些新的計劃?比如說在國際化、走出去方面,有沒有進一步的推進計劃?
郭學紅:裂變加巨變和全球化是中聯重科的發展戰略。過去幾年,我們圍繞國際化已經做了很多的鋪墊,包括在國外收購企業,建設生產基地,打造國際化的營銷渠道和保障中心。應該講,這個段落我們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到目前為止,海外市場占我們銷售收入的比例還不高,主要還是依賴于國內市場,下一步我們會加大海外市場的開拓力度,爭取在“十二五”末期,營業收入里面要有30%到40%來自于國際市場,這一塊會給我們帶來新增長空間,今年以來我們的海外市場增長速度相當快,達到100%的增長速度。所以今后幾年,我們仍將會加大海外市場的開發力度,同時加大整體國際化的步伐。
記者:海外市場主要來自哪些國家和地區?
郭學紅:除了傳統的像非洲、南美市場以外,現在我們包括在歐洲市場,北美市場、澳洲市場都在全面的開拓,大量的產品線,比如履帶起動機、火箭筒泵車已經進入歐洲市場,輪胎起重機、火箭筒泵車進入了北美市場,有更多的產品進入了澳洲市場,所謂發達國家的市場我們也在進,傳統的市場,也繼續在開拓。所以我們的海外市場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
記者:我理解您企業是不斷地進行擴張,這個行業的特點和成本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創新的投入,資金的壓力上要求是比較高的,在未來是不是有新的一些增資的計劃?
郭學紅:這個隨著企業的發展,會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需求,肯定會采取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應對方法。
記者:那么中國機械工程行業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增長量達到了十倍,中國也成為產銷第一的國家,這么多企業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產品技術質量也成為一個關鍵,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出現了價格戰的情況,現在也有觀點判斷認為,現在到了一個行業洗牌的時候,您是如何看待現在的產業格局?
郭學紅:您說的這些現象,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當然,市場競爭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兩年,隨著生產廠家產能的不斷擴張,整個行業應該是已經呈現出供大于求,也導致了競爭更加激烈,包括更加積極的銷售政策,也可以說是價格戰的某種表現,這些在行業都存在。
但是我認為這個不是行業發展的一個常態,更不是企業獲取市場的正常手段和方法。應該講,正常的發展還是依靠企業的技術進步,依靠產品的新的技術的創造,更多的為客戶創造價值,更好地服務于市場,我覺得這是取決于競爭的一個常態。
中聯重科一直是以創新為我們的主旋律,包括這次展會的主題,科技成就中聯、思想構筑未來。這是我們發展的一些基本做法,從一個國家級的研究院,成長為一個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依靠的是創新,是我們的技術底蘊,靠的是誠信守法經營的風格,所以中聯重科不會簡單地用價格戰或者類似的去維持市場。因為作為一個行業領先的企業,它考慮的是一個持續的經營,一個長久的發展,我們是立志做百年老店,所以我們會更加理性經營,正常經營。
記者:從您剛才談話中講的,創新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塊,中聯重科每年在創新研發上面的投入有多少?
郭學紅:我們的創新科研投入這一塊,基本上占到銷售收入的5%,高的可能要到7%,去年我們光去年一年的專利將近2000項,每年我們的營業收入里面40%以上來自于我們當年的新產品。
記者:現在到了2012年收尾的時候了,中聯重科在今年的業績表現情況是怎樣的?
郭學紅:到三季度止,我們仍然保持了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同比增長,并且增長幅度接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