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仍然持續低迷,前三季度整體銷量降幅25%,其中挖掘機行業銷量幾乎跌至2006年的規模。不少業內人士不由感慨:“簡直一夜回到十年前”。
回首bauma China剛剛進入中國的2002年,正值中國邁入WTO門檻之初,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也曾陷入一片“狼來了”的恐慌。入世,讓行業在有機會眺望國際市場的同時,亦對如何保住國內市場份額充滿憂慮與迷茫。國內企業能否抵抗住外資企業的沖擊?入世之后行業的前景會如何?
實際情況卻出人意料。入世后十余年間,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并沒有在外資的大舉進攻之下沉默、退縮,也沒有在市場的大幅震蕩之中彷徨、沉淪,而是抖摟精神、挺直腰板,通過加速國際化進程改變了國內,甚至國際市場的格局。截止2015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五十強中,我國企業已占到八席,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規模已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30%,我們在挑戰之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飛速發展之路。
然而,當下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似乎再次陷入與2002年相似的迷茫和焦慮中:經濟大環境下行,“四萬億”調控所產生的泡沫,井噴式增長造成的產能過剩,令行業市場形勢異常嚴峻,人們對行業的前景再次憂心忡忡,甚至轉身離開。不過,冷靜下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真的就會如此一蹶不振?歷史發展起承轉合,見證過入世后的愈挫愈勇,今天站在一個新的高點重新尋找下一個騰飛的路,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自己充滿信心!
其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眼下所經歷的困頓,諸多國際工程機械大鱷們也曾體驗。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面臨1981-83年的全球經濟衰退,依靠不斷發展產品多樣性,包括涉足設備金融服務,挺過難關;日本的日立建機,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混亂之時,通過向亞洲各國,如印度、馬來西亞、泰國、中國等提供技術支持,開辟海外市場,緩解了危機;同為日本企業的小松,卻是通過與美國、歐洲發達國家的合作開啟了海外擴張之路;韓國的現代重工,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提出了多元均衡發展和因業制宜的發展策略,將其在海工領域的優勢應用到其它領域,最終得以在危機中穩健增長。
那么,如今在困境之中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將走出一條怎樣的脫困之路?古今之成大事業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就像我們經歷的2002年迷惘、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是有了目標,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夠的積累后,量變成為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
也許我們現在就在第二和第三境界臨界處,《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互聯+”浪潮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都為眼下翻越臨界點亮了點點曙光。十年風雨,初心不變。回首上一個十年,入世危機下的逆勢上揚給了我們驚喜;展望下一個十年,焉知山重水復之后會不會又是柳暗花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