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八大代表、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中國建材集團總公司的“雙料”董事長宋志平接受中國網十八大代表財經中心訪談時表示,央企的改革取向是市場化,從中國國藥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這些年的發展來看,超越所有制的“央企市營”模式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最初都是每年幾十億銷售額,而在宋志平擔任董事長期間,通過“央企市營”,運用資本力量進行聯合重組,都成為了千億級別銷售額的國內領軍企業。特別是中國醫藥集團,2009年宋志平接任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的時候,年銷售額只有400多億,而2011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250億,2012年銷售額計劃達到1600億元,極有可能進入世界五百強。
“央企是我們的特點,是我們的屬性,我們是中央財政控股公司。‘市營’就是我們必須要市場化經營。其實講到國有企業的改革,我們的企業改革取向就是市場化,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家企業來講,既然是我們市場里面,就應該市場化。”宋志平如此看待央企的發展。
在訪談中,他系統地概括了“央企市營”的概念,通過回顧他執掌的兩大央企的發展之路,提出了五個層面的觀點。
第一,股份制改革。宋志平說,科斯理論中有一條講的是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效率低于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這是科斯理論中關于產權理論的一個解釋。但是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什么這么快速發展呢?這是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經不是單純的國有企業,中國的國有企業中,有已經上市了,像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國有資本在里面只占了50%不到,社會資本和股民占了50%以上。
“隨著上市增發的進一步的發展,在保證國有資本控股地位的同時,國企中國有資本比例會越來越小。但是,它的絕對值沒有變,還增值了,為國家做到了保值增值。這其實是所有制的這種產權制度社會中的不斷進步。”宋志平解釋說。
第二,規范的治理結構。作為一個企業來講,我們現在《公司法》一定是公司制,要是有限公司,用國家出資和社會的出資來承擔社會上有限的責任,則是一個法人主體,要有董事會、監事會這套管理機構。
“過去國有企業是廠長負責制,所有的項目都要經過上級紅字頭文批,現在國資委搞的董事會試點,最重要的在什么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把董事會作為審批項目的最高機構。這樣像一把刀一樣,把過去的政企不分拿到市場里來了,使企業真正成為一個市場的主體,而且有了自主的決策權。”
第三,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建立。治理結構解決了國企改革的一半問題,而職業經理人能夠解決另一半,形成一個閉環。
據宋志平透露,前些年中國建材集團向全球招聘了一名總會計師,居然有1000人報名。初選了100名參加考試,最后選了25個人,從25個人里又選了8個人參加面試,最后千里挑一選定了一個非常的優秀的人才。
“這樣我們可以保證,即使是國有企業,我們可以保證最優秀的人才進入國有企業。”他告訴記者,通過這種開放式的人力資源制度,國企的改革有了“人”的保證,進展起來效率很高。
第四,內部市場化機制。過去我們的分配制度和干部制度等用工制度,是很陳舊的制度,存在一些弊端,老百姓說口中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多能少”很難做到,但現在,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應該說,國企經過三十年的改革,我們這個問題基本可以不存在了,和民企沒有太大差別。
第五,充分的市場化競爭環境。117家央企中,真正由國家來控制準入的,其實只有十幾家,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在一個充分自由的競爭領域里發展。用宋志平的話講,掙的都是辛苦錢。
在他的眼里,這些企業和民企、外資企業是同樣的公平的競爭,享受公民待遇。“我們也不要求有任何超越公民待遇的政策支持,比如說政府吃偏飯或者銀行額外的貸款等等。我覺得我們都應該把這些當成市場中的資源和機遇,而不要去專門尋求這些。
“央企市營,建材集團是這樣做的,國藥集團也是這樣做的,應該說做得很好。 央企市營中有一個含義,就是不搞所有權歧視。大家一視同仁,我們和民營企業進行廣泛的合作。”
宋志平有一個公式:央企的實力+民營企業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他解釋說,現在充分競爭了,如果你不和民營企業合作,你去找誰呢?所以,國藥集團這些年大概并購了三、四百家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民營企業。而從民營企業的角度,它也是希望加入一個大的“托拉斯”公司,進入大型的產業鏈。
“我們搞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面臨了以前所沒有遇到的情況,包括西方人搞市場經濟所沒有遇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實踐永遠先于理論,這個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必須向前走,在走的過程中,摸索、歸納和提高,這就是我們老講的:實踐出真知。”宋志平感概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