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公布的上市公司半年報中,中聯重科凈利潤自2009年以來首次反超三一重工成為行業巨頭,在其余七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全部為負的情況下,中聯重科凈利潤率同比增長21.47%,高居同行業前列。
寓意收獲的9月剛剛來臨,身在湖南長沙日理萬機的詹純新便聽到了從遠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吉林長春傳來的令人激動的企業“好聲音”——中聯重科以848億元的銷售收入榮登“2012中國企業500強”第127位和“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53位,分別較去年大幅上升了37位和26位,一躍成為8家上榜湘企的龍頭。
在8月公布的上市公司半年報中,中聯重科凈利潤自2009年以來首次反超三一重工成為行業巨頭,在其余七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全部為負的情況下,中聯重科凈利潤率同比增長21.47%,高居同行業前列。也就是說,工程機械類股票中,只有中聯重科的凈利潤實現了逆勢增長的壯舉。有業內專家總結,中聯重科能夠在強手輩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軟實力”——管理模式。
第一跳:體制創新一鳴驚人
早在1992年,中聯重科剛剛創辦的時候,還是一個只有8個人的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院屬小企業,但令人驚訝的是,中聯公司卻開創性地實行了“一院兩制”的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研究院行政式管理模式的束縛,率先啟動企業化運作模式,將“科技產業化”與“產業科技化”作為發展的綱領。
在相對優越的管理體制下,中聯重科盡管人數很少,但很快就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混凝土輸送泵。當年銷售10臺,實現產值400萬元,這在當時幾乎是一個數百人規模的企業才能創造的產值,中聯重科卻創造了奇跡,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上一鳴驚人。
此后幾年,中聯重科的“科技產業化”成果不斷顯現。1996年,中聯重科開發出全國首創的全變頻無級調速塔機,第一次實現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整個行業為之驚嘆。
1999年,中聯公司全面改制為建機院控股的股份制科技型企業,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為公司內部科學管理鋪平了道路。
第二跳: “聚變與裂變”成就超凡增長
2000年10月,中聯重科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一夜間,國有企業變成上市公司,管理模式相應完成了科學化、標準化與精細化的轉變,整個企業脫胎換骨。管理模式的第二次騰飛為中聯重科的發展再次注入了強大的活力。2001年,中聯重科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2002年收購湖南機床廠;2003年完成對浦沅的重組,占據起重機市場優勢地位,2004年收購環衛機械制造龍頭公司中標實業……
在一系列收購進程中,公司業務總量在多元化產品戰略的推動下,幾乎是以年均60%的速度在迅猛增長,這種“恐怖”的增長方式在當時絕對難尋敵手。強大的增長能力為企業管理模式的再次突破提供了動力,中聯重科的管理模式迎來新的創新機會,公司董事長詹純新審時度勢,于2005年提出了充滿辯證統一色彩的“裂變與聚變”管理戰略。
裂變是“分”,按產品類別組團,形成多個專業化事業部,做強做精各類產品;聚變是“合”,通過全球并購,使國內事業部與國外同專業的企業聚合,形成跨國事業部。在分與合的辯證演繹中,整合全球資源,釋放發展能量。
第三跳:國際化騰飛開拓“三維矩陣”管理
2008年6月25日,中聯重科宣布斥資2.7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權,引起全球市場關注。中聯重科在“裂變與聚變”的“核爆”力量下迅速開啟了國際化征程。
2012年5月21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復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由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遷往中國,而中國的落戶單位正是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中聯重科融合CIFA最新歐洲技術自主研發的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正式投入使用,該設備可將C25混凝土泵送到19層以上高樓,一舉刷新泵車泵送高度的世界紀錄。
“洋為中用,中西融合”,這是中聯重科探索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大領悟。2012年之后,一個新的管理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以客戶為一個中心,以人才和技術為兩個根本、三維矩陣式管理”。
“新的管理模式將通過變革組織機構,以實現管理的前移,通過變革營銷模式,實現無縫覆蓋;通過研發體系,實現市場理念的全程貫通;通過變革激勵機制,實現市場掛鉤、業績導向”。在詹純新帶領的中聯重科人心里,“唯一不會變的,就是變”。
寓意收獲的9月剛剛來臨,身在湖南長沙日理萬機的詹純新便聽到了從遠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吉林長春傳來的令人激動的企業“好聲音”——中聯重科以848億元的銷售收入榮登“2012中國企業500強”第127位和“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53位,分別較去年大幅上升了37位和26位,一躍成為8家上榜湘企的龍頭。
在8月公布的上市公司半年報中,中聯重科凈利潤自2009年以來首次反超三一重工成為行業巨頭,在其余七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全部為負的情況下,中聯重科凈利潤率同比增長21.47%,高居同行業前列。也就是說,工程機械類股票中,只有中聯重科的凈利潤實現了逆勢增長的壯舉。有業內專家總結,中聯重科能夠在強手輩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軟實力”——管理模式。
第一跳:體制創新一鳴驚人
早在1992年,中聯重科剛剛創辦的時候,還是一個只有8個人的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院屬小企業,但令人驚訝的是,中聯公司卻開創性地實行了“一院兩制”的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研究院行政式管理模式的束縛,率先啟動企業化運作模式,將“科技產業化”與“產業科技化”作為發展的綱領。
在相對優越的管理體制下,中聯重科盡管人數很少,但很快就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混凝土輸送泵。當年銷售10臺,實現產值400萬元,這在當時幾乎是一個數百人規模的企業才能創造的產值,中聯重科卻創造了奇跡,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上一鳴驚人。
此后幾年,中聯重科的“科技產業化”成果不斷顯現。1996年,中聯重科開發出全國首創的全變頻無級調速塔機,第一次實現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整個行業為之驚嘆。
1999年,中聯公司全面改制為建機院控股的股份制科技型企業,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為公司內部科學管理鋪平了道路。
第二跳: “聚變與裂變”成就超凡增長
2000年10月,中聯重科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一夜間,國有企業變成上市公司,管理模式相應完成了科學化、標準化與精細化的轉變,整個企業脫胎換骨。管理模式的第二次騰飛為中聯重科的發展再次注入了強大的活力。2001年,中聯重科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2002年收購湖南機床廠;2003年完成對浦沅的重組,占據起重機市場優勢地位,2004年收購環衛機械制造龍頭公司中標實業……
在一系列收購進程中,公司業務總量在多元化產品戰略的推動下,幾乎是以年均60%的速度在迅猛增長,這種“恐怖”的增長方式在當時絕對難尋敵手。強大的增長能力為企業管理模式的再次突破提供了動力,中聯重科的管理模式迎來新的創新機會,公司董事長詹純新審時度勢,于2005年提出了充滿辯證統一色彩的“裂變與聚變”管理戰略。
裂變是“分”,按產品類別組團,形成多個專業化事業部,做強做精各類產品;聚變是“合”,通過全球并購,使國內事業部與國外同專業的企業聚合,形成跨國事業部。在分與合的辯證演繹中,整合全球資源,釋放發展能量。
第三跳:國際化騰飛開拓“三維矩陣”管理
2008年6月25日,中聯重科宣布斥資2.7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權,引起全球市場關注。中聯重科在“裂變與聚變”的“核爆”力量下迅速開啟了國際化征程。
2012年5月21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復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由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遷往中國,而中國的落戶單位正是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中聯重科融合CIFA最新歐洲技術自主研發的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正式投入使用,該設備可將C25混凝土泵送到19層以上高樓,一舉刷新泵車泵送高度的世界紀錄。
“洋為中用,中西融合”,這是中聯重科探索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大領悟。2012年之后,一個新的管理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以客戶為一個中心,以人才和技術為兩個根本、三維矩陣式管理”。
“新的管理模式將通過變革組織機構,以實現管理的前移,通過變革營銷模式,實現無縫覆蓋;通過研發體系,實現市場理念的全程貫通;通過變革激勵機制,實現市場掛鉤、業績導向”。在詹純新帶領的中聯重科人心里,“唯一不會變的,就是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