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巴斯夫在華“豪賭”MDI受質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3-2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證券網
核心提示:巴斯夫在華“豪賭”MDI受質疑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北宋名士李之儀的這首《卜算子》曾令無數后人為之悠然神往,其中更襯出長江之于中華文明的血脈關聯。這位古人未曾想到的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一個全世界最大的MDI化工廠計劃在三峽庫區附近拔地而起,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全球著名的化工集團巴斯夫公司。

  近日,因受經濟危機影響,巴斯夫公司將推遲重慶MDI項目的投資和投產日期。不過,公司高層仍表示不放棄該項目。 

  此前這一項目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今年1月12日,重慶環保局網站上掛出一則“巴斯夫公司在重慶長壽化工園區投資80億元建設40萬噸/年MDI項目的環評報告近日原則通過環保部常務會審查”的公告。內容雖則寥寥數語,卻如石落平湖,迅速引起各界人士的側目。 

  原本,這只是巴斯夫在華產業布局的一個戰略步驟,但由于項目所在地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庫——三峽水庫庫區,商業的考量與脆弱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抵牾。 

  外界的爭議首先對準了兩大“關節”:MDI是否存在污染危害?大型化工項目落戶會否令當地環境不堪承載?而上述兩點又牽纏著一個不容回避的追問:這樣一個巨型化工廠的進駐會否給長江留下隱患? 

  某種意義上,這更像是一場“豪賭”:“賭”的是重慶MDI項目萬無一失、絕不會危及三峽和長江的生態。  

  1 謀市場還是降成本? 

  對于這一項目,巴斯夫早在數年前就開始著手籌備。 

  多年來,這家總部位于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國際化工集團一直致力于不斷拓展中國市場。截至目前,巴斯夫在中國擁有30個生產基地,分布在從吉林到廣東的沿海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等地。這其中,MDI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資料顯示,MDI是生產聚氨酯的重要原材料,而聚氨酯是一種用途極其廣泛的塑料材料,可用于幾乎所有工業領域,能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正因如此,MDI的需求量很大,尤其在建筑和房屋保溫領域。 

  隨著中國對MDI需求的連年增長,巴斯夫的觸角也不斷向內地延伸。此次計劃建設的重慶MDI項目可被視為其向長江上游及中國西部地區擴張的一步戰略棋子。 

  在巴斯夫看來,重慶擁有建設這一項目的理想條件。“選址重慶不僅可以令我們進入增長迅速的內陸市場,也能憑借其日益完善的公路、鐵路和現有的水運網絡進入中國其它區域。盡管未來一兩年內中國市場的增長率將顯著減慢,但預計未來的增長率仍將接近或超過每年9%。”該公司提供的一份項目解答中如此解釋。 

  而基于當地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自然資源狀況,重慶市政府也明確要在長壽區開發一個世界級的化工園區,這無疑和巴斯夫的戰略一拍即合。 

  2007年6月,巴斯夫與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及當地政府簽署了相關合作備忘。2008年08月29日,巴斯夫重慶MDI配套項目正式動工。 

  盡管巴斯夫一再強調赴重慶建廠主要是看好中國的市場潛力,但記者從業內了解到的信息卻是當地MDI市場微不足道。 

  “西南地區的MDI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MDI行業唯一的國內廠家煙臺萬華的一位管理人士日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直截了當地說。 

  據他介紹,西南對MDI的總需求量很小。從區域來看,西南幾省的MDI需求量加起來可能連全國用量的5%都不到。 

  “我不知道巴斯夫為什么會選擇那里。盡管當地可能有土地和資源的優勢,但也有很大劣勢,包括產成品的運輸問題和地震帶的潛在危險。”上述人士表示。 

  而在上海社科院外國投資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鋼看來,如果這次行為不是市場驅動,就一定是成本驅動。 

  “這一事件本身表明,國內外資企業正在從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向次發達的內陸轉移。巴斯夫落戶重慶與英特爾赴成都建廠的背景都是一致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降低成本。”李小鋼指出,“英特爾向西部轉移,這沒問題,但巴斯夫就不能這么做,因為環境成本非常高。” 

  “在各項成本中,土地成本所占比例不會很大,而環境成本則會占到相當比例。”他進一步解釋,在長江上游地區,如果排放等各方面要達標,所付出的環境成本應該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巴斯夫仍要到當地建廠,要么是出于市場驅動,要么就是這部分環境成本可以被壓縮,例如由政府來負擔一部分。“但即便政府負擔,這也是一塊非常大的財政支出。” 

  “在國外,MDI項目一般都放在沿海,放在內陸的情況很少。化工本身就不適合放在偏遠的內陸,因為對環境的潛在威脅比較大。”上述煙臺萬華管理人士說。巴斯夫此前也向外界證實,重慶MDI項目是目前該公司唯一設在河流上游庫區的MDI項目。 

  “從國家層面而言,中央政府應該注意如何調控這種產業轉移,須防止外資因利益驅動而損害國內整體產業布局,更要防止外資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的競爭而從中漁利,甚至影響中國的環境保護。”李小鋼警告說。 

  2 推進過程中屢遭質疑 

  “如果沒有三峽大壩和三峽水庫,則這個項目要落戶重慶也無可非議。但當前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本就十分嚴峻,一旦再發生類似松花江污染之類的事故,影響肯定更大,后果也將遠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憂心忡忡地說。 

  對此,巴斯夫方面宣稱,重慶MDI項目將執行全球統一的工程和建設標準,以及安全理念和運行規程,這些標準和規范建立在公司數十年實踐和成功經驗基礎之上。 

  但是,這一原本皆大歡喜的項目卻在推進過程中屢遭質疑。 

  首先是生產原料的毒性問題。據綠色和平科學總部實驗室向本報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在MDI的一般生產工序中,需要先通過苯和硝酸的反應制造硝基苯。硝基苯的毒性極強,且很容易通過皮膚接觸吸收,長期接觸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接下來,硝基苯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和氫發生反應,制造出苯胺,苯胺同樣是可以通過皮膚和呼吸系統攝入的高度有毒化學品。硝基苯和甲醛反應后形成重要的中間產物MDA,MDA再與光氣反應生成MDI。 

  值得一提的是,硝基苯正是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中的主要超標污染物,而苯胺裝置的爆炸更直接引發了這場環境災難。至于光氣則是2008年齊齊哈爾光氣泄漏事故中導致18人傷亡的元兇。 

  巴斯夫重慶MDI項目環評第二次公示中的公開信息顯示,該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不僅包含MDI生產裝置,也包括40萬t/a硝基苯生產裝置和30萬t/a苯胺生產裝置。 

  對此,巴斯夫向本報發來的一份回復中表示,公司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美國吉斯瑪、韓國麗水和中國上海都運行著世界級的MDI生產裝置,這些裝置都符合最嚴格的安全標準。計劃的重慶項目將充分利用我們數十年所累積的經驗,在技術和安全環保方面運用新技術新發現。 

  不過,該公司并未就上述化學品的毒性問題作進一步回應。 

  上述風險還只停留在化工品的一般危害性層面。由于此次工廠選址恰處于三峽水庫庫區,原本正常的項目落戶更遭遇了脆弱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挑戰。不少業內專家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均認為,該項目可能給三峽水庫乃至整條長江埋下潛在威脅。 

  據記者現場估算,從長壽化工園區出來后僅行了約5公里路程就可看到煙波浩淼、滾滾東流的長江。 

  “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地理位置。”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指出,長江沿線的化工項目本來就很多,如果沒有三峽大壩和三峽水庫,則巴斯夫MDI項目要落戶重慶也無不可。 

  但正由于這個項目的所在地位于三峽水庫上游靠近庫圍之處,問題也就接踵而來。據翁立達介紹,三峽大壩建成后,長江水文情勢有所改變,自凈能力下降,造成水庫內的水質更易受到污染。在水質保護現狀仍然嚴峻的情況下,三峽水庫上游是否能再容納這樣一個大型化工廠,很值得商榷。 

  “松花江污染造成的危害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如果同樣的災害發生在三峽水庫,則影響肯定更大,后果也將遠遠超過松花江。”翁立達正色道。 

  在他看來,盡管巴斯夫作為全球先進的化工企業,應該有能力解決生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問題,“但如何能保證萬無一失?畢竟,這樣的教訓有很多。恐怕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說萬無一失,因為化工廠涉及因素非常復雜”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松花江污染畢竟還是發生在東北偏遠地區,長江沿線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絕對不容有失。”李小鋼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憂慮。 

  “一旦出問題,影響太大了。”在接受記者詢問時,能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沉思片刻,只緩緩給出一句評語。

  3 “雙重標準”存疑 

  就重慶MDI項目能否做到“萬無一失”的問題,記者專門向巴斯夫公司求證,得到的回復是,“有效和精密的安全措施意味著,當故障一旦發生,我們的工廠會依賴相關的設備自動關閉裝置。此外,我們還進一步設計了次級安全設施作為備用方案,以確保在任何事故發生時,將相對的影響降至最低。以上亦反映出巴斯夫的安全系統達到世界最高等級的原因。” 

  可見,即便身為全球化工業老大,巴斯夫也不敢保證裝置不會出一點故障。 

  事實上,放眼全球,化工廠發生意外的情形并不少見,遠的有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博帕爾市(Bhopal)發生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印度)公司所屬農藥廠氰化物泄漏,2000多名當地居民即時喪命,之后更有2萬人罹難;近的則就在上個月,江蘇鹽城一家化工廠因泄漏污染了水源,繼而導致當地發生大面積斷水。 

  就巴斯夫而言,同樣也有事故先例:2007年1月4日,巴斯夫在英國一家化工廠發生有毒化學物質泄漏,導致37人受傷;1998年6月7日,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也發生一起丙烯酸乙酯氣體泄漏事故;該公司另一座位于上海金山的廠則于2006年3月31日發生過一起泄漏。另據媒體披露,巴斯夫在美國辛辛那提的一家工廠也曾發生過爆炸事故,導致2人死亡及多人受傷。 

  而巴斯夫重慶項目的環評過程也成為外界爭議的焦點。 

  重慶市環保局信息顯示,巴斯夫重慶MDI項目已進行過兩次環評公示,第一次是2007年12月10日至2008年1月10日;第二次則是2008年2月20日至2008年3月4日。 

  記者隨后從巴斯夫公司了解到,此次環評的摘要已在環保部網站上發布。“我們完全根據官方規定的要求提供信息。” 

  至于環評的全部內容,巴斯夫表示已提交相關政府部門,內容非常具體,并由來自各方的行業專家團審核。 

  但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勇認為,這次環評公示的內容首先太簡單,對廢氣、廢水等沒有排放總量數據,也沒有建設等環境質量背景和環境容量規劃。其次,環評結論說該項目對環境質量無明顯影響,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這樣的結論過于模糊,不好判斷。 

  “從巴斯夫在國外的情況看,其環境保護處理得還是比較好的,但就怕這家公司實行‘雙重標準’,在國內和國外采取兩個環保標準。”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最為擔心的還是“雙重標準”——即便巴斯夫在中國以外的裝置都做到環保達標,在中國是否會履行同樣的義務? 

  而這恰恰是巴斯夫的“要穴”。去年,綠色和平就公開質疑巴斯夫在華采取不一樣的環境信息公開政策。 

  對此,巴斯夫發布聲明稱,作為一個具社會責任的企業,巴斯夫在全球,包括在中國的企業,無論獨資還是合資,都執行同樣的標準。 

  但環保組織認為,巴斯夫的聲明無法解釋其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開方面雙重標準的行為。事實是,巴斯夫在其他國家向公眾主動公開了污染物信息,而其在中國的15個獨資和合資生產型企業,沒有任何公司或者工廠在其網站公開污染物排放的信息,也沒有在中國大陸總的排放信息。 

  記者從該組織的一份《巴斯夫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污染物信息公開情況》上看到,巴斯夫在德國的schwarzheide公司網站上公開了歷年能源消耗量、廢水排放量、COD排放量等。在德國的路德維希基地則公開了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實時空氣監測數據。在美國和加拿大也公開了排放到環境中的主要化學物總量、臭氧損耗物質排放量、有毒物質排放量、污染物泄漏量等。但在中國各公司一欄中的公開信息為零。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杭锦旗| 潜山县| 大悟县| 龙南县| 栾城县| 湾仔区| 达孜县| 晋江市| 新化县| 新营市| 临城县| 滨海县| 长葛市| 乌恰县| 佳木斯市| 五华县| 江口县| 柳河县| 太湖县| 六枝特区| 长葛市| 成武县| 唐河县| 宾川县| 宁海县| 泗水县| 鸡东县| 潼南县| 湘潭县| 砀山县| 辽阳县| 二手房| 海口市| 姜堰市| 两当县| 来凤县| 阜城县| 新邵县| 石泉县|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