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怎么看待產能過剩?

  
過剩的是落后產能,水泥、平板玻璃被列為過剩是“喜中之憂”

  記者:在這次國務院開列的產能過剩行業中,水泥、平板玻璃榜上有名。在我們印象中,這兩個行業不是第一次戴上“過?!钡拿弊?,您在建材行業工作了幾十年,怎么看待這頂帽子?

  張人為:我們并不覺得突然!產能過剩首先意味著行業取得了大發展,滿足了國家建設的需要?,F在被戴上過剩的帽子,應當說是喜中之憂。

  本世紀以來,這兩個行業發展迅猛。2008年底,全國水泥生產能力達20.95億噸,其中先進技術———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62%;平板玻璃總生產能力達7.5億重量箱,其中先進技術———浮法玻璃產量占平板玻璃總產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72.1%增至83.5%。這是大發展的成果?。“司拍甑臅r間,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了50個百分點,意味著平均每年上一億多噸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而過去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時,一年能有四五百萬噸增量就不得了!

  記者:有數據表明,這兩個行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等問題還在加劇。比如平板玻璃,目前已有40余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因市場原因停產,約占總產能的20%左右,直接損失達10余億元。即便如此,今年上半年就又建成投產13條生產線,新增產能4848萬重量箱。照此發展速度,這兩個行業將面臨怎樣的前景?

  張人為:水泥、平板玻璃兩個行業的產能過剩,首先是由落后產能造成的。不這樣認識,就會殃及先進產能的發展。

  以水泥為例:2008年,華東地區的水泥消費量5.32億噸,已有水泥總產能7.73億噸,產能過剩2.41億噸,其中僅新型干法的水泥產能就可滿足市場需求。從全國來看,雖然到今年年底我國新型干法的比重將超過70%,但仍有近30%的落后水泥產能。而從各省區市的情況看,2008年立窯等落后工藝水泥熟料產量所占比重超過40%的省份多達14個。

  雖然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淘汰落后產能,自2001年以來,全國水泥行業已淘汰落后產能約2.6億噸,但立窯等生產能力仍有近5億噸左右;“小平拉”等平板玻璃落后生產能力也還有約8000萬重量箱。我們既要防止在一些區域市場先進產能項目投資過于集中,導致產需失衡、過度競爭等問題;更要繼續堅持淘汰小水泥、小玻璃等落后產能,并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

  水泥、玻璃是以內需為主的行業,也是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隨著經濟增速及發展方式的變化,需求量將從迅猛增長轉入適度增長,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水平升級與組織結構調整,才是產業發展的趨勢。此外,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它們還有巨大的技術升級潛力。因此“過剩的帽子”要辯證看,我們完全可以借結構調整東風,加快產業升級。

  
為何重復建設屢禁不止?

  需求大、門檻低、自律差、監管弱,硬發展沒道理


  記者:目前水泥項目實行的是省級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制度,平板玻璃項目也實行備案制度,為什么重復建設現象仍然屢禁不止?

  張人為:問題也在于企業對市場的把握不準確,地方政府又沒有合理的引導。

  分析建材產品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促進了產業和產品產能的快速增長。

  二是資本的逐利性特點和企業追求利潤的逐利行為客觀存在?,F在民間資本很充足,而水泥行業準入門檻不高,設備國產化后投資成本降了近2/3。雖然水泥目前的價格不高,但仍有利潤,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資。甚至有些投資項目完全是屬于投機性的。

  三是行業缺少自律,缺乏自我糾偏、自我完善的能力。建材行業也存在“坐公交車定律”,沒上車的都想擠上車,在車上的不希望有人再擠進來。很多可能不合新規的項目聽到產業調整的風聲,都趕在政策出臺前上馬。結果往往是出臺一個文件,催生一批企業。生產線已建成投產,你怎么讓他死?而拆的成本又往往比建設的成本還要大。

  四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對如何有效促進并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還缺乏經驗。這兩個產業并非完全市場化,上項目還需要政府核準或備案,政府完全有手段進行有效調控。目前確實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或不知道怎么管才能管好。政府的執行力不強,協會又處于弱勢。如果每一次關停、淘汰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有些企業就會覺得無關痛癢,也不再害怕了。我們必須明白,有市場需求,才有產業自小變大;有結構調整,才有產業由大變強。

  
產業結構如何調整?

  主要矛盾不是技術和產品,難點在于組織結構調整


  記者:在目前的發展狀態下,水泥、玻璃怎么樣才能摘掉過剩的帽子?

  張人為:既然過剩的是落后產能,首要任務應該是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淘汰落后。國務院38號文件明確要求各省必須盡快制定3年內徹底淘汰落后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的時間表,我認為這是非常有遠見的決策,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要求。

  記者:這些年水泥業產品結構調整很快,現在談“調結構”,主要難點在哪里呢?

  張人為:結構調整既有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也有組織結構的調整。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我們已經輕車熟路,建材產品產量和規模的增加已不難,也不是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水泥、平板玻璃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難點在于組織結構調整。

  建材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不高,全國現有水泥企業多達5500多家,平均規模僅40萬噸左右;浮法玻璃企業近90家,平均規模僅500多萬重量箱。因此,除了要繼續加快淘汰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外,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任務也相當繁重,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點和重點。

  我們調整結構要依靠大企業。建材行業如果沒有一批大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行業地位不會高,腰桿不會硬。我們重組、并購、市場有序發展也要依靠大企業,這些年建材企業也開展了很多探索性工作。比如中國建材集團成立南方水泥,整合了南方近百個水泥企業,對于解決市場無序、供大于求的問題和企業自身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冀東水泥近年來相繼并購了松江水泥、大同水泥、唐山水泥機械廠、唐山陶瓷,最近又把秦嶺水泥兼并了,對存量與增量資產進行了盤活與優化,不斷用技術改造來提升其水平。

  建材工業調整的眼光要看得更遠。水泥、玻璃如果只做低端的產品,談發展就只能增加量,增加規模。我們要發展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在中高端市場也要占據一席之地。比如,過去玻璃就是透光擋風擋雨,現在出現了鍍膜玻璃、光伏玻璃……性能功能多了,附加值更高!水泥工業發展到現在,以質代量是必然趨勢。同樣是16億噸的產能,都是優質水泥構成,和現在還有5億噸小水泥,是不一樣的。以質代量實際上就是減量化了。

 
 地方政府應該做什么?

  制定規劃、明確準入門檻、加強執行力

  記者:自2006年開始,國家相繼出臺了水泥工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產業規劃與政策。為什么在個別地區,就連新型干法水泥都出現了過度競爭呢?

  張人為:我在建材行業工作50多年了,我看目前是國家出臺的水泥政策最密集的時候,這說明國家對水泥行業很重視。

  水泥、玻璃都還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產業,要避免投資者在快速發展中的盲目性,充分發揮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很重要,地方政府尤其是要根據科學的市場需求預測,研究制定符合行業發展實際和趨勢的地區產業規劃。

  目前我國只有13個省區市有水泥專項發展規劃,沒有規劃,投資項目的決策、政府部門的核準都將是盲目的,也就談不上產業的科學、合理、有序、健康發展。

  記者:市場并不是按照行政區域來劃分的,各地之間、各部門之間怎樣能形成一種合力,來推動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呢?

  張人為:在國家規劃指引下,相關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協調,合作研究制定重點區域的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市場準入體系。

  當前環境保護部有排放標準,質檢總局有質量標準,但這些標準還沒被整合成行業準入門檻。準入門檻過低或缺失,項目核準就很難科學公正,也不利于有效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實現節能減排。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增強執行力,否則容易讓企業鉆空子。

  產業調整并非哪個部門、哪個行業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水泥、玻璃產業的提升,有賴于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比如水泥的下游是混凝土?,F在高標號混凝土的需求量偏少,導致高標號的水泥市場需求并不好,企業優質的設備、先進的工藝只好用于生產低標號的水泥,優質不能優用,這實際上是一種浪費。如果發展高標號的水泥配制高標號混凝土,水泥實際用量減少,以質代量,也是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东莞市| 什邡市| 贵州省| 拉孜县| 闵行区| 太仆寺旗| 石门县| 灵寿县| 威海市| 拜城县| 穆棱市| 慈利县| 义马市| 新津县| 新河县| 大宁县| 依兰县| 龙陵县| 崇文区| 交口县| 惠东县| 赣州市| 金华市| 湖南省| 建阳市| 锦州市| 邯郸县| 瑞丽市| 阿巴嘎旗| 临湘市| 饶阳县| 星座| 酒泉市| 瑞丽市| 常山县| 札达县| 邵武市| 双桥区| 大庆市|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