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蘭風塵仆仆地歸來,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副董事長、總裁曾光安臉上依稀可見疲憊的神色,然而他沒有休息,依然提前來到辦公室,泡上一杯濃茶,然后盯著世界地圖半晌無言,似乎在地圖上尋找柳工的棋盤與棋子,也似乎在考慮下一步的戰略。
2012年1月,柳工成功收購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uta Stalowa Wola(以下簡稱“HSW”)公司旗下民用工程機械事業部項目。消息傳來,業界俱為柳工歡呼,稱其為一次“成功的生猛并購”。然而,剛剛在波蘭完成簽約的曾光安并沒有表現出過多喜悅,對他來說這次收購是在意料之中。他明白收購只是一場大戰的序幕,接下來的融合與發展才是真看點。
兩個老國企的“跨國聯姻”
“收購波蘭公司,我們應合天時地利,就像娶得一位好媳婦或嫁得一位好夫君一樣,是機緣巧合,命中注定。”曾光安話語中帶著自信與幽默。
據曾光安講,柳工早在多年前便開始考察波蘭HSW公司,而金融危機的到來及波蘭國內的經濟政策為柳工收購這家公司提供了“天時之利”。波蘭HSW公司成立于1937年,最初生產軍工產品。1952年開始生產工程機械,逐漸成為東歐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之一。HSW公司尤其以生產高質量的推土機而聞名,同時又是變速箱設計的專家,擁有技能嫻熟的研發及生產團隊。
“除了技術優勢之外,波蘭曾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前身也是‘姓社’,所以其勞動成本及文化習慣與中國的老國企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到了這家企業,感覺非常親切,就像回到剛加盟柳工時的情景。波蘭HSW公司行業地位很高,還具有與歐洲和俄語區市場相連接的獨特地理優勢,其產品出口范圍覆蓋80多個國家。”對能與文化差異不大的外國企業“聯姻”,曾光安也坦言機緣難求。根據協議,柳工收購HSW下屬民用工程機械業務單元及其全資子公司Dressta100%的股權及資產,并擁有Dressta的全部知識產權和商標。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波蘭HSW企業利潤下滑,而波蘭政府近年又實施國企私有化政策,這些使得柳工能夠低成本成功收購波蘭公司,使柳工在東歐地區布下一枚絕佳的“棋子”。
雖然有天時地利之利,但柳工在收購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波折,因此好多業界人士十分關切雙方“聯姻”之后的狀況。曾光安表示:“對于波蘭柳工,我們制定了五年的發展規劃。首先,我們把波蘭工廠現有的產品運行好,滿足當地市場需求。之后,我們計劃將柳工的主要產品線導入波蘭工廠,輻射整個歐洲及俄羅斯市場。關鍵零部件技術一直是中國企業的瓶頸,因此,我們或許還會考慮融合波蘭工廠的關鍵零部件技術。”
曾光安認為并購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向國際化的一種便捷途徑,因為并購能夠獲取一攬子有效資源的組合。他說:“我們對全球工程機械的產業分布做了詳細研究,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是工程機械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但美國已經實現產業規模化,都是大企業,并購的機會不多。日本特有的文化為中國企業在當地實現并購設置了障礙。然而,歐洲大部分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屬于家族企業,一旦家族里沒有合適的接班人或者經濟衰退就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因此,歐洲是工程機械企業的并購的核心地帶。”
國際化戰略“三級跳”
收購波蘭HSW公司只是柳工實行國際化戰略的其中一個步驟。 2002年,正當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陷入慘烈的價格戰之時,柳工董事長王曉華提出了“建設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僅將柳工從價格混戰的泥沼中拔出,而且還引領柳工邁大步走向開放的世界,以產品為紐帶締結了一張緊密的營銷大網。
目前,柳工在全球有12家子公司,同時在印度及波蘭兩個戰略性區域建立了制造企業,其營銷網絡已經輻射了全球近95個國家,擁有130多位代理商。柳工已擁有國內頂尖、在國際上也極具影響力的土石方機械、路面機械、小型機械、起重運輸機械等領域9大系列、13條產品線。多年來,伴隨柳工國際化業務的持續高增,2011年,柳工國際業務銷售收入增長率同比超過60%,其中裝載機、挖掘機海外出口業務位居行業第一。
柳工的國際化目標為“三級跳”形式:來自中國的柳工、崛起的柳工和世界的柳工。遞進的目標似乎向外昭示著柳工的恒心與決心。曾光安說:“現在的柳工已經處于走向國際化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首先是在全球建立營銷網絡和服務機構,而且還在印度及波蘭兩個戰略性區域有制造工廠。”曾光安一邊指著世界地圖一邊向記者介紹柳工的戰略構想,他自豪地說:“發展到第三階段,柳工在全球的業務及運營分布將更加廣泛,將覆蓋全球各大戰略性市場。最終,我們要讓‘柳工’這個民族品牌得到西歐和北美客戶的認可與接受,這是我們國際化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要做工程機械行業中的世界級企業。”
曾光安進一步地闡述世界級企業的夢想:“我們對世界級企業目標的界定是擁有全球性的客戶,能夠將全球綜合資源為我所用。按計劃,柳工將于2020年晉升為世界級企業。”
回憶最初拓展國外市場時,作為中國最早涉足海外的民族工程機械品牌之一,柳工也曾遭遇過水土不服的尷尬。埃及等國客戶曾毫不留情地批評柳工產品的不足,并將其產品與美國卡特比勒等高端產品相比較。如今隨著經驗的積累及網絡的擴張,柳工產品的適應性和售后服務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次,曾光安前往摩洛哥的一個工地。“美國卡特彼勒的機子在停工維修,而柳工的裝載機在歡快的轟鳴聲中干活”,事后他向同事們講了當時的情形,這讓所有柳工人感到一種由衷的自豪。
“十年磨一劍”,柳工的國際化歷程也即將走過十年的歷程。如今的柳工似破繭而出,加快步伐在全球市場這個龐大的“棋盤”落子布局,朝著2015、2020年的長遠目標發起了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