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時間里,營業收入增長了2倍,凈利潤翻了近7倍。這是一家“神一般”的公司,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則被掩藏在優異的數據之后。
遼寧科隆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隆精細)于7月4日在證監會網站披露招股說明書,公司主要從事以環氧乙烷為主要原料的精細化工新材料系列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由于公司業績增長實在非同尋常,科隆精細的招股書刊發后,引來業界的一片驚嘆,但同時對其超高速業績增長的質疑聲也隨之產生。
記者在調查采訪中了解到,科隆精細事實上處于資金鏈極度緊繃的狀態,大部分資產都已經被抵押,融資則用于緩解流動性壓力。這與其營業收入連年翻番、凈利潤三年7倍的“成績單”極不相稱。有會計師表示,科隆精細的真實經營情況或許并不像招股書描述的那般樂觀,甚至可能刻意操縱或調節了財務數據,監管層應對此作進一步的調查。
現金流驟降暴露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科隆精細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從2009-2011年,科隆精細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67億元、7.09億元和11.3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829萬元、5240萬元和6299萬元。
再看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09-2011年分別為837萬元、3045萬元和2302萬元。
2011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突然由正轉負無疑是以上數據中最明顯的異常點。
記者就此向北京某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王先生進行咨詢,對方表示,一般經營活動的現金流會和凈利潤較高的匹配度,即實現凈利潤的同時,經營現金流為正且流入的數額大體與凈利潤呈正相關。科隆精細2009和2010年的經營現金流入即與公司當年凈利潤呈現這樣的關系。
但2011年則是個異數科隆精細當年實際上是營業收入同比增加了4億元,但凈利潤僅同比增加了約1000萬元。換言之,2011年科隆精細為了實現1000萬元的凈利潤增加,其業務規模必須大幅度提升,通過4億元營業收入的增加來實現凈利潤的極少量增長,即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態,業務擴張的邊際收益極低。
資金鏈緊繃
而如果僅僅是邊際收益低,恐怕還并不是大的問題,更大的問題在于這種無效率的擴張帶來的只是資金鏈的極度緊繃。
有分析人士指出,科隆精細2011年現金流為負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公司為了實現銷售收入而進行賒銷,以做大收入規模,做高賬面利潤。以較高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示人,目的在于上市融資。
從資產負債率的角度觀察,也可以看到科隆精細“神一般”增長的凈利潤背后的真實窘境為了實現業務規模擴大,科隆精細幾乎將可以抵押的土地、房產、設備等資產向銀行抵押,以獲得維持企業運轉的資金。
截至2011年12月31日,科隆精細大部分廠房、設備已抵押,抵押固定資產原值總額9574.98萬元,占固定資產原值的67.27%。部分無形資產甚至都用于抵押,用于抵押的無形資產總額為2206.25萬元。
如此一來,科隆精細的資產負債率即接近70%的高位。
不過,如此大規模抵押融資,以高資產負債率換來的僅僅是1000萬元的凈利潤增加,這已凸顯了科隆精細增長乏力的實際經營困境。
科隆精細方面則表示,將資金鏈弄到如此緊繃,目的是為了抓住市場發展機遇加快規模擴張。但記者了解到,科隆精細以環氧乙烷為主要原材料加工制造各種精細化工產品,其中,以聚醚單體-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系列產品為主,晶硅切割液及其它環氧乙烷衍生品為輔。
而上述產品的市場需求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因受到宏觀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以及國家對重點建設工程政策的相應調整,未來聚醚單體-聚羧酸減水劑系列產品需求的增長已現乏力。而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處于“兩頭在外”的局面,上游原料和下游應用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科隆精細的晶硅切割液產品也只能跟隨行業起伏。
正是由于行業波動巨大,造成了科隆精細實際的經營性凈利潤也會起伏較大,但公司一味擴產追求規模,則使得產能過剩風險涌現,同時資金鏈極度緊繃。科隆精細此番上市融資的實質則在于,通過將風險轉嫁到資本市場以化解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