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既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貴港市委、市政府面對復雜嚴峻的工業經濟形勢,堅持“工業興市、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開展“企業服務年”、“工業提質年”活動,積極采取措施科學布局,突出工業的主導和支柱地位,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等各項工作,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確保了工業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一、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工業生產平穩運行。2016年,貴港市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比去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比全區平均水平快1.3個百分點,與玉林市并列全區第7位,拉動GDP增長2.8個百分點。全年從3月份開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均保持在8.5%以上的較快速度。
(二)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增速領先。2016年,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7個點。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93.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8.8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00.6%。
(三)超七成產品產量保持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69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增長的有51種,占產品品種數的73.9%。在主要產品產量中,增長快速的產品主要有瓷質磚、人造板、民用鋼質船舶。同比減產較大的產品有鋼材,但降幅較上半年收窄5.8個百分點。如表一。
表一:貴港市2016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四)園區工業集聚度提高。2016年,五大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0.2%,比2015年提高4.4個百分點;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8%,比全市平均水平快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73.8%,比2015年提高18.8個百分點。
(五)新增企業主要為電動車生產、羽絨加工和膠合板制造企業。2016年,全市入庫新投產工業企業31家,其中8家兩輪電動車和電動汽車企業,6家羽毛(絨)加工業企業,5家膠合板制造業企業,剩余12家企業對應行業分別主要是砂石生產、大米加工、混凝土生產等。
二、工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多數行業實現增長,但拉動力普遍較小。2016年,全市29個行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達到72.4%。其中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排前五位的行業中(如表二),只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有較大的拉動力,其他三個行業的拉動力較弱,即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兩個行業,結構過于單一。
表二:
(二)工業經濟效益不高。一是虧損企業減少,但虧損額增加。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50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1.6%,虧損企業比上年減少7.4%;但是虧損企業的虧損總額3.92億元,同比增長60.8%,即虧損企業雖有減少,但虧損額卻大幅增加。從行業看,虧損的行業主要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虧損17520萬元)、農副食品加工業(虧損8988萬元)、造紙和紙制品業(虧損2558萬元)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虧損2066萬元)。二是主營業務成本比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快。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7.62億元,增長13.1%,但是主營業務成本718.96億元,同比增長14.9%,成本的增長快于收入,必然導致利潤受擠壓,2016年實現利潤總額62.28億元,增長5.6%,29個大類行業中,有9個行業利潤總額出現下降,占行業面的31%,比重較大。
(三)工業投資增長回落。工業投資是反映工業企業擴張動能狀況的重要指標。2016年,全市累計完成工業投資393.06億元,增長8.6%,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5.1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28.6個百分點。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調度重監測,精心分類指導保運行。2016年,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保持較快增長,有力支撐了工業增長,2017年全市工業平穩增長仍離不開這些增長點的支撐,對此,應加強對這些增長點行業的運行調度,及時做好監測預警,努力化解運行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同時,還要密切關注鋼材、電力等主導行業和新能源汽車、電動車和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運行狀況,做好分類指導與服務,推動協同發展,確保工業平穩較快增長。
(二)抓項目建設調度和督促。貴港工業經濟體量規模仍然偏小,不斷引進和建成新項目,是全市走向“工業興市、工業強市”的必經之路,也是穩定增長的現實要求。2017年,在不放松抓招商引資,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努力爭取優質項目、大項目落戶貴港的同時,應著力抓好當前在建項目的調度和督促,對照時間進度計劃抓落實。發改、國土、環保、稅務、金融、財政等有關職能部門要及時跟進,對照職能范圍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形成合力,促進項目盡早建成投產,為全市工業經濟穩定增長注入新動力。
(三)深化幫扶服務,解決企業現實問題。當前企業遇到的一些困難,僅靠企業自身難以解決,政府有關部門應以市場為導向,主動作為,積極服務,與企業同舟共濟渡難關。加大調研力度,找準和掌握企業遇到的現實困難,深入落實幫扶政策,形成工作合力,統一組織解決。積極聽取企業相關建議,進一步改進工作,提高政府服務發展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