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預拌混凝土綠色企業,傳統的砂漿鐵罐不再裸露,沒有了漫天的灰塵、嗆人的煙霧,震耳欲聾的攪拌聲、破碎砂石聲,從選料到成品,全程電腦監控,就連預拌混凝土灌裝都能嚴格把關、不會缺斤少兩。所有的一切,令進場參觀的行業代表、企業老總大開眼界,集體贊嘆:“厲害了,我的哥!”
11月8日,由武漢市城建委主辦、蔡甸區建設局協辦,武漢市混凝土協會承辦的“武漢市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現場會”在蔡甸區武漢明華鴻昌新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來自湖北省住建廳、武漢市城建委、武漢市各區城建局、蔡甸區人民政府、蔡甸區環保局、省市建筑業協會、武漢混凝土協會及武漢市各商品混凝土公司的200余人參加了本次觀摩活動。
省預拌混凝土協會副會長、武漢市混凝土協會會長袁向前告訴記者:“近幾年,各級政府密集發文,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綠色生產已成為全行業的共識和轉型的必然趨勢。同時,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引領行業走綠色環保、節能降耗、科技創新、管理提升之路,進一步推動武漢市預拌混凝土產業升級。今天的現場觀摩活動,就是有效展示我市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成就。”活動現場,袁向前宣讀了綠色生產倡議書。他倡議:“預拌混凝土作為綠色建材中的重要元素,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生產綠色優質產品;把綠色生產放在企業生存發展的紅線上高度重視;我們要全力支持和擁護國家、省市的環保舉措,把綠色生產變成一致理念、自覺行動。全體會員單位要牢固樹立綠色生產理念,對照標準知行合一。自覺開展綠色生產評價標識申報;自覺擔當綠色環保社會責任;自覺接受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自覺推進技術管理創新發展。”
據介紹,武漢市混凝土行業經歷了較長時期高速發展。目前,全市共有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180家,年設計生產量達13000多萬立方米,攪拌運輸車3437臺從業人員11576人,固定資產約41億元,年產值約100多億元,年均繳稅近8億元。已形成集生產、運輸、科研于一體的新型產業,生產企業不斷增加,市場容量逐年增加,應用技術日臻成熟,各種高性能混凝土廣泛使用。“十二五”期間預拌混凝土銷售量達12000萬立方米。近幾年,由于經濟轉型,預拌混凝土產業依靠速度和企業規模實現發展的路徑已無法維續,特別是在國家大力推動綠色生產和建筑工業化環境下,行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存在創新乏力,大而不強,產能過剩,環境保護壓力等問題,預拌混凝土產業正在面臨新常態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只有加快轉型升級、結構優化,促進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和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才是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產業融合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近年來,武漢市建委在各級政府和混凝土協會的支持與引導下,積極探索行業綠色發展新路徑,積極推行預拌混凝土(砂漿)行業開展提檔升級改造,開展綠色生產防止揚塵污染專項治理,積極推進綠色建材、綠色生產評價工作;雖然武漢市在推動綠色生產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與高星級綠色生產標準還有差距。市城建委領導指出,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加快推進預拌混凝土(砂漿)行業綠色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發展高性能、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技術,擴展應用領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明華鴻昌新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在蔡甸區張灣街投產了該公司的第二座攪拌站,這也是按最高綠色規范建設的一座新型攪拌站,占地近40畝,累計投資逾6000萬元,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綠色生產示范站。該站采用高塔骨料倉的結構布局形式,實現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與傳統同規模料場比較,節約土地8余畝。同時,高塔骨料倉結構還很好地克服了傳統攪拌站露天料場不能有效控制揚塵的缺點,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粉塵污染,有效實現土地節約和減排環保雙贏。此外,該站在全國預拌混凝土行業內率先大面積應用光伏電陣技術,裝機容量達到200KW,預計全年總發電量可達20萬度。廠區與生活區全面使用太陽能燈具,每年可節約用電約5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