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為2016年經濟工作中五大重點任務之一。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控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在政府、企業、行業間達成共識后,除了依靠市場化的手段淘汰落后產能,各地還需要有“責任狀”。
今年工業預期目標有望實現
記者:工信部表示2016年要力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左右,這個目標能否完成?未來工業增速走勢如何?
李毅中: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在逐月下行;從企業經濟效益看,2015年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為-2.3%;還有規上工業企業虧損面、虧損額等指標,再參考其他數字,比如說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還有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從數據綜合判斷,2016年工業下行壓力還在加大。
雖然工業下行壓力大,但是經過努力,還是有希望實現預期目標的。這需要狠抓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抓兩件大事,一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優化升級轉型,二是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的加快培育發展。
國家已經出臺了重大改革措施,包括2016年完成“去產能”“去庫存”等五大重點任務,政策若能落實到位,這能夠使得工業提高質量和效益,進而達到工業增加值的預期增長。
“去產能”需地方定下指標
記者:2016年把“去產能”定為五大重點工作之一,如何推進?
李毅中:化解產能過剩十多年,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家有不滿意,有些產量還越來越多。但是,也不能否定這十多年的工作。通過這十多年我們摸清了情況,統一了認識,為進一步去產能奠定了基礎。
原來認識是不統一的。國務院點了包括鋼鐵、煤炭等在內的六個行業,大家承認宏觀上確實存在過剩。但是,都不承認自己(這個行業或地方)存在過剩。那么化解過剩的措施就無法落實。
現在經過十多年,經濟下行暴露出很多問題。可喜的是,行業、地方甚至企業逐漸承認自己過剩了,而且鋼鐵和煤炭是絕對過剩。
為什么呢?最近兩年,鋼鐵產量連續下跌,去年鋼鐵產量下降2.3%,消費量下降5%,煤炭兩年產量下降3%左右——這兩個行業的產量峰值出現了,所以可以說鋼鐵和煤炭絕對過剩。
共識逐漸達成,應該要淘汰落后,將僵尸企業清理出去。化解產能過剩,從原來是外部壓力、上級指令,現在變成了自發。
具體執行起來肯定有許多困難。但是政府工作報告中講了,中央支持、地方落實責任、企業是執行主體,更多運用市場的辦法。用法律、技術、經濟的辦法,規定能耗、排污、質量、安全指標,這是國家的法律法規,具體企業若達不到,比如限期半年進行改造,半年過去還不行,那這些企業就要退出。這是用法律、技術的手段,設定一定門檻。
比如工信部過去給鋼鐵產能的淘汰兩個指標,一個是四百立方米以下的高爐,一個是三十噸以下的電爐和轉爐要關。當然還有其他指標,但是因為其他指標強調得不夠,使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要關停四百立方米以下高爐,我就把它改成五百立方米。所以,要吸取以前教訓,那現在就是要加上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這些指標,更多的運用這些辦法。
第三,國家政策給以支持,中央財政拿出1000億元,用于員工安置,政策含金量還是很大的。
中央的決心大,政策力度大,各部門要落實很多政策。我覺得還要落實到產能過剩的省市、行業、企業。中央需要有一個去產能的時間表,關停哪些企業也要有落實計劃。對此,大家也不要有疑義,認為是行政力量,化解產能需要發揮我們的優勢,要切實“去產能”,各地得有責任狀,還是需要有指標。
記者:去產能過程中,對僵尸企業的認定,目前各方說法似乎有不同?
李毅中:現在提出了“僵尸企業”,這個名字不好聽,誰也不承認自己是“僵尸”。對僵尸企業、落后產能的定義都要指標,比如過剩產能就是整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國際公認的是低于70%就嚴重過剩。
僵尸企業、落后產能,過去有一些說法,多是從技術上講,比如說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符合安全規定、產品無市場、改造無望等。
我理解的“僵尸企業”主要從財務上講,年年虧損、資不抵債,甚至是靠銀行賴賬、拖欠銀行貸款,甚至有的企業可能還有地方補助財政補助,這樣來過日子的“僵尸企業”就要除清、退出,把資源、市場讓出來,讓那些好的企業有發展空間。
怎么退出?最大的問題,一個是職工的安置,一個是資產、銀行貸款的處理。首先是職工的安置,剛才講了,中央財政出資1000億元用于人員安置的獎補,這個措施很得力。至于企業層面,如果企業破產,需要變賣資產等,錢首先用于安置職工。員工安置,一方面可以解除協議,另一方面是投入到轉崗、培訓再就業,這些過去都有經驗。至于壞賬,企業自己要處理,銀行當然也有責任,確實執行起來難度很大。
去產能是五大任務中的第一任務,可能也是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但是經過這十多年逐漸形成了共識,有內在的動力去產能,加上中央這么重視,形勢逼人,按照市場的規律,支持措施含金量力度加大,應該能處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