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在陜北黃土高原南沿的黃陵縣,有一座古柏參天、溪水環抱的大山,因山形似橋得名橋山。相傳,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定居橋山后,便將這一片黃土地取名為橋國。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從此,這里便成了億萬華夏子孫朝拜的圣地。

  “橋國”,這是多么神奇、多么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當我們站在歷史的岸邊驀然回首,但見中華文化的源頭,高高地矗立著一個“橋”字。橋,是人類文明的腳步,是時代進步的標志,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今,隨著縱貫陜北的鐵路、高速公路的相繼興建和開通,在那險峻的千溝萬壑之上,一個個拔地而起的橋墩,一孔孔凌空飛架的橋梁,正承前啟后,連接著歷史、現實和未來。

  筆者今天在這里記下的,是關于一座高橋與一群人的故事。透過這些平凡的故事,你可以看到黃帝的優秀子孫,是怎樣將古老的“橋國”變成一個真正的橋的“國度”,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像雄偉的橋墩一樣巍然挺立的民族脊梁。

  新來的少帥二十七

  2004年7月,陜北高原在烈日的炙烤下散發著陣陣襲人的熱浪。

  在黃陵縣一個叫西龔家塬的山坡上,時任中鐵十六局集團一公司董事長的李新權指著葫蘆河谷中那片蕭條的大橋工地,對站在他身旁的一位面容清秀的小伙子說:“小陳啊,這個攤子就交給你了。”

  這位年輕人叫陳宏銘,時年27歲,原來是三公司路橋一分公司經理,幾天前剛剛被擢升為一公司副總經理,成為當時全集團最年輕的副處級領導干部。陳宏銘從浙江到北京上任的第五天,李新權就帶著他啟程前往陜北,全面接管當時集團頭號“告急冒煙”項目——葫蘆河特大橋工程。

  落在陳宏銘肩膀上的將是一副怎樣的擔子呢?

  葫蘆河特大橋是黃(陵)延(安)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它的難度不僅在中鐵十六局集團的施工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也堪稱里程碑。要想知道這座橋何以如此“牛氣”,請聽筆者一一道來:

  首先是高墩大跨。全橋長1468米,共有22個墩臺,最大跨度為160米,最高墩為138米,為亞洲第二高墩。

  其次是科技含量高。大橋位于S形曲線及變坡上,橋墩為雙薄壁空心墩,其造型多達6種,墩身外側采用翻模施工,內側采用滑模施工,5孔主梁為預應力連續剛構梁,采用懸灌法施工。

  再次是施工條件惡劣。橋址地處典型的黃土高原峁塬溝壑區,地勢險峻,除兩個橋墩位于平地外,其余20個墩臺全部位于山坡之上,所需工程材料需多次倒運,安全風險大。

  施工的艱巨性還在其次。該工程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工期嚴重滯后。由于管理不善、資金緊張及其他種種復雜原因,陳宏銘接手時,合同工期已經過去了一半,但完成的工程量還不到三分之一。本來所有墩臺都應該封頂,然而此時除1個橋墩和1個橋臺澆注完畢外,其余20個墩臺進展緩慢,其中有14個橋墩才剛剛打好承臺。工程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引起了集團領導的高度重視,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影響到全線通車,企業不僅會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多年樹立起來的信譽也將毀于一旦。他們責成一公司迅速采取措施,徹底扭轉工程被動局面。該公司領導斷然作出決定,立即調整項目部領導班子,讓陳宏銘出任項目經理。

  “他這么年輕,能行嗎?”許多職工都以懷疑的目光打量著這位新來的“少帥”。別看陳宏銘年紀輕輕,他可是一位“老資格”的項目長。他1997年從石家莊鐵道學院橋梁專業畢業后,一直在施工一線“摸爬滾打”,先后參加過9座大橋的施工,擔任過技術員、工程師、工程隊長、分公司經理,三次出任項目經理,并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他指揮施工的武康立交橋,被浙江省交通廳評為優質工程;橫跨京杭大運河的望亭大橋被評為蘇州市優質工程。由于好學上進,吃苦耐勞,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事業心,使陳宏銘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脫穎而出,成長為企業科技和管理隊伍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沒有金剛鉆,豈敢攬瓷器活兒?

  危難之處顯身手

  常言道:初生的牛犢不怕虎。受命于危難之時的陳宏銘,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施工動員會上,可謂出口不凡,讓士氣低落的職工們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

  “在我們中鐵十六局集團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失敗’這兩個字。”職工們牢牢地記住了他說的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聽起來特別有勁、特別提神、特別長志氣。從這鏗鏘有力的“出師表”中,職工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在項目部黨工委書記張劍華,副經理姚國富、殷桂榮,總工程師楊立財,工委主任農朝思等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陳宏銘大刀闊斧地改革項目積弊,整頓施工隊伍,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他先是頂著重重壓力,將三支一無設備、二無技術、三無資金的勞務隊清理出施工現場。接著,他又在項目部全面推行目標管理,建立項目經理、總工程師對工程總體質量、進度、安全負責制,并在此基礎上,將工期、質量、安全及成本目標層層分解到班組和個人,并與工資收入緊緊掛鉤。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全體參建職工的施工熱情,使工地很快就恢復了活力和生機。

  管理剛剛理順,陳宏銘隨即又在技術創新上展現了自己卓越的才華。

  連續梁施工,是采用掛籃懸灌的方式從橋墩頂部向兩側平衡對稱進行的。葫蘆河特大橋的情況比較特殊,在它采用懸灌法施工的5孔主梁中,中間的3孔長度為160米,兩個邊跨長度為90米,這樣,在兩個邊跨直線上就各“多”出了8.9米長的梁段,被稱為“直線現澆段”。

  根據原設計,這兩個現澆段采用支架法施工。現澆段自重達200多噸,距地面58米,考慮到橋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必須先在地面上搭設兩個50多米高的落地鋼支架,再在支架上立模板澆注混凝土。陳宏銘和項目部總工程師楊立財、副總工程師段一龍經過仔細研究,覺得采用這種方法施工存在著諸多弊端:一是由于橋梁地處濕陷性黃土地區,支架基礎需采用挖孔樁處理,深度最少得18米,兩個支架需要400多噸萬能桿件,投入達200多萬元;二是鋼支架加上現澆段混凝土的重量達300多噸,容易造成地基下沉,導致模板變形,影響現澆段的質量;三是支架太高,拆除時無法使用吊車,只能靠人工攀爬拆卸,這無異于騎在樹枝上砍樹枝,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四是搭支架至少要花3個月時間,這樣長的施工周期,對于本來已經嚴重滯后的工期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陳宏銘決心找出一個簡便易行的替代方案。白天,他常常獨自面對著橋墩久久“發呆”;深夜,職工們早已進入夢鄉,他卻在燈光下翻閱著厚厚的資料。經過苦苦的探索,他終于想出了三種替代方案:一是采用懸灌法施工,將直線現澆段變為連續梁非平衡段;二是在橋墩上預埋托架,在托架上立模現澆;三是將直線現澆段一分為二,一部分采用懸灌法施工,一部分在托架上施工。前兩種方案,側拉力太大,容易造成分隔墩撓曲或傾覆,安全風險較大。后一種方案,側拉力相對較小,如果在相反方向配置平衡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創造的靈感,仿佛一道奇異的電光,將一個陌生而又模糊的領域照耀得通明。陳宏銘決定采取“一分為二”的方案。他興奮得睡不著覺,將總工程師楊立財和副總工程師段一龍從夢中叫醒,和他們一道連夜細化施工方案,并對其進行嚴密的計算論證。為了抵抗現澆部分載荷對分隔墩造成的傾覆力矩,他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相反一側預設托架和張拉索,施工中逐步預加荷載。對于非平衡段對連續梁造成的彎矩及撓度影響,他們采取在相反一側配置平衡重的方法加以解決。陜西省公路勘察設計院的專家對他們這個方案進行了嚴格的審查論證,證明它切實可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建設單位很快批準了這個方案。后來的施工實踐表明,這項創新,大大縮短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工程成本,確保了施工安全,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金屋藏嬌”的故事

  在葫蘆河特大橋工地,張劍華給筆者講述了一個“金屋藏嬌”的故事。不過,這個當代筑路版“金屋藏嬌”與西漢宮廷版“金屋藏嬌”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里的“金屋”不是金碧輝煌的宮殿,而是一間簡陋的工棚;這“金屋”里藏的不是嬌滴滴的美女,而是一個五大三粗的黑臉壯漢,他的名字叫姚國富,是項目部主管生產的副經理。

  職工們都說,在葫蘆河特大橋項目部,要是比工作辛苦,
 
誰也比不過姚國富。他之所以比一般人要累,是因為他管的事太多、太寬、太雜,大到每道工序的人員安排、各種機械車輛的使用調配、拌和站的管理、每一道工序之間的銜接協調,小到打灰的水是否備妥、混凝土輸送泵發生堵管,他都要親自過問。遇到樁基灌注、橋墩翻模、連續梁澆注等關鍵工序,無論白天黑夜他都要盯在現場,及時處理和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緊張的是灌樁的時候,22個墩臺同時開工,每個橋墩樁基最多的達24根,最少的也有8根,樁基最深的達44米,最淺的也有30米,常常是幾百根樁同時施工。全項目部就一個拌和站,而參加橋墩施工的工程隊卻有4個,為了爭時間、搶進度,大家都生怕落在別人后面,于是都搶著用混凝土。混凝土輸送車、裝載機、吊車、水車等,哪一臺設備到哪個點,常常都是互不相讓。這樣,難免會出現矛盾和沖突,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鬧出亂子,小則影響團結,大則造成窩工,影響工程進度。這些問題,都需要姚國富在現場進行協調,作出精心的安排。施工最繁忙的時候,他曾經兩天兩夜沒回到宿舍睡覺,實在困得不行了,就在駕駛室或野地里打個盹。

  混凝土輸送泵的堵管問題,是一件讓姚國富十分頭疼的事。一臺輸送泵,輸送距離長達200多米,很容易出現堵塞現象,有時一堵就是幾個小時,而且往往搞不清堵在哪兒。如果不及時處理,一旦混凝土凝固,管子就會報廢,不僅增加工程成本,造成經濟損失,還要影響到施工的正常進行。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將3米長一節的管子一節節拆下逐一檢查,找出堵塞的部位,疏通清洗干凈后再裝上去。有時為了查找堵塞部位,姚國富需要在100多米高的塔吊上爬上爬下。一次,姚國富正在80多米的高處安裝管子,突然刮起大風,暴雨傾盆而下,姚國富感到大腦一陣暈眩,一腳踩空,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保險繩拴得牢,否則他就沒命了。

  姚國富每逢陰雨天就頭疼的毛病,是十幾年前落下的。1991年,在位于山西省河曲縣境內的神河鐵路舍科隧道施工中,時任工程隊黨支部書記的姚國富在指揮作業時,不慎從7米多高的襯砌臺車上重重掉下,七竅出血,腦漿都摔了出來,當即不省人事,當時參與搶救的醫生都認為他生存的希望渺茫,沒想到,在整整昏迷了14天之后,他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命是揀回了一條,但他卻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每逢陰雨天就會發作,腦袋像要開裂似的疼痛難忍。

  一天,姚國富感覺有些支持不住了。工人們剛剛將他扶到宿舍,手機鈴聲就響了起來。張劍華將他的手機搶過來關了,但不一會兒就有人“砰砰”敲門。姚國富知道,工地上24小時運轉,隨時都有許多問題等著他去解決。“老張,我能挺住,還是讓我跟他們走吧。”張劍華說:“絕對不行,要知道,你的生命不僅僅是屬于你個人。”他轉過身沖著門外大聲吼道:“你們這些家伙是想要老姚的命嗎?你們自己是干什么吃的?”為了讓姚國富能安穩地休息幾個小時,張劍華干脆找了一間空屋,把他藏在那里。第二天清晨,張劍華去給姚國富送早飯,只見人去屋空,哪里還有他的影子?原來,當晚姚國富一直都在琢磨著怎樣解決堵管這個難題,怎么也睡不著,第二天凌晨3時左右,他就上了橋墩。

  經過不斷摸索,姚國富終于摸清了堵管的原因:混凝土出站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就變稠,輸送泵開機時間過長導致溫度升高、液壓油變稀、壓力降低,都會造成堵管。針對這兩種情況,他找到了相應的改進方法:一是什么時間需要混凝土,就什么時間拌和,待其一出站,馬上用輸送車送至輸送泵;二是合理調整工序,縮短輸送泵連續工作時間,避免油溫升高。

  工友們都這樣評價姚國富:一個典型的工作狂。為了大橋早日建成,他把許多本來不該忘記的事情都忘記了。他的女兒考上北京工業大學都兩年了,但女兒的學校具體在什么位置,女兒學的什么專業,他至今都說不上來。姚國富這種忘我工作的“老黃牛”精神,成為項目部全體職工心目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驚心動魄的300米沖刺

  2006年3月27日上午,陳宏銘和項目部工委主任農朝思一道指揮架梁。當架橋機前支腿運行到距13號墩50厘米左右時,原本風和日麗的老天爺突然變了臉,眨眼間,狂風大作,發出凄厲的怪叫,遮天蔽日的沙塵,將白天變成了夜晚。“弟兄們,快趴下。”陳宏銘一面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一面使勁睜開眼睛瞧,只見架橋機正在狂風中劇烈地擺動,壓在架橋機后端作平衡重的便梁,隨時都會滑落,架橋機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司機試圖將架橋機往前送,但由于晃動太厲害,根本無法將其定位。下面是幽深的峽谷,橋身加上架橋機重達310多噸,架橋機一旦翻車,橋墩將會被撞壞,司機將會在山谷中粉身碎骨,橋底的施工人員及機械設備的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后果不堪設想。職工們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呆了,一個個面面相覷,束手無策。

  “必須馬上找來倒鏈將架橋機固定。”正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陳宏銘一把拉著施工技術部部長巴懷強就往距架梁現場300多米遠的制梁廠狂奔。當他們各扛著一個40多公斤重的倒鏈返回到橋頭時,風刮得更猛烈了,少說也有十級左右,在它恐怖的咆哮聲中,橋頭兩側的工棚被掀飛了,一塊塊帆布、油氈、纖維板像斷線的風箏在空中飄舞。陳宏銘和巴懷強險些被暴戾的狂風扔下大橋。他們的身子無法站立,只能抱著倒鏈貓著腰一步步往前走。巴懷強被風刮倒了,胳膊被鋼筋扎破,鮮血直流。為了安全起見,他倆干脆匍匐前進。陳宏銘的衣服被鋼筋頭劃破了,膝蓋上、手上留下了道道血痕。他們全然不顧自己的傷痛,頑強地向前挪動著身軀。這短短的300多米距離,對于他們來說是那么漫長。陳宏銘和巴懷強清楚地知道,這是他們同大自然的一次決死的競賽,是考驗他們的意志和忠誠的一次驚心動魄的沖刺。200米,150米,100米……他們終于看見了在狂風中吱吱作響的架橋機。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農朝思和工人梁永濤從陳宏銘和巴懷強手中接過倒鏈,將其一頭固定在架橋機后端,另一頭連接鋼絲繩,再將鋼絲繩穿過已架梁片上預埋的鋼筋,牢牢地將架橋機鎖定。為了保險起見,陳宏銘又指揮大家用木頭將便梁緊緊卡死。經過兩個多小時驚心動魄的拼搏,險情終于被排除了。大家又餓又累,一個個癱倒在橋上,露出了疲憊的微笑。

  他們的心中

  都有一尊質量之神

  陳宏銘上任之初,發現部分職工對項目部創優目標信心不足,工作標準不高,曾經有人這樣對他說:“這項工程資金高度緊張,工期欠賬太多,困難重重,質量要求就不要太高了,最后能夠按時完工、順利交出去就是勝利。”

  “不!”陳宏銘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不僅要在業主規定的時間內建成大橋,而且還要確保省優、部優,最終目標是爭創中國建筑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

  作為一名企業領導,陳宏銘深深地懂得工程質量的意義,它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不僅代表著企業的形象,同時也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形象。質量關系到國家的興衰、人民的幸福。質量惡劣的豆腐渣工程,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災難和痛苦;而高品質的工程,給祖國和人民帶來的是安寧和微笑。在他的心目中,魯班大師的那尊閃閃發光的金像,就是時時讓他頂禮膜拜的質量之神。


為了確保創優目標的實現,陳宏銘主持制定和完善了項目部質量管理規定和措施,其核心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以人為本,強化質量倫理意識,用人的質量保證工程質量;二是通過嚴密、嚴格的過程控制消滅質量隱患;三是強化質量責任,每一道工序的責任人姓名、身份證號碼、施工時間都要一一記錄在案,以便進行質量責任追蹤。

  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要創造一項高品質的工程,第一管理者的素質往往起著決
 
定性作用。作為一名復合型人才,陳宏銘的優勢在于,他不僅會管理,而且懂技術。心明才能眼亮。工程質量必須以科學技術為后盾。正因為他了解工程、熟悉工程,因而他在抓質量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強,清楚哪些環節最容易出質量問題,能夠早研究、早預防,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懸灌梁施工在葫蘆河特大橋工程中科技含量最高,也最容易出現質量問題,是決定整個工程成敗的關鍵,更是陳宏銘關注的重點。為此,他著重抓了以下三個難點:

  一是掛籃系統的設計、制造和運行。掛籃系統分桁架系統、走行系統和錨固系統。掛籃設計的成功是懸灌梁成功的關鍵和前提條件。陳宏銘發現原設計掛籃太高,穩定性不好,便對其進行了改進,將高度降低。在進行掛籃受力情況分析時,每一個數據他都要讓結構工程師反復計算,精益求精。在掛籃加工制作中,他和楊立財要求每一個焊接點都要用紅外線探傷儀進行探傷測試,哪怕有一點疑點都不放過,做到萬無一失。

  二是懸灌梁的線形控制。這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的實際標高與設計標高之間誤差是否在允許值范圍之內,關系到連續梁是否能夠順利合龍。為此,他要求施工人員,在混凝土澆注完畢后,模板產生的變形必須控制在允許誤差范圍之內;預應力張拉前后混凝土的變形量必須小于或等于允許值;掛籃移動前后的高程變化量必須符合規范。

  三是確保鋼鉸線張拉管道(即波紋管)的通暢。在施工中,既要保證混凝土的完整性,又要保證波紋管的通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混凝土不完整,就會影響連續梁的質量;如果波紋管不通暢,就會影響張拉效果,造成應力損失。萬一出現后一種情況,就要將連續梁“開膛破肚”,疏通波紋管,這樣就會降低連續梁的質量。他要求振搗工必須清楚掌握波紋管在什么位置,準確把握振搗的角度和位置,以避免對波紋管造成損壞。

  為了心中的那一尊質量之神,從項目部領導到普通職工,都在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崗位職責。試驗室主任王洪生,是確保原材料質量的最后一道關口。按規定,每300立方米沙子、400立方米石子作一次試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無論沙子和石子,他堅持每50立方米就作一次試驗,有時甚至細到每10立方米就作一次試驗。他還利用試驗數據,及時指導施工,如果沙子含水量偏多,他就及時提醒施工人員減少拌和用水,并適度增加沙子重量。

  2003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巴懷強,一到工地就挑起了大梁,負責4個主橋墩的技術工作。在樁基澆注中,混凝土導管必須保持3至6米的埋深,才能保證樁基的強度。冬季,陜北高原最低氣溫降到零下20攝氏度,巴懷強冒著嚴寒,隨時用垂球測量導管的埋深,他的手、腳和耳朵都被凍腫了,但他從不叫苦叫累。他負責的200根樁基質量優良,受到了業主的表揚。由于表現優異,走出校門才一年半的他被破格提拔為施工技術部部長,成為項目部最年輕的部門負責人。

  “決不讓一粒不合格的沙子從我眼皮底下溜過”

  在葫蘆河特大橋工地,有一個被職工們稱作“黑臉包公”、被個別懷有不良目的的人稱作“死心眼”的人,他的名字叫楊守先,一個有著30多年工齡的老工人,在項目部擔任材料員,主要負責地材的驗收保管。

  “這個老師傅,是個特別有性格的人。”一提到楊守先,工友們都這樣評價他。他特別愛較真,愛認死理,尤其是在工作上,一旦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

  他常常這樣說:“材料員是確保原材料質量的第一道關口,也是確保工程質量的第一道關口,我愿用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作擔保,決不讓一粒不合格的沙石從我眼皮底下溜過。”

  在長期的工作中,楊守先練就了一套“真功夫”:沙石料的級配、含泥量、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他只要爬上車瞅上一眼,準判斷個八九不離十。為了保證原材料質量,按照業主的要求,項目部與地材供應商簽訂的供貨合同中明文規定,沙子必須是灞河中游的,石子必須是銅川的。有的供貨商為了省錢,把其他地方的劣質材料拉來冒充,但這很難逃過楊守先的“火眼金睛”。“你怎么斷定我這車沙子不是正牌貨?有何根據?”“告訴你吧,灞河上游的沙子偏粗,下游的沙子偏細,只有中游的符合標準,這些我早就調查清楚了,你就不要白費心思了。”一席話,說得送料的司機無言以對。有的司機把不合格的石子放在中間,但這也瞞不過他,每次倒出來后他都要仔細檢查。先后有30多車共600多立方米沙石料因質量不合格被他退貨。

  有的人為了蒙混過關,想了很多辦法對付楊守先:一是好話說盡,求得同情;二是小恩小惠拉攏收買,讓你睜只眼閉只眼;三是威脅恐嚇,警告他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如果太不識相,就收拾他。不過,這些人很快就會發現,楊守先軟硬不吃,這些小伎倆對他一點用都沒有。

  一次,一位送貨的司機聽說自己的沙子含泥量超標,便對楊守先說:“楊師傅,你們這么大一個工程,偶爾有一點不合格的沙子算不了啥,但對我個人來說,損失就大了,你就行行好收了吧。”楊守先對他說:“你個人的利益重要,還是國家的利益重要?如果我同情你,讓你蒙混過關,給大橋造成質量隱患,我的罪過就大了。”一天晚上,一位司機拉來一車沙子,車剛停穩,就匆忙說道:“老楊,我有急事要趕快返回,先倒啦。”楊守先一看神色就知道他心里有鬼,說道:“不行,我還沒驗貨呢。”說著便要爬上車檢查。那人一看急了,往楊守先兜里塞了100元錢,說道:“就這一次,下不為例還不行嗎?”楊守先一聽就火了,一揮手將錢扔了過去,厲聲斥責道:“收起你這一套,請你立即將沙子拉走,否則將取消你的送貨資格。”還有一次,工地運來了3車碎石,楊守先一查,發現沒有一車合格的,堅決拒收。這幾個人見狀便耍起了無賴,用車把料場的門死死堵住,阻止其他送貨車進場,其中一人還野蠻地抓住楊守先的衣領威脅道:“死老頭,死心眼,小心我撞死你!”楊守先毫無懼色,一邊叫來裝載機準備推車,一邊打電話報警。這幾個人一看情況不妙,只得灰溜溜將車開走。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葫蘆河特大橋的工程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在業主進行的質量大檢查中一直名列前茅。

  經過建設者們的頑強拼搏,葫蘆河特大橋已于最近順利建成。它氣勢磅礴,宛若九天落虹,為陜北大地增添了一座壯麗的人文景觀。

  在蒼涼的黃土地上,在軒轅黃帝的故里,一群黃帝的優秀子孫,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誠,續寫了橋的神話,為古老的橋國作了最美妙的注腳,在中國的橋梁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祖國和人民樹起了一座宏偉的時代豐碑。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南召县| 万载县| 鄂托克旗| 商南县| 厦门市| 高州市| 紫云| 临泉县| 高密市| 江北区| 永年县| 磴口县| 灵丘县| 界首市| 梅河口市| 新沂市| 启东市| 托里县| 安多县| 岑溪市| 德化县| 泽库县| 保山市| 县级市| 富阳市| 云南省| 环江| 临高县| 乐清市| 江口县| 淮北市| 涿州市| 泾川县| 龙海市| 商南县| 厦门市| 正宁县| 无棣县| 洪洞县|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