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業營改增改革試點已經近兩個月,稅制變化催生了建筑企業在內部管理、業務承包、稅務等方面改革,也給上下游企業生存和發展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記者在跟隨廣東省梅州市建筑業協會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建筑業“營改增”不僅是稅負的變化,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經營模式、市場行為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新稅制促使施工企業強化對分包、供貨方、工程實施細節等方面的管理,也提高了公司稅務專業性要求。
建筑企業扁平化發展
建筑競標中,往往最看重的是企業的資質問題,所以,很多競標方都是借用上一級單位的資質競標。然而這一種模式,在營改增之后卻遇到了阻礙。
“營改增后,合同主體和施工主體就不一致了,就會造成增值稅進銷項不匹配,不僅加大了增值稅管理風險,而且直接影響到項目的盈利水平。”梅州市一家建筑分公司的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他表示,總公司中標之后,直接組建項目部及分項目部的形式運作并且支付工程款。而作為子公司,只能參與項目部實際管理,并不能直接與業主和供應商發生支付關系。這樣,公司多級管理運營的組織結構將進行扁平化改革,上下級之間進行資質共享的情況將不存在。
采購模式變化倒逼上游企業規范運作
企業內部改革,必將對行業上下游產生很大的影響。記者走訪了幾家建材公司,均表示當前已經收到了客戶的一些反饋。“以前不會刻意要求開發票,采購的時候也是給出最實惠的價格。但現在一些比較大的公司可能有換供應商的情況,所以我們正在請教建筑公司如何開取發票讓雙方的合作更穩定。”砂石材料供應商表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上游供應商都具有這樣的意識。
據建筑企業反映,當前五金、砂石、配件等用量較少的零星材料,多數是從小規模納稅人那里采購,但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票。很多個體戶不愿為此出具發票且即使出具,這些普通納稅人請稅務部門代開的增值稅發票只能抵扣3%。此外,而占據25%左右的勞務成本,即使勞務公司提供發票,可能取6%,5%的差額只能由建筑企業消化。
過渡期間,遇到的問題并不僅是這些,記者在翻閱一些公司的反饋意見中發現,企業人工、材料、機械、其他直接和間接費等5大部分,每一個環節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進項不規范的情況,這將阻礙建筑企業最終實現稅負減免。而建筑公司則表示,這種上下游不統一進行營改增造成的意識不統一的情況,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梅州市一家較大型的建筑工程公司負責人李先生向記者表示:“應對營改增,將對未來的招標報價更加謹慎,應該穩妥地考慮到稅務成本、以及抵扣鏈條等問題再估算報價,預計會較此前有所提高。”
需要更專業的稅務人員來解決
營業稅變更為增值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稅務工作的復雜度。為了應對越來越專業的稅務問題,不少企業都增加了稅務工作人員。記者從梅州市一家會計師稅務所了解到,營改增的擴圍使得公司的業務突增,很多原本可以通過公司本身就解決的稅務問題,如今都需要更專業的稅務人員來解決。
而在營改增擴圍的四個行業中,建筑業進項抵扣方面最復雜,因此稅務成本的提升更加明顯。梅州市一建筑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在稅務改制時,為了應對更專業和復雜的稅務,增加了4位財務人員,其中一位是稅務審計師,另外三位是普通會計師。公司在用人成本上一年就最起碼增加了近60萬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