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家出臺宏觀調控經濟政策以來,凡與基本建設關聯度較高的行業、產業的運行狀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滑坡。混凝土外加劑行業,因行業自身位置處于基 本建設產業鏈的上游段,受影響更是首當其沖。筆者認為,“綜合利用、節本降耗”至少是我們混凝土外加劑企業的突圍、解困的有效路徑之一。現將個人一些年來 的點滴實踐整理、介紹出來,以期能拋磚引玉、推動我們混凝土外加劑企業綜合利用工作的展開。
一、 綜合利用二例介紹
例一:某些次品、意外品的綜合利用
多元醇(Polrol)系列中的糖類[3],包括蔗糖、糖蜜、葡萄糖、麥芽糊精、麥芽糖等,是我國混凝土外加劑業內經典的緩凝劑,為最常用、最多用的配 伍,其中,用量最大的當屬蔗糖(商品白砂糖)。眾所周知,生產蔗糖的榨糖廠的生產是間歇性、季節性的,每當十一月下旬開榨時,生產線已歇停了八、九個月, 無論對設備怎樣地做維護、清洗,首輪糖料在打通工藝線時難免沾染上鐵銹受污、變色而成為次品,需作降級降價處理(一般會降價10 ~ 20%)。其批量視 榨糖廠規模、設備、工藝之不同,一般有30 ~ 70噸,但這個量卻已足夠一個復配廠一年之用了。對這種蔗糖份含量稍低(有少量的不溶物)的首輪次品糖, 可以用“等質等效替代”、計算出超補系數和超補量的辦法來予以利用。
例二:糖蜜取代蔗糖的綜合利用
糖蜜是榨糖廠對蔗汁濃縮、結晶、分離后的副產品[3],在兩廣產地俗稱為“橘水”,為有甜嗅味、高粘度醬紅色的液體。不兌水摻假的原蜜:PH~6.0;錘 度可高達82%左右;含全糖53%以上;密度≥1.420g/cm3;原生態的糖蜜由于未兌摻生水、未帶入菌源因此不易霉變。上海市場經銷商的供貨價約 1450元/噸,如有渠道從兩廣產地直購不兌水摻假的真貨,價約1250元/噸(含包裝,鐵路車板價)。在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糖蜜作為一種原料除生產糖鈣 減水劑外[3],還可直接用做緩凝劑取代蔗糖生產普通或中效泵送劑。因其成分中除全糖(蔗糖、還原糖)外尚含有果膠、果酸等有機物,以外加劑的考評性能而 論,除致霉性遜于商品白砂糖外,其緩凝性、經時塌損性、抗壓強度比等指標略優于商品白砂糖。
二、混凝土外加劑企業綜合利用的途徑、步驟與方法、技巧
在配方中科學、準確地采用副產品和工業三廢,主動、積極地走綜合利用之路,降耗節本,在復配企業的開發運作中溶入循環經濟的新成份,也應是企業的自主創新 之舉,并于社會、于企業兩利。但具體操作起來,則有相當難度,按楊斌先生的觀點,須解決好“回收渠道”、“生產成本”、“產品性能”、“應用技術”四個難 題 [4]。具體到混凝土外加劑領域,難題有:有潛質的副產品和工業三廢的資源分散、批量小;工藝加工性能差;非純凈性、提純分離成本高;雖具備某種可資 利用的性能但檔次較低潛在殘存價值不高;多種性能共存、互交、有副作用;等等。因此,如想將其再生、利用代用,甚至度身打造為一種產品、一種商品,首先必 須有合乎邏輯的從實際出發的思路;獨特的、對路的途徑和程序步驟;還要有相應的方法和技巧。根據筆者歷年的實踐和經驗,具體提出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1. 調研、摸底
與混凝土外加劑行業有關的、混凝土外加劑企業可資利用的副產品、三廢資源一般分布在: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石化產品生產企業、印染助劑生產企業、食品添加 劑生產企業、皮革化學品生產企業、油田化學品生產企業、高分子合成用助劑生產企業、造紙化學品生產企業、金屬零件前處理企業、醫藥及中間體生產企業、水處 理化學品生產企業等領域內。要十分注意在己廠運輸半徑不超過60 ~ 100公里的地域范圍內,重點排查、尋找。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上環保網、查電話本、 企業名錄等,從中發現初步線索,開展調研。要特別留心注意上述企業各種生產流程中的結晶母液、蒸餾殘液、過濾作業的清洗液、循環次數過多須從閉路系統排出 的循環液等等,要求其須具有一定的原始濃度、大體穩定的成分和基本穩定的排放數量。調研、摸底時還要順便搞清:排放地點、排放規律、排放形式、裝運條件及 利用的可行性。
2.取樣、檢測
對調研、摸底后初步圈定為有希望的副產品、工業三廢品,要按定例方法連續取樣,檢測其有無表面活性劑、某種酶、糖類、蛋白類等成份和分散-減水活性,以判斷、鑒定其有無存在可利用的成分及潛在利用價值的大小,有無把工作繼續進行下去的必要。
3. 資源化工藝措施
將選定的副產品、三廢品購回后,采用打回流進行均化、保質防腐、兌摻入少量的一種或數種優質原料改性等后處理方法來穩定、拔高其性能,穩定成分、穩定品位、穩定性能,完成其作為原料必要的資源化加工過程。
4. 適應性、針對性的改性
在探明、證實可資利用的副產品、三廢品的基本情況后,還須據此做出客觀的綜合利用定性、定位判斷。跟進后續工作:做預算,立課題,做試驗設計,初步擬定利 用的模式、方案,依程序由淺入深地開展工作。對選中的副產品、三廢,可以運用:中和、氧化、還原、萃取、固液分離、分解、發酵、酶解、磺化、復合等多種化 學、物理的手段,“抑缺揚優”、把握有所抑,有所揚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貼切的適應性改性。改性后還須驗證其與組方中其他配伍成分的相容性、和諧性, 最后須調整比重、固含量、PH值,使之與原注冊備案的勻質性指標相一致。
5. 更為廣泛、周詳、嚴密的混凝土試驗驗證
副產品、三廢品一般均有成分和性能缺陷并會致生副作用。因此,必須加倍頻數地安排更廣泛、周詳、嚴密的混凝土驗證試驗,特別是必須加做:體積穩定性、 R60、R90等長齡期強度和抗滲、抗銹蝕、抗硫酸鹽侵蝕的試驗,以充分地證明其無害、無隱患,為其進入工業化應用、商品化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6. 兩種綜合利用的類型
從上述相關行業的副產品、廢水、廢渣、下腳料里經過以上資源化處理后的所得物,大致可分為:①處理為配方中某種組份的取代品;②處理為符合 GB8076-1997或JC-473-2001標準的、可獨立使用的商品兩種類型。前者自用,后者可銷售。因此,在改性、勾兌、復配的具體處理方案上是 不同的。但不管是那一種類型,在心理期望值上均應客觀地定位在“有限”的前提下。因為副產品畢竟是副產品、三廢畢竟是三廢、雖然有殘余價值的一面,但也有 與生俱來、不可割裂的先天缺陷的一面。
如定位在充當取代品,則只能有限度地利用、部分取代和低比例取代。為了維持綜合利用生產出的產品在取代前后質量上的一致性、連續性,個別情況下甚至還要 “又代又補”,即在取代的同時又須補入一定量的相同或相似的優質正品功能原料,以使用取代品生產的減水劑、泵送劑的品質與原配方維持基本同樣的性能水平。 如果取代后無法完全調整至原勻質性指標的范圍,則應及時向建材質檢站進行備案更正。
符合GB8076-1997、JC-473-2001標準的、可獨立使用的商品,也要客觀地定位于低端的“普通級”,千萬不能不切實際地拔高。對“出身” 于副產品和三廢的泵送劑,要加強和跟上售后技術支援和技術服務,使攪拌站能熟悉、掌握其獨特的性能和使用要點,合理且安全地推廣應用,盡快打開局面。另在 銷售上也應充分讓利,爭取與攪拌站雙贏。
7. 善于保護自己的開發研究成果和利益
中國的某些排污企業,避害趨利的本能往往做得過了頭。在環保檢查和廠區周邊居民的壓力下,排污企業在混凝土外加劑企業初次上門取樣調查時往往姿態很高,提 供便利甚至種種優惠條件往外“推”副產品和三廢。待等混凝土外加劑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開發利廢成功,綜合利用成為不可逆轉、主被動關系倒置后, “紅眼病”一發就變臉。這方面筆者有深刻教訓。因此,建議有志于此的混凝土外加劑企業,適時地與排污企業先簽訂嚴格的、有約束作用的供廢利廢協議,使之成 為彼方的一個義務,免得成果打“水漂”,當“楊白勞”,受制于人。對企業內部,也建議對利廢再生技術加密。如,可對改性勾兌藥劑實行隱名代碼制,以防不良 員工跳槽后企業喪失競爭領先優勢。總之,企業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開發研究成果和利益。
結語
在市場的調控低迷期,企業要圖生存、圖發展。在企業求變自強的眾多途徑中,綜合利用不失為一條有效的可行之路。副產品、廢水、廢渣、下腳料,比起人工專門 生產的純凈工業原料來,成本起點非常低。有學者稱副產品、三廢只是一種“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要能為企業、為老板節本降耗、帶來效益,就是好課題,就是 好技術。
一、 綜合利用二例介紹
例一:某些次品、意外品的綜合利用
多元醇(Polrol)系列中的糖類[3],包括蔗糖、糖蜜、葡萄糖、麥芽糊精、麥芽糖等,是我國混凝土外加劑業內經典的緩凝劑,為最常用、最多用的配 伍,其中,用量最大的當屬蔗糖(商品白砂糖)。眾所周知,生產蔗糖的榨糖廠的生產是間歇性、季節性的,每當十一月下旬開榨時,生產線已歇停了八、九個月, 無論對設備怎樣地做維護、清洗,首輪糖料在打通工藝線時難免沾染上鐵銹受污、變色而成為次品,需作降級降價處理(一般會降價10 ~ 20%)。其批量視 榨糖廠規模、設備、工藝之不同,一般有30 ~ 70噸,但這個量卻已足夠一個復配廠一年之用了。對這種蔗糖份含量稍低(有少量的不溶物)的首輪次品糖, 可以用“等質等效替代”、計算出超補系數和超補量的辦法來予以利用。
例二:糖蜜取代蔗糖的綜合利用
糖蜜是榨糖廠對蔗汁濃縮、結晶、分離后的副產品[3],在兩廣產地俗稱為“橘水”,為有甜嗅味、高粘度醬紅色的液體。不兌水摻假的原蜜:PH~6.0;錘 度可高達82%左右;含全糖53%以上;密度≥1.420g/cm3;原生態的糖蜜由于未兌摻生水、未帶入菌源因此不易霉變。上海市場經銷商的供貨價約 1450元/噸,如有渠道從兩廣產地直購不兌水摻假的真貨,價約1250元/噸(含包裝,鐵路車板價)。在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糖蜜作為一種原料除生產糖鈣 減水劑外[3],還可直接用做緩凝劑取代蔗糖生產普通或中效泵送劑。因其成分中除全糖(蔗糖、還原糖)外尚含有果膠、果酸等有機物,以外加劑的考評性能而 論,除致霉性遜于商品白砂糖外,其緩凝性、經時塌損性、抗壓強度比等指標略優于商品白砂糖。
二、混凝土外加劑企業綜合利用的途徑、步驟與方法、技巧
在配方中科學、準確地采用副產品和工業三廢,主動、積極地走綜合利用之路,降耗節本,在復配企業的開發運作中溶入循環經濟的新成份,也應是企業的自主創新 之舉,并于社會、于企業兩利。但具體操作起來,則有相當難度,按楊斌先生的觀點,須解決好“回收渠道”、“生產成本”、“產品性能”、“應用技術”四個難 題 [4]。具體到混凝土外加劑領域,難題有:有潛質的副產品和工業三廢的資源分散、批量小;工藝加工性能差;非純凈性、提純分離成本高;雖具備某種可資 利用的性能但檔次較低潛在殘存價值不高;多種性能共存、互交、有副作用;等等。因此,如想將其再生、利用代用,甚至度身打造為一種產品、一種商品,首先必 須有合乎邏輯的從實際出發的思路;獨特的、對路的途徑和程序步驟;還要有相應的方法和技巧。根據筆者歷年的實踐和經驗,具體提出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1. 調研、摸底
與混凝土外加劑行業有關的、混凝土外加劑企業可資利用的副產品、三廢資源一般分布在: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石化產品生產企業、印染助劑生產企業、食品添加 劑生產企業、皮革化學品生產企業、油田化學品生產企業、高分子合成用助劑生產企業、造紙化學品生產企業、金屬零件前處理企業、醫藥及中間體生產企業、水處 理化學品生產企業等領域內。要十分注意在己廠運輸半徑不超過60 ~ 100公里的地域范圍內,重點排查、尋找。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上環保網、查電話本、 企業名錄等,從中發現初步線索,開展調研。要特別留心注意上述企業各種生產流程中的結晶母液、蒸餾殘液、過濾作業的清洗液、循環次數過多須從閉路系統排出 的循環液等等,要求其須具有一定的原始濃度、大體穩定的成分和基本穩定的排放數量。調研、摸底時還要順便搞清:排放地點、排放規律、排放形式、裝運條件及 利用的可行性。
2.取樣、檢測
對調研、摸底后初步圈定為有希望的副產品、工業三廢品,要按定例方法連續取樣,檢測其有無表面活性劑、某種酶、糖類、蛋白類等成份和分散-減水活性,以判斷、鑒定其有無存在可利用的成分及潛在利用價值的大小,有無把工作繼續進行下去的必要。
3. 資源化工藝措施
將選定的副產品、三廢品購回后,采用打回流進行均化、保質防腐、兌摻入少量的一種或數種優質原料改性等后處理方法來穩定、拔高其性能,穩定成分、穩定品位、穩定性能,完成其作為原料必要的資源化加工過程。
4. 適應性、針對性的改性
在探明、證實可資利用的副產品、三廢品的基本情況后,還須據此做出客觀的綜合利用定性、定位判斷。跟進后續工作:做預算,立課題,做試驗設計,初步擬定利 用的模式、方案,依程序由淺入深地開展工作。對選中的副產品、三廢,可以運用:中和、氧化、還原、萃取、固液分離、分解、發酵、酶解、磺化、復合等多種化 學、物理的手段,“抑缺揚優”、把握有所抑,有所揚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貼切的適應性改性。改性后還須驗證其與組方中其他配伍成分的相容性、和諧性, 最后須調整比重、固含量、PH值,使之與原注冊備案的勻質性指標相一致。
5. 更為廣泛、周詳、嚴密的混凝土試驗驗證
副產品、三廢品一般均有成分和性能缺陷并會致生副作用。因此,必須加倍頻數地安排更廣泛、周詳、嚴密的混凝土驗證試驗,特別是必須加做:體積穩定性、 R60、R90等長齡期強度和抗滲、抗銹蝕、抗硫酸鹽侵蝕的試驗,以充分地證明其無害、無隱患,為其進入工業化應用、商品化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6. 兩種綜合利用的類型
從上述相關行業的副產品、廢水、廢渣、下腳料里經過以上資源化處理后的所得物,大致可分為:①處理為配方中某種組份的取代品;②處理為符合 GB8076-1997或JC-473-2001標準的、可獨立使用的商品兩種類型。前者自用,后者可銷售。因此,在改性、勾兌、復配的具體處理方案上是 不同的。但不管是那一種類型,在心理期望值上均應客觀地定位在“有限”的前提下。因為副產品畢竟是副產品、三廢畢竟是三廢、雖然有殘余價值的一面,但也有 與生俱來、不可割裂的先天缺陷的一面。
如定位在充當取代品,則只能有限度地利用、部分取代和低比例取代。為了維持綜合利用生產出的產品在取代前后質量上的一致性、連續性,個別情況下甚至還要 “又代又補”,即在取代的同時又須補入一定量的相同或相似的優質正品功能原料,以使用取代品生產的減水劑、泵送劑的品質與原配方維持基本同樣的性能水平。 如果取代后無法完全調整至原勻質性指標的范圍,則應及時向建材質檢站進行備案更正。
符合GB8076-1997、JC-473-2001標準的、可獨立使用的商品,也要客觀地定位于低端的“普通級”,千萬不能不切實際地拔高。對“出身” 于副產品和三廢的泵送劑,要加強和跟上售后技術支援和技術服務,使攪拌站能熟悉、掌握其獨特的性能和使用要點,合理且安全地推廣應用,盡快打開局面。另在 銷售上也應充分讓利,爭取與攪拌站雙贏。
7. 善于保護自己的開發研究成果和利益
中國的某些排污企業,避害趨利的本能往往做得過了頭。在環保檢查和廠區周邊居民的壓力下,排污企業在混凝土外加劑企業初次上門取樣調查時往往姿態很高,提 供便利甚至種種優惠條件往外“推”副產品和三廢。待等混凝土外加劑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開發利廢成功,綜合利用成為不可逆轉、主被動關系倒置后, “紅眼病”一發就變臉。這方面筆者有深刻教訓。因此,建議有志于此的混凝土外加劑企業,適時地與排污企業先簽訂嚴格的、有約束作用的供廢利廢協議,使之成 為彼方的一個義務,免得成果打“水漂”,當“楊白勞”,受制于人。對企業內部,也建議對利廢再生技術加密。如,可對改性勾兌藥劑實行隱名代碼制,以防不良 員工跳槽后企業喪失競爭領先優勢。總之,企業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開發研究成果和利益。
結語
在市場的調控低迷期,企業要圖生存、圖發展。在企業求變自強的眾多途徑中,綜合利用不失為一條有效的可行之路。副產品、廢水、廢渣、下腳料,比起人工專門 生產的純凈工業原料來,成本起點非常低。有學者稱副產品、三廢只是一種“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要能為企業、為老板節本降耗、帶來效益,就是好課題,就是 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