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
關志華
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
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曾在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學習,獲得技術與發展工程理學碩士學位、社會與經濟學DIC文憑、化學工程榮譽理學學士學位。
巴斯夫擬投資的全球最大MDI(二苯甲烷二異氰酸脂)項目選址重慶長壽。因為地處三峽庫區,這一項目自2007年簽署合作協議至今,一直廣受關注。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MDI市場需求下滑。近日有媒體報道,在環保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原計劃2010年開工的重慶MDI項目,要重新考慮開工時間。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就這一項目的環境風險、跨國企業在華的環保“雙重標準”以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重慶MDI項目是否會給長江留下隱患?
記者:巴斯夫擬在重慶建設的年產40萬噸MDI項目是目前唯一設在河流上游庫區的此類項目,有分析人士認為,西南地區對MDI需求量不足全國需求量的5%,那么,巴斯夫是基于市場還是環境成本考慮選址重慶呢?會不會將環境成本轉嫁到當地?
關志華:項目選址在三峽大壩的上游。實際上,這一項目經過了環保部門和重慶市政府慎重考慮和考察,選擇了環境風險較小的區域。在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巴斯夫開展了全面的環境盡職調查,達到或超過中國相關部門的要求,同時我們還與重慶市政府就項目開發保持著緊密聯系。我們進行了多次的會議、公眾調查和專家評審,向環境保護部進行說明,共同完善項目方案。
在我們采取的各種措施之中,保護水安全的一系列程序尤為突出,這些程序吸收了我們在其他地方運營了很多年、靠近敏感水源地的生產基地保護水源的措施和經驗,如德國路德維希港的萊茵河、美國吉斯瑪旁的密西西比河等。
我們將在計劃中的重慶項目采用最現代化的技術,以保障水源安全,也會密切關注位于長江邊這一特殊情況,以消除長江下游數百萬居民對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風險的擔憂。
有人說,這個項目選址重慶是為了降低成本。實際上,在重慶建廠,除了原材料成本基本不變之外,設備運輸等方面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增加。至于環境成本,是工藝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在沿海還是內地,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從某一方面說,在重慶環境風險防護方面的投入還要大于沿海地區,所以不存在所謂的環境成本轉嫁的問題。
記者: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特殊性,這一項目萬一出現意外情況,將會影響下游數以億計的人口,巴斯夫對此有何考慮?
關志華:巴斯夫的各個項目除了在廠區設計方面避免污染之外,對于意外情況的處理,我們也有固定的緊急事故處理機制。
巴斯夫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美國吉斯瑪、韓國麗水和中國上海都運行著世界級的MDI生產項目,這些項目都符合最嚴格的安全標準。計劃中的重慶項目將充分利用巴斯夫數十年累積的經驗,運用新技術,在安全環保方面進行控制。工廠不僅有相關設備的自動關閉裝置,還設計了次級安全設施作為備用方案,以確保在事故發生時可以將影響相對降至最低。
實際上,重慶項目對可想象的風險管理都有相應的預案。我們還會在工藝上降低風險,在工程設計、管道設計和監控等各個方面嚴格執行相關標準。同時,還要加強對員工安全方面的培訓,尤其是對事故的高發時段——崗位換班交接過程進行嚴格管理。
記者:在中國水污染地圖展示的中國水污染現狀中,化工行業是重要貢獻者之一。如何減少化工生產對水的污染?您對中國水污染治理有什么建議?
關志華:要減少化工行業對水的污染,除了行業自身要提高環保技術水平、從源頭減少污水排放之外,還要發揮園區優勢。目前中國的化工園區數量增長較快,應動員老化工廠搬入園區,同時加強技術服務,建設環保工程,這些都可以大幅度減少化工污水排放量。
水污染地圖從側面顯示出中國對水的預防性保護不足,中國的水環境保護仍處于被動治理階段。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運用經濟、行政和教育等多種手段共同推進,也要從執法、統計等方面加強管理。比如,從經濟層面來說,中國是缺水國家,但水價偏低,這是造成用水資源浪費、不注重水處理和回用的原因之一。對此,除了提高水價之外,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政府在管理方面也應該進行相應改進。
巴斯夫在華是否實行環保雙重標準?
記者:跨國企業在中國實行雙重環保標準的問題一直受到關注,也有環保組織在去年指出,巴斯夫在中國的生產型企業沒有像在國外一樣,直接向公眾公開其詳細的污染物排放信息。這是否和巴斯夫致力于履行社會責任的戰略相悖?
關志華:環保雙重標準的問題提出已久。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各國污染物排放的標準不同。隨著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進步,新建的工廠比老廠污染小,不同時期建設的不同項目不具有可比性。就巴斯夫來說,定期在全球報告中發布環保信息,所有數據都以同一標準在世界各地采集,并由第三方機構審計。同時,巴斯夫對生產企業的工藝、“三廢”排放都按照同一要求設計,并有嚴格的執行細則,在全球和中國執行同樣的環境標準。
巴斯夫在中國的所有企業,均將“三廢”排放(包括排放物質、濃度)、能耗等數據提供給當地政府,通過政府系統向公眾發布。同時,巴斯夫也會在企業網站上向公眾發布相關數據。在德國,政府會對相關信息進行評估,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眾公布,哪些只對部分利益相關者公布。比如,從公眾立場出發的學習性了解,德國政府會提供相關信息,而對于行業競爭企業,則會拒絕相關詢問。
巴斯夫目前在中國的做法是,由具體生產企業分別向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公開部分信息,進行有效溝通。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部門、企業員工、社區居民、醫療服務機構、工會組織、學校、消防以及供應商和客戶等。
記者:最近巴斯夫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什么將中國作為第一個發布報告的地區?報告是因為來自中國政府或社區、公眾的壓力,還是企業自身的愿望?
關志華:這份報告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針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出一份報告,這對我們來說還是第一次。這是因為中國市場很重要,占我們銷售額的近10%,是巴斯夫的全球第四大市場。必須指出的是,這次發布的報告是我們本地團隊精心制作的中國模式的報告。從透明度和一致性的角度來說,這份報告和全球報告是一樣的,但不是全球報告的中譯本。發布這一份報告并不是因為某種壓力,我們覺得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獲益,而這也正是我們的初衷。
現在,中國對新建項目有了更為嚴格的環保要求,但是這不對我們構成壓力。因為無論有沒有這樣的要求,我們都要達到標準,并且絕對會遵守當地政府的要求。比如,我們在南京的生產基地現在是處在擴建狀態,目前我們在能源效率和廢物處理方面是非常出色的。這是因為南京的一體化生產基地是高度集成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廢熱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記者: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份報告給出的還是排放量的總數,在未來是不是可以公布更多的細節數據?
關志華:我理解你的疑問,但是要了解詳細的數據是個很復雜的事情,需要到每個工廠收集各種排放物的排放情況,這是一項巨大的工作,并且有時會涉及到信息披露和保密問題。但是,如果發現特殊情況,比如說重金屬在某一年的排放量突然上升,我們會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在主要是給出一些排放方面的總趨勢。
履行社會責任怎樣形成“雪球效應”?
記者:巴斯夫近年來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關志華:巴斯夫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是:在自身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帶動行業做好企業社會責任,最終推動整個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舉個例子,2006年,巴斯夫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首倡并發起“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通過這一平臺向會員企業進行推廣。
根據“1+3”項目模式,每個公司帶動其供應鏈中三大業務合作伙伴,以“1家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員企業+3家其供應鏈上的合作企業(如供應商+客戶+物流服務供應商)”的理想模式,向他們傳授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實踐與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從而將企業社會責任原理和經驗帶給國內企業。之后,合作伙伴致力于向自己的業務合作伙伴傳遞企業社會責任最佳實踐模式,從而產生“雪球”效應。
2008年1月,“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被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當作最佳企業社會責任案例分享。迄今為止,在巴斯夫等企業的帶動下,這一項目已經在國內60家企業中傳播,巴斯夫新一輪“1+3”項目也即將啟動。
關志華
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
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曾在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學習,獲得技術與發展工程理學碩士學位、社會與經濟學DIC文憑、化學工程榮譽理學學士學位。
巴斯夫擬投資的全球最大MDI(二苯甲烷二異氰酸脂)項目選址重慶長壽。因為地處三峽庫區,這一項目自2007年簽署合作協議至今,一直廣受關注。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MDI市場需求下滑。近日有媒體報道,在環保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原計劃2010年開工的重慶MDI項目,要重新考慮開工時間。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就這一項目的環境風險、跨國企業在華的環保“雙重標準”以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重慶MDI項目是否會給長江留下隱患?
記者:巴斯夫擬在重慶建設的年產40萬噸MDI項目是目前唯一設在河流上游庫區的此類項目,有分析人士認為,西南地區對MDI需求量不足全國需求量的5%,那么,巴斯夫是基于市場還是環境成本考慮選址重慶呢?會不會將環境成本轉嫁到當地?
關志華:項目選址在三峽大壩的上游。實際上,這一項目經過了環保部門和重慶市政府慎重考慮和考察,選擇了環境風險較小的區域。在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巴斯夫開展了全面的環境盡職調查,達到或超過中國相關部門的要求,同時我們還與重慶市政府就項目開發保持著緊密聯系。我們進行了多次的會議、公眾調查和專家評審,向環境保護部進行說明,共同完善項目方案。
在我們采取的各種措施之中,保護水安全的一系列程序尤為突出,這些程序吸收了我們在其他地方運營了很多年、靠近敏感水源地的生產基地保護水源的措施和經驗,如德國路德維希港的萊茵河、美國吉斯瑪旁的密西西比河等。
我們將在計劃中的重慶項目采用最現代化的技術,以保障水源安全,也會密切關注位于長江邊這一特殊情況,以消除長江下游數百萬居民對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風險的擔憂。
有人說,這個項目選址重慶是為了降低成本。實際上,在重慶建廠,除了原材料成本基本不變之外,設備運輸等方面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增加。至于環境成本,是工藝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在沿海還是內地,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從某一方面說,在重慶環境風險防護方面的投入還要大于沿海地區,所以不存在所謂的環境成本轉嫁的問題。
記者: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特殊性,這一項目萬一出現意外情況,將會影響下游數以億計的人口,巴斯夫對此有何考慮?
關志華:巴斯夫的各個項目除了在廠區設計方面避免污染之外,對于意外情況的處理,我們也有固定的緊急事故處理機制。
巴斯夫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美國吉斯瑪、韓國麗水和中國上海都運行著世界級的MDI生產項目,這些項目都符合最嚴格的安全標準。計劃中的重慶項目將充分利用巴斯夫數十年累積的經驗,運用新技術,在安全環保方面進行控制。工廠不僅有相關設備的自動關閉裝置,還設計了次級安全設施作為備用方案,以確保在事故發生時可以將影響相對降至最低。
實際上,重慶項目對可想象的風險管理都有相應的預案。我們還會在工藝上降低風險,在工程設計、管道設計和監控等各個方面嚴格執行相關標準。同時,還要加強對員工安全方面的培訓,尤其是對事故的高發時段——崗位換班交接過程進行嚴格管理。
記者:在中國水污染地圖展示的中國水污染現狀中,化工行業是重要貢獻者之一。如何減少化工生產對水的污染?您對中國水污染治理有什么建議?
關志華:要減少化工行業對水的污染,除了行業自身要提高環保技術水平、從源頭減少污水排放之外,還要發揮園區優勢。目前中國的化工園區數量增長較快,應動員老化工廠搬入園區,同時加強技術服務,建設環保工程,這些都可以大幅度減少化工污水排放量。
水污染地圖從側面顯示出中國對水的預防性保護不足,中國的水環境保護仍處于被動治理階段。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運用經濟、行政和教育等多種手段共同推進,也要從執法、統計等方面加強管理。比如,從經濟層面來說,中國是缺水國家,但水價偏低,這是造成用水資源浪費、不注重水處理和回用的原因之一。對此,除了提高水價之外,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政府在管理方面也應該進行相應改進。
巴斯夫在華是否實行環保雙重標準?
記者:跨國企業在中國實行雙重環保標準的問題一直受到關注,也有環保組織在去年指出,巴斯夫在中國的生產型企業沒有像在國外一樣,直接向公眾公開其詳細的污染物排放信息。這是否和巴斯夫致力于履行社會責任的戰略相悖?
關志華:環保雙重標準的問題提出已久。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各國污染物排放的標準不同。隨著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進步,新建的工廠比老廠污染小,不同時期建設的不同項目不具有可比性。就巴斯夫來說,定期在全球報告中發布環保信息,所有數據都以同一標準在世界各地采集,并由第三方機構審計。同時,巴斯夫對生產企業的工藝、“三廢”排放都按照同一要求設計,并有嚴格的執行細則,在全球和中國執行同樣的環境標準。
巴斯夫在中國的所有企業,均將“三廢”排放(包括排放物質、濃度)、能耗等數據提供給當地政府,通過政府系統向公眾發布。同時,巴斯夫也會在企業網站上向公眾發布相關數據。在德國,政府會對相關信息進行評估,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眾公布,哪些只對部分利益相關者公布。比如,從公眾立場出發的學習性了解,德國政府會提供相關信息,而對于行業競爭企業,則會拒絕相關詢問。
巴斯夫目前在中國的做法是,由具體生產企業分別向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公開部分信息,進行有效溝通。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部門、企業員工、社區居民、醫療服務機構、工會組織、學校、消防以及供應商和客戶等。
記者:最近巴斯夫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什么將中國作為第一個發布報告的地區?報告是因為來自中國政府或社區、公眾的壓力,還是企業自身的愿望?
關志華:這份報告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針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出一份報告,這對我們來說還是第一次。這是因為中國市場很重要,占我們銷售額的近10%,是巴斯夫的全球第四大市場。必須指出的是,這次發布的報告是我們本地團隊精心制作的中國模式的報告。從透明度和一致性的角度來說,這份報告和全球報告是一樣的,但不是全球報告的中譯本。發布這一份報告并不是因為某種壓力,我們覺得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獲益,而這也正是我們的初衷。
現在,中國對新建項目有了更為嚴格的環保要求,但是這不對我們構成壓力。因為無論有沒有這樣的要求,我們都要達到標準,并且絕對會遵守當地政府的要求。比如,我們在南京的生產基地現在是處在擴建狀態,目前我們在能源效率和廢物處理方面是非常出色的。這是因為南京的一體化生產基地是高度集成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廢熱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記者: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份報告給出的還是排放量的總數,在未來是不是可以公布更多的細節數據?
關志華:我理解你的疑問,但是要了解詳細的數據是個很復雜的事情,需要到每個工廠收集各種排放物的排放情況,這是一項巨大的工作,并且有時會涉及到信息披露和保密問題。但是,如果發現特殊情況,比如說重金屬在某一年的排放量突然上升,我們會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在主要是給出一些排放方面的總趨勢。
履行社會責任怎樣形成“雪球效應”?
記者:巴斯夫近年來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關志華:巴斯夫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是:在自身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帶動行業做好企業社會責任,最終推動整個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舉個例子,2006年,巴斯夫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首倡并發起“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通過這一平臺向會員企業進行推廣。
根據“1+3”項目模式,每個公司帶動其供應鏈中三大業務合作伙伴,以“1家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員企業+3家其供應鏈上的合作企業(如供應商+客戶+物流服務供應商)”的理想模式,向他們傳授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實踐與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從而將企業社會責任原理和經驗帶給國內企業。之后,合作伙伴致力于向自己的業務合作伙伴傳遞企業社會責任最佳實踐模式,從而產生“雪球”效應。
2008年1月,“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被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當作最佳企業社會責任案例分享。迄今為止,在巴斯夫等企業的帶動下,這一項目已經在國內60家企業中傳播,巴斯夫新一輪“1+3”項目也即將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