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于陜西秦嶺南麓,經陜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近日,記者走進漢江從陜入鄂的第一座航電樞紐——孤山航電樞紐工程施工現場,看到運輸車來來往往,工人們頭戴安全帽各司其職,施工現場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圖一:工人們正在抓緊施工
在十堰市鄖西縣漢江孤山航電樞紐的施工現場,攪拌車正源源不斷地將混凝土輸送到泵車內,然后再通過輸送管道進行澆筑。記者看到,攪拌車罐體穿上了一件“棉衣”,這起什么作用呢?
“這是對攪拌車內的混凝土進行保溫,避免它在運輸過程中快速升溫”,中交二航局長江國際公司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項目部常務副經理李軍介紹。
圖二:攪拌車穿上了“棉衣”
為什么要給混凝土降溫?李軍解釋,這是因為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反應產生的熱量聚集在結構內部而無法及時散發出去,以至于熱能越聚越大,使內外溫差增大,因而出現初期裂縫。
據了解,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需要澆筑近百萬立方米混凝土,為降低大壩裂縫的發生率,項目部打出了為混凝土“降溫”的“組合拳”。“在攪拌前,先通過預冷車間降低砂石料本身的溫度;攪拌時,根據一定的水灰比例加入碎冰。這樣可以保證混凝土的出機溫度大約為9℃,比常溫低20℃左右。運輸過程中,我們給攪拌車穿上了‘棉衣’;最后,在料倉里鋪設了冷卻水管并埋入感應器實時監控內部溫度,可以通過后臺系統調節冷卻水管的水量與水溫等給混凝土‘降溫’”,李軍說。
圖三:工人正在往料倉里澆筑混凝土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設計集團副總工程師向光紅告訴記者,這種綜合降溫方法經濟實用而且便于操作。“施工單位通過采用自動溫控通水冷卻系統,動態地將閘壩澆筑部位各個時期的最高溫度控制在允許最高溫度范圍之內,而且還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氣溫變化情況采取有效的通水冷卻和保溫措施,目前對減少大壩裂縫的效果還是很好的”。
據了解,孤山航電樞紐工程是漢江干流水電開發規劃中的第八級電站,位于十堰市鄖陽區、鄖西縣交界處,是湖北省級重點項目。該項目總投資33.72億元,建成后年均發電量達5.8億千瓦時。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預計今年6月主體完工。屆時,上游35公里通航等級由7級提升至4級,可滿足500噸級船舶通航,有效帶動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推動十堰市縣域經濟發展。
圖四: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