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Plank教授來到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同濟大學材料學院的師生做了題為《混凝土減水劑的研究與應用》的講座。中國混凝土網的有關人士有幸參與了這次的講座。
Plank教授從表面物理化學的理論出發,緊緊圍繞高效減水劑的作用機理,以大量的試驗數據為基礎,嚴謹而又翔實地介紹了他在高效減水劑領域的研究成果。
在報告中,Plank教授就最新一代減水劑----聚羧酸鹽高效減水劑自1985年以來的研究和應用歷程進行了回顧,并運用理論模型分析了影響聚羧酸鹽減水劑塑化和流動性保持性的主要因素,如聚羧酸鹽減水劑分子結構、支鏈長度、水泥礦物組成比例等。由于吸附狀態和吸附后對水泥顆粒表面動電電位的影響不同,與傳統的萘系和密胺系減水劑相比,聚羧酸鹽減水劑不僅摻量小,減水率高,而且所配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保持性較理想,通過分子結構和支鏈的設計優化,還可以合成出早強效果優異的聚羧酸鹽減水劑,非常適合于預制構件、預應力高強管樁的生產,有望省去預制構件廠通常采用的蒸汽養護甚至壓蒸養護工藝,其節能降耗效益非常明顯。
除此之外,Plank教授還為大家分析了聚合物乳液在歐洲水泥砂漿中的應用情況,對國內商品砂漿的研制與應用具有較大的啟發作用。
參觀了材料學院重點實驗室和商品砂漿測試研究中心的儀器設備之后,Plank教授與材料學院師生在當天下午進行了熱烈討論。張國防和劉賢萍兩位博士生代表王培銘教授課題組,分別就水泥基材料研究所在聚合物于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機理、高C3S水泥/高活性礦物摻合料膠凝體系水化進程和水化產物形態演變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介紹。
(上圖為Plank教授在進行精彩的講課)
Plank教授長期從事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與生產工作,并參與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高效減水劑的開發。在5年前進入慕尼黑工業大學任教以前,一直在Degussa等外加劑企業擔任技術指導,具有極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講座中還不斷地給到場的同濟師生進行試驗演示,使整個講座內容豐富生動,同時Plank教授幽默的談吐給在座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會后,同濟大學材料學院院長王培銘教授與Plank教授均表示要加強雙方進一步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