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海滄大橋建設所需的混凝土由華信公司提供(資料圖)
12月30日訊,2008年,隨著BRT等廈門幾個大型工程的相繼落成,全方位參與廈門市政工程的臺企——華信混凝土公司的訂單量也開始明顯下降。加上下半年房地產行業的普遍不景氣,建材行業需求量銳減,這讓華信混凝土很早就感覺到了金融海嘯的威力。
提及混凝土,似乎距離一般市民很遙遠,尤其還是臺灣來的混凝土公司,似乎更陌生,但若是說起海滄大橋、會展中心、人民會堂、國家會計學院、環島路等廈門著名工程,都使用華信生產的混凝土,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很親近。一場金融危機,讓這個已經在廈門深耕十多年的企業,開始將觸角伸向周邊,尤其是一些市場甚至還不很成熟的地方。
轉戰廈門周邊城鎮
華信混凝土公司董事長余啟運介紹,廈門現在大概有20家混凝土公司,但隨著今年上半年廈門大工程建設的陸續完工,混凝土的需求總量大幅縮減,如果大幅壓價,能取得價格優勢,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不但會降低利潤,有的甚至必須犧牲成本。
從今年五六月份起,華信感覺訂單明顯 “往下掉”,壓力越來越大。但跟同行其它企業比,華信沒有選擇裁員,而是采用了分散經營的方法來降低運營成本,即將閑置設備轉戰到新市場上去。
余啟運說,從今年年中起,華信開始嘗試突破混凝土的地域限制,從廈門周邊小城鎮入手,擴大產品覆蓋區域,以廣度來降低廈門訂單減少的壓力。
余啟運指出,首先是云霄、寧德,接下來是一些更小的城鎮,多個點都運轉,盡量維持原來的產能,就能保持利潤。
是危機,更是轉機
混凝土是工程建設中的必須品,每個地方都有需求。對此,余啟運指出,不管城市大小,只要一個地方沒有混凝土攪拌設備,就具有投資價值。對于規模比較大的混凝土公司而言,只有維持一定的量,才能保持平衡,在經濟危機中不虧錢,同時占據更多市場,等待經濟好轉后,便能創造更大的利潤。
通過縝密的市場調查,目前,華信已經開始與廈門周邊幾個城鎮頻繁接觸,開始在沒有混凝土攪拌設備的二線區域設點,重新開發市場,分流人員,攤平運營成本。
大環境不濟,訂單暫時減少,這在余啟運看來,“是危機,更是轉機”。在早前,混凝土行業效益好時,華信也曾想要對外拓展事業,但并沒有真正著手。余啟運笑稱,如今的形勢逼著原本“很本土”的華信,要出去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