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團集裝箱停產“風波”仍在繼續。
金融海嘯令中國出口放緩,全球最大集裝箱生產企業—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簡稱中集),受需求放緩影響,干貨集裝箱制造業務已全線停產。
整個集裝箱行業也一片蕭條,訂單不繼、裁員停產,寒風吹徹整個行業。
“中集的寒冬或將持續整個2009。”一位分析師對時代周報說。
中集,如何突圍?
全線停產
2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先后走訪了中集在深圳的兩家公司基地:位于蛇口碼頭的南方中集集裝箱制造公司、位于龍崗坪山的南方中集東部物流裝備制造公司。
雖然已是農歷正月十二,兩家基地尚未見開工跡象,廠區內也看不到員工身影。南方中集集裝箱制造公司員工告訴記者,“停工兩個多月了,坪山的集裝箱生產也停工了,大家輪休回家,發800多元的工資”,“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放假”。“原因是金融危機嘛,沒有訂單了。”當被問及何時可以復工時,該員工稱現在還在等通知。
去年12月4日,道瓊斯通訊社發表一篇文章稱,中集干貨集裝箱部門2.2萬名員工,正放假在家,不過,中集仍在向這部分員工發放薪資,并且為部分員工提供換崗培訓,中集目前的員工總數為5.8萬人。東方早報則在第二天刊登文章稱,中集的干貨集裝箱業務已停產兩月,該公司的放假人數,相當于員工總數的38%。
2月6日,中集總裁辦媒體關系主管劉敏娜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每年淡季都會有工人放假輪休,停產也是周期性的。”不過劉敏娜對時代周報肯定地說:"集裝箱業務是中集最早的、也是最具優勢的核心主業,盡管短期內缺乏訂單而停產,但中集絕不會放棄集裝箱業務。”
劉敏娜對記者說,集團的集裝箱制造業務,尤其是干貨箱制造業務是一項季節性變動業務。通常自第四季度到第二年的一季度都為傳統的生產淡季,淡季工廠一般會由于開工不足而會有部分工人放假。
然而,對于中集停產的消息,接受采訪的券商研究員多半并不吃驚,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當前整個國際海運業處于歷史低潮,作為集裝箱制造行業全球老大的中集受到影響實屬正常。
中集集團在12月8日發布的停牌公告中解釋,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全球金融海嘯造成中國外貿出口急劇下降,集裝箱貿易量下滑,影響集裝箱的新箱需求量。因此相對于以往年份,干貨箱制造業務更早進入淡季,整個中國干貨箱制造行業也基本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同時還表示:“中集已在近年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公司收入與盈利已不再單純依賴于干貨箱業務。”
“中集集團10月份的訂單只有1000個標準箱,而去年10月份的訂單數是10萬個。如果是在六年前,這場金融風暴可能讓中集一蹶不振。”中集集團副總裁吳發沛此前在一個內部會議上公開表示。
六年前,中集集團80%的銷售額來自干貨箱。經過多年產業布局調整,現在集裝箱制造的利潤只占集團總利潤的50%。
盡管如此,中集四季度虧損仍可能直接受累于集裝箱業務。
四季度巨虧
與員工放假帶來的成本相比,中集旗下生產基地大面積停產后,市價高達93億元的庫存鋼材如何消化更令人頭疼。
據中集公告顯示: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集團鋼材存貨金額高達93.5億元,比2007年底的78億元,新增超過15億元。
據記者統計,2008年8~9月間,國內鋼材市場價格急劇下跌,許多地區的線材、螺紋鋼、熱軋卷板、冷軋板、中厚板的價格幾乎跌至2008年初價位。集裝箱主要原材料為熱軋板,其中3mm熱軋板從2008年年初的近4500元/噸,漲至年中近6000元/噸的高位,9月后就持續下跌至近3700元/噸。
中集的高額庫存將面臨巨大“浮虧”壓力。
2009年01月23日,中集集團發布2008年業績預告。預計全年實現凈利約15億元左右,與上年31.6億元相比,下降40%~60%。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6.7億元。前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17億元。但在四季度,公司虧損2億元。
中集集團將四季度虧損歸咎于外部因素,公告稱,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全球航運市場及國內經濟下滑的影響,第四季度集團主要產品—干貨集裝箱基本停產,道路運輸車輛需求下降,使公司相關業務盈利下降;同時需要進行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虧損的2億是否來自集裝箱停產和庫存的“囤鋼”?中集總裁辦人員對此語焉不詳,但同時對時代周報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集裝箱訂單減少,中集集團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但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裝備、海洋鉆井平臺都是需要大量用鋼的業務,因此中集庫存的鋼材會很快消化掉。
轉型圖變
盡管集裝箱業務目前已陷入困境,但中集堅持未來仍以該業務為主營方向。劉敏娜向記者表示,當中集把集裝箱業務做到極致之后,三年之前就開始了開拓新利潤增長點的工作。公司發展了兩大非支柱性產業—車輛和裝備行業,它們成為公司抗擊冬天的利器。
實際上,中集一直在不斷擴展自身的業務領域,以求減少在營收等方面對
集裝箱業務的依賴。此舉被外界理解為中集集團的多元化,而且中集集團一直也被認為是一家成功的公司。十幾年間,它將中國制造業的各種優勢做到了極致,成為集裝箱行業的世界霸主。
2002年和2003年,中集分別收購了揚州通華和濟南考格爾兩家企業,并以此迅速搭建了中國華南、華東以及山東、華北大部分的專用車生產,2003年5月,集團又購買了美國一家半掛車企業,拿下美國公司技術,并將國內零部件直接配套其在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現在,中集集團已占據美國集裝箱骨架車60%的市場份額—其進入該市場的時間不過是3年。
劉敏娜告訴記者,通過并購,除集裝箱業務外,無論是專用車輛還是能源裝備,公司都希望打造“全系列”產品線,來贏得行業比較優勢。
截至2007年,集裝箱、車輛和裝備業務產品收入,分別占公司總收入的69.82%、19.9%和9.2%。盡管從數字上來看,后兩大板塊未能比肩集團的核心業務,但其發展速度卻甚為驚人。
以專用車輛為例,2002年剛剛起步時,該領域的收入僅為1805萬元,截至2007年,銷售總額已達到97.24億元人民幣。目前,中集集團的集裝箱半掛車、欄板半掛車已實現國內銷量第一,混凝土攪拌車則位居全國第二。環衛車、消防車、混凝土泵車項目也在啟動之中。
現在,全球經濟惡化已勢無可挽,中集集團主業已受到波及,公司推行的“多元化轉型”能否挺身而出,成為中集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亦是中集正在尋找的答案。
金融海嘯令中國出口放緩,全球最大集裝箱生產企業—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簡稱中集),受需求放緩影響,干貨集裝箱制造業務已全線停產。
整個集裝箱行業也一片蕭條,訂單不繼、裁員停產,寒風吹徹整個行業。
“中集的寒冬或將持續整個2009。”一位分析師對時代周報說。
中集,如何突圍?
全線停產
2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先后走訪了中集在深圳的兩家公司基地:位于蛇口碼頭的南方中集集裝箱制造公司、位于龍崗坪山的南方中集東部物流裝備制造公司。
雖然已是農歷正月十二,兩家基地尚未見開工跡象,廠區內也看不到員工身影。南方中集集裝箱制造公司員工告訴記者,“停工兩個多月了,坪山的集裝箱生產也停工了,大家輪休回家,發800多元的工資”,“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放假”。“原因是金融危機嘛,沒有訂單了。”當被問及何時可以復工時,該員工稱現在還在等通知。
去年12月4日,道瓊斯通訊社發表一篇文章稱,中集干貨集裝箱部門2.2萬名員工,正放假在家,不過,中集仍在向這部分員工發放薪資,并且為部分員工提供換崗培訓,中集目前的員工總數為5.8萬人。東方早報則在第二天刊登文章稱,中集的干貨集裝箱業務已停產兩月,該公司的放假人數,相當于員工總數的38%。
2月6日,中集總裁辦媒體關系主管劉敏娜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每年淡季都會有工人放假輪休,停產也是周期性的。”不過劉敏娜對時代周報肯定地說:"集裝箱業務是中集最早的、也是最具優勢的核心主業,盡管短期內缺乏訂單而停產,但中集絕不會放棄集裝箱業務。”
劉敏娜對記者說,集團的集裝箱制造業務,尤其是干貨箱制造業務是一項季節性變動業務。通常自第四季度到第二年的一季度都為傳統的生產淡季,淡季工廠一般會由于開工不足而會有部分工人放假。
然而,對于中集停產的消息,接受采訪的券商研究員多半并不吃驚,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當前整個國際海運業處于歷史低潮,作為集裝箱制造行業全球老大的中集受到影響實屬正常。
中集集團在12月8日發布的停牌公告中解釋,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全球金融海嘯造成中國外貿出口急劇下降,集裝箱貿易量下滑,影響集裝箱的新箱需求量。因此相對于以往年份,干貨箱制造業務更早進入淡季,整個中國干貨箱制造行業也基本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同時還表示:“中集已在近年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公司收入與盈利已不再單純依賴于干貨箱業務。”
“中集集團10月份的訂單只有1000個標準箱,而去年10月份的訂單數是10萬個。如果是在六年前,這場金融風暴可能讓中集一蹶不振。”中集集團副總裁吳發沛此前在一個內部會議上公開表示。
六年前,中集集團80%的銷售額來自干貨箱。經過多年產業布局調整,現在集裝箱制造的利潤只占集團總利潤的50%。
盡管如此,中集四季度虧損仍可能直接受累于集裝箱業務。
四季度巨虧
與員工放假帶來的成本相比,中集旗下生產基地大面積停產后,市價高達93億元的庫存鋼材如何消化更令人頭疼。
據中集公告顯示: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集團鋼材存貨金額高達93.5億元,比2007年底的78億元,新增超過15億元。
據記者統計,2008年8~9月間,國內鋼材市場價格急劇下跌,許多地區的線材、螺紋鋼、熱軋卷板、冷軋板、中厚板的價格幾乎跌至2008年初價位。集裝箱主要原材料為熱軋板,其中3mm熱軋板從2008年年初的近4500元/噸,漲至年中近6000元/噸的高位,9月后就持續下跌至近3700元/噸。
中集的高額庫存將面臨巨大“浮虧”壓力。
2009年01月23日,中集集團發布2008年業績預告。預計全年實現凈利約15億元左右,與上年31.6億元相比,下降40%~60%。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6.7億元。前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17億元。但在四季度,公司虧損2億元。
中集集團將四季度虧損歸咎于外部因素,公告稱,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全球航運市場及國內經濟下滑的影響,第四季度集團主要產品—干貨集裝箱基本停產,道路運輸車輛需求下降,使公司相關業務盈利下降;同時需要進行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虧損的2億是否來自集裝箱停產和庫存的“囤鋼”?中集總裁辦人員對此語焉不詳,但同時對時代周報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集裝箱訂單減少,中集集團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但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裝備、海洋鉆井平臺都是需要大量用鋼的業務,因此中集庫存的鋼材會很快消化掉。
轉型圖變
盡管集裝箱業務目前已陷入困境,但中集堅持未來仍以該業務為主營方向。劉敏娜向記者表示,當中集把集裝箱業務做到極致之后,三年之前就開始了開拓新利潤增長點的工作。公司發展了兩大非支柱性產業—車輛和裝備行業,它們成為公司抗擊冬天的利器。
實際上,中集一直在不斷擴展自身的業務領域,以求減少在營收等方面對
集裝箱業務的依賴。此舉被外界理解為中集集團的多元化,而且中集集團一直也被認為是一家成功的公司。十幾年間,它將中國制造業的各種優勢做到了極致,成為集裝箱行業的世界霸主。
2002年和2003年,中集分別收購了揚州通華和濟南考格爾兩家企業,并以此迅速搭建了中國華南、華東以及山東、華北大部分的專用車生產,2003年5月,集團又購買了美國一家半掛車企業,拿下美國公司技術,并將國內零部件直接配套其在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現在,中集集團已占據美國集裝箱骨架車60%的市場份額—其進入該市場的時間不過是3年。
劉敏娜告訴記者,通過并購,除集裝箱業務外,無論是專用車輛還是能源裝備,公司都希望打造“全系列”產品線,來贏得行業比較優勢。
截至2007年,集裝箱、車輛和裝備業務產品收入,分別占公司總收入的69.82%、19.9%和9.2%。盡管從數字上來看,后兩大板塊未能比肩集團的核心業務,但其發展速度卻甚為驚人。
以專用車輛為例,2002年剛剛起步時,該領域的收入僅為1805萬元,截至2007年,銷售總額已達到97.24億元人民幣。目前,中集集團的集裝箱半掛車、欄板半掛車已實現國內銷量第一,混凝土攪拌車則位居全國第二。環衛車、消防車、混凝土泵車項目也在啟動之中。
現在,全球經濟惡化已勢無可挽,中集集團主業已受到波及,公司推行的“多元化轉型”能否挺身而出,成為中集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亦是中集正在尋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