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水泥企業應停止各種新建產能,并切實削減過剩產能。”
在2016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感慨萬千,7年前在同樣的會議,甚至同樣的地方,他就發出了上述呼吁,但7年后,情況似乎變得更糟。
多年來,政府層面也數度發文要求水泥去產能,然而產能越去越多。隨著水泥企業的狂飆突進,目前全國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僅剩60%。水泥產能已到非去不可的邊緣。
然而,就像一方硬化的地面,水泥去產能面臨著堅硬難破的僵局,在這背后有政策曖昧的態度以及由此而來的敷衍甚至陽奉陰違,也有著企業僥幸的心態,和鋼鐵等行業一樣,水泥去產能陷入囚徒困境。
破局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公允的產能退出機制,中國水泥行業協會向政府提交了一份設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政策建議,提出在五年內壓減水泥熟料產能約3.9億噸,從保留產能的水泥企業中收取200億元以上的資金,安置13萬因去產能而面臨失業的職工,從而破解水泥去產能的僵局。
三成產能過剩
根據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2015年全國水泥產量23.5億噸,占世界水泥產量的近60%,但中國水泥產能卻達到驚人的35億噸,產能超過需求量約30%。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水泥產能狂飆突進,當下新疆、內蒙、遼寧、云南、貴州等水泥產能過剩的重災區,正是從2009年開始大量新增產能的,到現在,中國水泥行業新建了8億噸熟料產能。
記者從多位水泥業內人士處獲悉,全國水泥行業最新的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中國水泥已是嚴重的絕對過剩,去產能無法回避。
實際上,水泥去產能的進程也早已開始:過去十年間,中國淘汰了7億噸落后產能的小立窯,然而,淘汰的速度始終趕不上產能的新增速度,水泥產能越去越多。
“最近幾年,每年全國淘汰6000萬-7000萬噸水泥,但每年新增的產能接近1個億。”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無奈地說。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3月份開始,水泥價格明顯回暖,工信部數據顯示,前7個月虧損企業虧損額126億元,同比下降了4.3%。但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視員呂桂新提醒,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沒有根本緩解,絕不能因價格回升而盲目新建產能,使產能再度反彈。
不過,根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國新點火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仍有8條(多數為產能置換項目)。此外,有3條生產線工程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但未點火。中國水泥協會預計,2016年下半年仍將會有2500萬噸左右產能新點火釋放。
孔祥忠強調,必須遏制新增產能,任何理由的新增產能項目都不能允許核準,包括打著循環經濟、固廢處理、特種水泥、異地搬遷、水泥窯擴經改造等名目的投資項目,也要取消‘等量減量淘汰’政策,不然,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就是一句空話。
產能退出通道和機制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下稱34號文),文件從嚴禁新增產能,清理違規項目,壓減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對水泥產業提出諸多要求。
孔祥忠表示,許多地方政府領導盲目招商,空頭許諾,甚至不惜“綁架”企業投資建廠,根本不管行業的產能過剩現況;有的打著“多投資,讓產品低價讓利給地方民眾”的口號,核準或默認項目投資“先上車后買票”。此外,直到今天,所謂“產能置換”的項目還在建設,清理違規項目無從下手。
企業對去產能也普遍抱著僥幸心理和投機心理。此前在多個去產能方案出臺后,甚至出現水泥企業紛紛趕在截止日前加快新建產能,反倒加劇產能過剩的現象。
孔祥忠稱,在水泥項目投資過程中,企業在報建項目規模上普遍“報小上大”,有的拿到批文等著“轉賣項目”。部分企業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吸引下,寧愿做新建項目投資來擴大集團產能規模,也不愿通過兼并重組來增大產能規模。
水泥去產能深陷僵局,破局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公允的產能退出通道和機制:一方面向主動退出產能的企業加以補償,用以安置職工、彌補投資成本;另一方面則讓保留產能的企業代償產能退出企業的成本。
200億資金安置13萬職工
根據工信部和財政部委托的課題《水泥行業“十三五”淘汰和壓減過剩產能規劃》,中國水泥協會認為,現階段去產能的基本任務是兩個指標:全行業熟料產能年利用率要達到80%左右;各省區水泥熟料生產企業85%以上實現盈利。
有數據顯示,目前水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4.5%,中國水泥協會認為,實現行業產能利用率不低于80%的目標,意味著五年內全行業需要淘汰和壓減水泥熟料產能約3.9億噸以上,據此測算,約有13萬人的職工需要轉崗或安置。
據悉,中國水泥協會兩個月前已向政府提交了關于設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政策建議,提出了水泥行業籌集去產能資金,建立產能退出通道的完整設想。
在這份政策建議中,綜合考慮行業平均投資水平、企業職工安置和做好職工社會保險等各種因素,中國水泥協會提出被關閉的熟料生產線要參照設計產能規模,按平均每噸熟料不低于50元的標準給予補償(即日產1000噸規模生產線約補償1550萬元)。
以此估算,全行業在“十三五”期間至少需要籌集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200億元以上,補償資金主要用于過剩產能退出企業的職工的轉崗、安置補償等相關支出。
專項資金的另一端則是向所有保持生產的水泥熟料企業收取費用。中國水泥協會建議按照水泥企業抄見的水泥生產用電量,按每kWh電量加價征收籌措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經測算,專項資金的征收標準是水泥熟料生產線按每度電加價不低于0.11元征收;完整水泥生產線(含水泥粉磨和包裝),按每度電加價不低于0.07元征收。
政策建議還測算出“十三五”期間全國主要地區壓減過剩產能的目標,其中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分別預計壓減11930、3040、4200、3980、7260、5430萬噸水泥熟料產能,并進一步分解各個省份的壓減產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