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一周一個價,實在吃不消。”12月24日,在江蘇江陰一家汽車4S店的工地上,施工現場略顯冷清,項目負責人武軍告訴記者,自今年上半年項目開工以來,水泥價格已經從300元/噸,漲到了目前的600元/噸,“價格翻番不說,我們小工地還限量供應,嚴重拖慢了工程進度。”
今年下半年以來,水泥漲價潮席卷全國多數區域,尤其是進入12月份以來,華東等區域水泥價格的快速上調,市場各方各懷心事,既有上市公司業績沖高,財報喜人,也有如武軍一樣,被水泥漲價“凝固”了工程進度。面對供需兩端矛盾。近日,中國水泥協會印發《水泥行業去產能行動計劃(2018—2020)》(簡稱“《行動計劃》”),新疆、河南等省區也各出措施,以期破解水泥供求難題。但業內專家也指出,目前來看,錯峰限產、淘汰低等級水泥、倡導并購重組等措施還不能完全扭轉供不應求的局面,破局仍需產能鑒定標準明晰和市場規范運行。
上市公司業績大增
“半年前還能賒賬,貨到了再結款,現在必須提前打款,有時還要托關系。”江蘇南京某房地產施工項目負責人李超向記者介紹,南京的水泥價格近日已經沖到了620元/噸的年內新高,“雖然還沒聽說有工地因此停工,但是漲得離譜的價格還是讓大家叫苦連天。”
數據印證了施工方的“苦”。根據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10月以來,南方水泥價格普遍大漲,華東地區高標水泥價格上漲至480-500元/噸,高于去年同期至少26%;在華東地區的帶動下,11月全國水泥市場均價環比上漲9.34%,同比上漲15%;進入12月份,水泥價格漲幅更加明顯,以華東地區為例,截至上周,相比12月1日漲幅已經超過30%。
“2017年只剩最后一周,我們已可以斷定,目前的水泥價格是自2001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能與今年相比的也就是2011年了。”卓創資訊水泥行業分析師侯林林表示,今年水泥價格大漲的原因,主要是環保限產和錯峰生產,導致了水泥嚴重缺貨。另外,華東地區因為在秋冬季節迎來施工旺季,又恰逢長江進入枯水期,長江上游熟料輸送困難,種種因素疊加,促成了下半年的價格飛漲。
水泥價格上漲,助推了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水泥行業21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合計盈利達到176.30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134.74億元。行業龍頭海螺水泥公布的2017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500億元,同比增長32%;歸母凈利潤達98億元,同比大增64%。
記者從一份海螺水泥內部文件獲悉,目前,公司下屬的子公司大多已提前完成2017年度產銷目標。以馬鞍山海螺水泥為例,截至12月12日,其水泥產銷量突破380萬噸,提前19天完成年度目標,并創歷史新高。
供需雙方各執一詞
雖然,水泥價格上漲客觀反映了市場供不應求的緊張程度,但下游一些需求方對此仍提出了異議。
12月4日,武漢混凝土協會向武漢市發改委等多部門遞交了報告,質疑上游的水泥生產企業及供應商,夸大環保整治及錯峰停窖的影響,借機哄抬物價;12月5日,貴州省預拌混凝土行業協會也發文表示,嚴禁水泥、混凝土等主要建筑材料產品趁勢漲價。
但供給方對漲價卻有不同認識。“質疑可以理解,但我們一直是在合理的范圍內保障供應。”上峰水泥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全國范圍內建材普漲背景下,當前水泥價格仍然處于合理水平,相比前幾年的低谷,屬于理性回歸。而且,錯峰生產和停窯限產都是為實現去產能目標提供過渡期,行業效益提升才能使得優勢企業有能力獎補退出企業,推進去產能工作。
曾家明稱,當前,隨著錯峰生產的進一步擴大,導致一些龍頭企業無法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不同生產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加強,企業之間從競爭關系轉變為競合關系,為漲價提供了基礎。
產業上下游各執一詞,實際上反映出水泥行業在選擇市場化路徑之前,未能厘清的因素太多。曾家明告訴記者,“作為產能過剩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與鋼鐵等行業相比,水泥行業的去產能,并非是對落后產能的完全淘汰,‘去產能’實際上更多只是‘去產量’。”
數據也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仍有水泥企業3465家,水泥產能38.3億噸,相比2016年底的34.36億噸增長了10.3%,產能嚴重過剩壓力有增無減。
“真正意義去產能,首先要鑒定落后產能。”曾家明認為,一直以來,能耗高低、環保是否達標以及生產線的大小,是評價落后產能的標準,但是,其不確定因素太多。“比如,水泥行業的區域性明顯,如果在偏遠地區,考慮到運輸半徑等問題,優勢產能相比落后產能可能更加不環保。”
在這樣的背景下,包括中國水泥協會和相關部門在內,正在對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進行溝通,改變以往單純的設備技術和產能考量,市場化和規范化再次被寄予厚望。
部分省份率先“破局”
對此,前述《行動計劃》提出,將去產能作為行業“十三五”的主攻堅戰。其中,在涉及確定落后產能的類別時,32.5強度等級水泥被建議停止生產。據測算,完全取消32.5強度等級水泥之后,水泥產能有望削減2億噸左右,將有力推進水泥行業去產能步伐。與此同時,部分省份也不斷出臺措施,探索水泥去產能的機制化和長效化。在《行動計劃》中,“總結新疆經驗”的描述引發關注。
記者了解到,2014年,新疆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水泥行業錯峰生產。與此同時,新疆作為全國較早開展能效對標工作和最早開展水泥行業自律的省區,具備較為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新疆水泥行業實現利潤約4.76億元,3年來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除了新疆經驗,近期市場更為關注的是“河南做法”。12月17日,河南省政府發布通知,在明確超低排放的標準后,提出對達到該標準的水泥生產企業,可以在特定時間段不再實施錯峰生產。
“此舉可以幫助真正具備先進產能的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繼而通過市場化規律淘汰落后產能。”曾家明告訴記者,由于超低排放的標準非常嚴格,企業不僅在上馬環保設備時要一次性耗資2000萬元左右,后期每隔1-1.5年,還需花費近1000萬元購買相關耗材。但是,在其他企業需要錯峰生產時,達標企業能夠滿負荷運行,不僅形成較大的競爭優勢,也打破了行業目前保持的競合關系,有助于淘汰落后產能。
不過,記者了解到,河南省目前發布的通知,只是征求意見稿,后續將如何執行還有待觀察。而在調研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包括錯峰限產、淘汰低等級水泥、倡導并購重組等,都只是“摸著石頭過河”,水泥行業去產能之路,不僅要厘清落后產能的鑒定標準,有待摸索的地方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