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2)配合比
1)保證可泵性
配合比除應滿足混凝土設計強度和耐久性要求外,必須滿足可泵性要求,這是泵送混凝土與其混凝土配合比的顯著區別。保證泵送混凝土可泵性,就是應保證其在壓力輸送下不離析,不泌水。可泵性與否應采用壓力泌水試驗結合泵送經驗進行確定,一般10s時的相對壓力泌水率不超過40% 為宜。
2)泵送劑品種及摻量
泵送劑品種及摻量應根據試拌試泵確定,混凝土可泵與否與泵機、管道配置關系重大,雖可通過計算得出初步結論,但現場試泵是混凝土配合比最終可泵性評判依據。因此,應通過工程施工現場實地試泵送最終確定滿足泵送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摻粉煤灰和木質素磺酸鈣減水劑坍落度損失值宜參照表6確定。
3)泵送坍落度
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和可泵性應根據運輸距離、泵送機械、輸送管徑、泵送距離,氣溫等現場因素確定。泵送坍落度應按不同泵送高度參照表7選用,最小坍落度不宜小于100mm。入泵時過低的坍落度及其過快的損失都將使拌合物流動性劣化,造成泵送困難。并有堵塞泵管的風險,最終導致無法泵送。因此,必須規定不同泵送高度與入泵輸送時的最小坍落度關系,且不宜小于100 mm(這是用普通泵的規定,目前開發的高性能泵,有的可泵送坍落度僅50mm的混凝土)。

4)最小膠材總量
最小膠材總量不宜小于300kg/m3,有抗(鹽)凍性要求的混凝土結構不宜小于320 kg/m3。過小的膠材總量粗細集料表面包裹不住,拌合物過于粗澀,用于潤滑管壁的漿體不足,流動不暢,難于泵送。若因工程結構強度要求非泵送膠材很低時,必須仔細研究其配合比和泵送工藝,根據目前國內外的泵送工程實踐,250kg/m3是極限最小膠材總量。
5)水灰(膠)比
實踐證明適宜泵送的混凝土水灰(膠)比經驗值在0.45~0.60之間,小于0.45泵送壓力急劇上升;大于0.60混凝土易離析,可泵性差。有抗(鹽)凍性要求時,水灰(膠)比一般不宜大于0 .50。從泵送混凝土原理上講 適宜泵送的混凝土流動度只有合適稠度的水泥漿才能提供。最小0 .45的水灰(膠)比 對高性能混凝土而言是偏大的。這是在使用普通緩凝型減水劑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若使用緩凝高效減水劑或緩凝引氣高效減水劑時,滿足泵送流動性的水泥漿稠度水灰(膠)比可以再壓低。按目前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實踐,水灰(膠)比0 .35基本是現有外加劑的極限最小值。
6)砂率
砂率宜為36% ~46%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最顯著的特征是滿足泵送流動性必須使用高砂率。泵機和輸送管道是靠飽和水泥漿和足夠數量的砂漿提供粘聚性和管壁潤滑。因此,砂率宜為36% ~46% 。保持足夠高的砂率特別是砂中<0.30mm顆粒的含量,是保證順利泵送的重要措施。然而,高砂率混凝土盡管滿足了泵送需要 其材料結構必定是粗集料的懸浮密實結構.這種結構的混凝土防水抗滲性很高 但其抗壓強度偏低特別是收縮性加大,抗裂性嚴重不足。在公路工程大量使用的薄壁結構當中 ,如果保濕養生疏忽則結構開裂的幾率很高。所以,在保證正常泵送條件下,公路薄壁結構盡可能取偏低砂率才能有效克服泵送混凝土收縮大、結構易開裂的缺點, 這是公路工程薄壁結構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7) 低溫、負溫泵送混凝土
低溫、負溫泵送的混凝土應選用R型水泥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 ,水泥強度等級不應低于32.5級。除使用泵送劑外, 宜同時摻引氣劑 、早強劑 、防凍劑,其摻量應根據當時氣溫下的試泵優選確定 ,這是盡快滿足抗凍臨界強度的要求。
泵送混凝土施工
1.拌和及供應
(1)拌和
泵送混凝土可采用預拌商品混凝土 ,現場拌和要求及攪拌設備應符合指南相應條款的規定。
(2)泵送混凝土供應
應根據施工進度編制供應計劃,并加強通訊聯絡和生產調度, 確保連續均勻供料。低溫和負溫施工時 ,應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
(3)泵送劑的使用
液體泵送劑可直接摻入混凝土或以稀釋溶液加入,水溶性粉狀泵送劑宜用水溶解均勻后摻入 溶液中的水量應從拌和水量中扣除,不溶于水的粉狀泵送劑可直接摻入混凝土中,但應將攪拌時間延長20s~30s。
攪拌樓拌和泵送混凝土最短純拌和時間應根據拌合物的勻質性和可泵性確定。泵送混凝土拌制和供應最重要環節是不能停頓。必須連續均勻供料, 必須使用產量配套, 質量優良的計算機自動控制的強制式攪拌機(樓)。特別是加水量應準確計量,攪拌時間應足夠。泵送混凝土拌合物攪拌僅滿足均勻性還不夠,一定要達到足夠的熟度,即要攪拌出優良的拌合物粘聚性。這里規定泵送劑干粉應延長攪拌時間30s,最短純攪拌時間不少于60s,其目的就在于此。
使用各種泵送劑或外加劑時,可按實際配合比和施工氣溫測定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運輸允許延續時間不宜超過實測混凝土初凝時間的1/2。
2. 泵送混凝土運輸
(1)車型
泵送混凝土應采用罐車運送,不宜采用翻斗車運輸。
(2)車輛數
當混凝土泵連續作業時,每臺泵所需配備的車輛數 ,可按相關規定公式計算。
(3)運輸延續時間
運輸延續時間應符合表8的規定。高溫施工時,泵送混凝土溫度不宜高于35℃ ,并應加緩凝劑或緩凝減水劑:低溫, 負溫施工時, 泵送混凝土的溫度不應低于1 0℃ 并應摻早強劑或防凍劑。

3. 泵送設備及管道設計
泵送管道布置及其組配應符合《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 1 0的規定,并應通過計算確定。
(1) 混凝土泵最大水平輸送距離
混凝土泵最大水平輸送距離可參照泵的性能表確定。鋼管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管應視同泵送配管,每臺泵的實際平均輸出量。可根據泵的最大輸出量 ,配管情況和作業效率按相關公式計算。配管整體水平換算長度不應超過混凝土泵實際最大水平輸送距離。超過時,應選擇壓力更大的泵或在管路中增設接力泵。
(2) 常用混凝土輸送管規格
常用混凝土輸送管規格,可參照表9選取。
(3) 混凝土輸送管水平換算長度
混凝土輸送管的水平換算長度,可按表10換算。

(4)混凝土泵送換算壓力損失
混凝土泵送的換算壓力損失。可查表11確定。換算總壓力損失應小于混凝土泵正常工作時的最大出口壓力。重要工程混凝土泵所需臺數除滿足計算要求外,宜有一臺備用。

4. 泵送與澆筑
(1)模板側壓力計算
大跨徑橋梁、大自重等結構模板和支架應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模板側壓力可按相關公式計算。泵送混凝土常使用緩凝劑,塑性保持的時間較長,拌合物對模板作用的側壓力大,應進行計算,以確保安全。
(2)潤泵管
泵與泵管接通后,應進行全面檢查。泵送前,應先泵水濕潤,再泵送水泥凈漿或砂漿潤管。
(3)泵送要求
開始泵送時,混凝土泵送速度應先慢后快。待運轉正常后,方可使用正常速度泵送混凝土。活塞應保持最大行程運轉,穩定泵送。
(4) 防堵泵措施
當混凝土泵出現壓力升高且不穩定、輸送管出現明顯振動等現象而泵送困難時,不得強行泵送,應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排除。可先用木槌敲擊彎管、錐形管等部位,并進行慢速泵送或反泵, 防止堵塞。
(5) 輸送管堵塞時處理辦法
當輸送管被堵塞時,應正反泵吸出混凝土,并采用敲擊法松動混凝土,查明堵塞位置,卸壓拆除堵塞泵管,排除堵塞物后,再接管重新泵送。中斷泵送時間不宜超過1h。
(6)澆筑要求
澆筑順序應先遠后近、先豎向后水平、先低后高進行。分層連續澆筑時,分層厚度宜為300mm~500mm。超過時可按1:6~ 1:10斜坡澆筑。管口與側模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0mm ,且不得直沖側模和鋼筋。水平澆筑時,應在2m~3m內移動管口,不得在一處連續澆筑。澆筑區域之間或上下層之間的澆筑間歇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7)泵送混凝土振搗
振搗棒移動間距宜為400mm左右.振搗時間應視振搗棒的振動頻率大小和混凝土振搗密實狀況控制在10s~30s。隔20min~30min應進行第二次復振,以確保鋼筋過密部位振搗密實。泵送混凝土由于泵送工藝要求膠材總量和砂率很大, 配制成了懸浮密實材料結構,在薄壁結構上易出現施工裂縫。二次復振和多次抹壓表面均可有效防止施工裂縫。
(8)加強保濕養生
泵送混凝土應加強保濕養生,不同氣溫條件下的濕養生天數應比表12規定適當延長。

泵送混凝土質量控制
泵送混凝土質量控制除了滿足普通混凝土的要求外,以下三點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嚴格控制泵送劑的稱量及坍落度
泵送劑稱量應準確并及時標定,泵送劑稱量允許偏差不應大于±1% 。泵送混凝土入泵時的坍落度不應小于100mm,誤差不宜大干±20mm。
2.泵送劑可現場后加
采用罐車運輸時,泵送劑可后添加但必須快速旋罐攪拌均勻,且測定坍落度滿足泵送要求后方可使用。后添加的泵送劑數量應預先通過試驗確定,并應在加水量中扣除后加溶液的水量,嚴禁往罐內混凝土中隨意加水。
3.及時處理泵送中出現的問題
當出現可泵性差、泌水、離析,難以泵送時,應立即對配合比、泵送劑、混凝土泵、配管、泵送工藝進行檢查,并采取有效地改進措施。
泵送混凝土使用泵送劑不僅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而且有利于密筋結構少振搗或免振搗施工,并能減少收縮、防止裂縫、提高抗滲性、改善耐久性。然而,有些工程還是經常會遇到泵送混凝土強度不足、凝結異常等情況發生,特別是裂縫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構的抗滲性和耐久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公路工程中,要通過正確使用泵送劑,解決好泵送要求流動性更大、砂漿總量更多與防止薄壁結構開裂要求砂漿總量更小這一對工藝矛盾。努力做到既能順暢地泵送、又不導致薄壁結構開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