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梁、隧道及房屋結構物工程中,混凝土構件是橋梁、房屋的主要承重結構,而水泥混凝土構件發生裂縫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不引起重視和及時治理,對混凝土結構的使用壽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一、混凝土構件裂縫成因分析
1.設計方面
結構物的形式和尺寸應根據結構物的受力狀態、周圍環境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具體設計。由于設計缺陷造成混凝土厚度局部薄弱和鋼筋混凝土承載能力計算不足,使受力狀態改變形成裂縫。其次,環境變化過大、施工方法不當,致使混凝土在外界環境溫差及混凝土本身內部應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縫。
2.人員、材料、環境、施工方法
片面追求施工進度,隨意提前脫模時間,使混凝土在低強度狀態下過早過量地承受荷載,破壞了混凝土構件結構,并且脫模后對混凝土沒有進行充分的潮濕養護,從而形成裂縫。
混凝土原材料質量差、配合比設計不合理。水泥品種選擇不當,穩定性不好,碎石、砂級配不合理,含泥量超標、碎石中石粉含量大、針、片狀物過多,影響了水泥與骨料的膠結;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忽視水泥用量增多對混凝土品質的影響,錯誤認為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強度越高;對拌和料外加劑的選擇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原因,也可造成了混凝土構件裂縫。
夏季施工時砂、石露天堆放,無切實有效的降溫措施,使混凝土拌和料入模溫度高。冬季施工時采取的防寒保溫措施不力和不到位,致使混凝土澆注溫度不符合要求,也可形成混凝土構件裂縫。
混凝土振搗不均勻、漏振或沒按規范要求振搗,造成混凝土密實度不理想,收縮變形也可致使混凝土構件出現裂縫。
二、裂縫的防治措施
1.設計與動態施工相結合
設計時應根據混凝土結構物所處環境、位置、形狀、結構受力狀態等情況,正確選擇結構尺寸,以確保混凝土有足夠的承載能力,保證結構安全。如在施工中發生了環境情況有變化或與設計不符時,應及時變更設計,調整結構尺寸和受力配筋,使之符合要求。混凝土設計時,按規范要求正確選擇結構形式、斷面、尺寸及原材料品種,并且在施工中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操作。
2.加強混凝土拌和運輸及澆注振搗
混凝土拌和時投料順序為:開機運轉→石子→砂子→水泥→外加劑→水。其中水可按體積稱量,其余均應按重量稱重。預制場或拌和站集中拌制的混凝土,細、粗集料稱量允許偏差為±2%,水、水泥、外加劑的稱量允許偏差為±1%。
混凝土的運輸要及時并保持連續性,時間間隔不宜超過1.5h,運距較遠或炎熱天氣施工,可摻入緩凝劑以減少坍落度損失。
混凝土澆注時自由落距應控制在2m以內,澆注的最大間隙時間: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氣溫<250C時為210min,氣溫>250C時為180min;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氣溫<250C時為180min,氣溫>250C時為150min;摻用外加劑時,混凝土澆注最大間隙時間,則應按現場條件試驗確定。
混凝土振搗時要均勻,密實,不漏振、不欠振,不過振,確保每一振點的振搗時間長短、振動棒的間距和插入深度應符合施工規范要求。其中,振搗應在澆注點和新混凝土面上進行,振搗器插入混凝土或撥出時速度要慢,以免產生空洞。振搗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內,并要插至前一層混凝土,以保證新澆混凝土與先澆混凝土結合良好,插入深度一般為50~100mm。插入式振搗器移動間距不得超過有效振動半徑的1.5倍,表面式振搗器移動間距,應使振動器平板能覆蓋已振實部分100mm左右。當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時,應盡可能地避免與鋼筋和預埋件相接觸。混凝土搗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冒氣泡、泛漿、表面平坦。混凝土搗實后1.5h到24h之內,不得受到振動。
3.控制混凝土的脫模及養生
混凝土澆注完成,表面收縮后應盡快進行養生。灑水養生應不少于7d(摻外加劑混凝土應不少于14d),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應針對結構斷面、材料選用、施工工藝、周圍環境等條件,采取有效技術措施降低水化熱,控制漲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差符合要求,防止裂縫出現。混凝土拆模時強度必須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嚴禁未經試驗人員同意提前脫模,并且脫模時不得損傷混凝土,脫模后加強養生。
4.及時做好裂縫的治理
干燥收縮裂縮治理,初期加強覆蓋和灑水養護,及時正確調整和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降低單位用水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度,不良地基引起的裂縫,采用小導管或中空錨桿注水泥漿加固地基,偏壓引起的裂縫,加設偏壓支撐或采取回填方式處理。
一、混凝土構件裂縫成因分析
1.設計方面
結構物的形式和尺寸應根據結構物的受力狀態、周圍環境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具體設計。由于設計缺陷造成混凝土厚度局部薄弱和鋼筋混凝土承載能力計算不足,使受力狀態改變形成裂縫。其次,環境變化過大、施工方法不當,致使混凝土在外界環境溫差及混凝土本身內部應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縫。
2.人員、材料、環境、施工方法
片面追求施工進度,隨意提前脫模時間,使混凝土在低強度狀態下過早過量地承受荷載,破壞了混凝土構件結構,并且脫模后對混凝土沒有進行充分的潮濕養護,從而形成裂縫。
混凝土原材料質量差、配合比設計不合理。水泥品種選擇不當,穩定性不好,碎石、砂級配不合理,含泥量超標、碎石中石粉含量大、針、片狀物過多,影響了水泥與骨料的膠結;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忽視水泥用量增多對混凝土品質的影響,錯誤認為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強度越高;對拌和料外加劑的選擇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原因,也可造成了混凝土構件裂縫。
夏季施工時砂、石露天堆放,無切實有效的降溫措施,使混凝土拌和料入模溫度高。冬季施工時采取的防寒保溫措施不力和不到位,致使混凝土澆注溫度不符合要求,也可形成混凝土構件裂縫。
混凝土振搗不均勻、漏振或沒按規范要求振搗,造成混凝土密實度不理想,收縮變形也可致使混凝土構件出現裂縫。
二、裂縫的防治措施
1.設計與動態施工相結合
設計時應根據混凝土結構物所處環境、位置、形狀、結構受力狀態等情況,正確選擇結構尺寸,以確保混凝土有足夠的承載能力,保證結構安全。如在施工中發生了環境情況有變化或與設計不符時,應及時變更設計,調整結構尺寸和受力配筋,使之符合要求。混凝土設計時,按規范要求正確選擇結構形式、斷面、尺寸及原材料品種,并且在施工中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操作。
2.加強混凝土拌和運輸及澆注振搗
混凝土拌和時投料順序為:開機運轉→石子→砂子→水泥→外加劑→水。其中水可按體積稱量,其余均應按重量稱重。預制場或拌和站集中拌制的混凝土,細、粗集料稱量允許偏差為±2%,水、水泥、外加劑的稱量允許偏差為±1%。
混凝土的運輸要及時并保持連續性,時間間隔不宜超過1.5h,運距較遠或炎熱天氣施工,可摻入緩凝劑以減少坍落度損失。
混凝土澆注時自由落距應控制在2m以內,澆注的最大間隙時間: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氣溫<250C時為210min,氣溫>250C時為180min;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氣溫<250C時為180min,氣溫>250C時為150min;摻用外加劑時,混凝土澆注最大間隙時間,則應按現場條件試驗確定。
混凝土振搗時要均勻,密實,不漏振、不欠振,不過振,確保每一振點的振搗時間長短、振動棒的間距和插入深度應符合施工規范要求。其中,振搗應在澆注點和新混凝土面上進行,振搗器插入混凝土或撥出時速度要慢,以免產生空洞。振搗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內,并要插至前一層混凝土,以保證新澆混凝土與先澆混凝土結合良好,插入深度一般為50~100mm。插入式振搗器移動間距不得超過有效振動半徑的1.5倍,表面式振搗器移動間距,應使振動器平板能覆蓋已振實部分100mm左右。當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時,應盡可能地避免與鋼筋和預埋件相接觸。混凝土搗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冒氣泡、泛漿、表面平坦。混凝土搗實后1.5h到24h之內,不得受到振動。
3.控制混凝土的脫模及養生
混凝土澆注完成,表面收縮后應盡快進行養生。灑水養生應不少于7d(摻外加劑混凝土應不少于14d),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應針對結構斷面、材料選用、施工工藝、周圍環境等條件,采取有效技術措施降低水化熱,控制漲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差符合要求,防止裂縫出現。混凝土拆模時強度必須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嚴禁未經試驗人員同意提前脫模,并且脫模時不得損傷混凝土,脫模后加強養生。
4.及時做好裂縫的治理
干燥收縮裂縮治理,初期加強覆蓋和灑水養護,及時正確調整和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降低單位用水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度,不良地基引起的裂縫,采用小導管或中空錨桿注水泥漿加固地基,偏壓引起的裂縫,加設偏壓支撐或采取回填方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