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平生志在治山川,閩粵湘黔不計年;
何惜青春成白發, 喜看水電展新篇。
驚濤駭浪猶縈夢,高峽平湖別有天;
四化征途堪再戰,丹心捧向紅旗前。
該詩的作者譚靖夷,61歲入黨時,激動之下,當夜寫下這首《六十一歲入黨書懷》詩。時為1982年9月;地點,貴州。
譚靖夷,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水電八局高級顧問,在半個世紀的水電生涯中,參與大中型水電及水利樞紐工程20余座:
流溪河水電站——我國第一座拱壩;
柘溪水電站——我國20世紀50年代興建的100米級單支墩大頭壩;
烏江渡水電站——我國在巖溶地區建成的第一座高拱形重力壩;
東江水電站——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高雙曲拱壩……
還有五強溪水電站、漫灣水電站、東風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大朝山水電站乃至長江三峽工程。他被譽為“從江河里走來的院士”。
父望兒報效祖國
1921年,譚靖夷出生在湖南省衡陽的一個小村。父親給他起名靖夷,充滿愛國之情。靖夷一詞,取自《詩經·大雅》:實靖夷我邦。1911年,日本提出亡我中國的《二十一條》;1919年,日本占我山東,全國一片反日愛國呼聲。“當時取這樣的名字,主要是針對日本占我山河,21條,21年,數字相同。父親希望我將來能為多災多難的祖國效勞。”80年后,即2001年6月,記者在電話中詢問他名字來歷時,他這樣說。
1938年,譚靖夷考入湖南省立第一高級中學。1941年,他因成績優異被保送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學習。大學時,他讀了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建設三峽電站宏論。那時,國內如潮涌的興修大三峽電站的宣傳,使他深受鼓舞。大學畢業,大多數同學選擇了鐵路工程,他卻選擇了水電事業。他懇請系主任寫了介紹信,風塵仆仆來到了當時在四川長壽縣龍溪河的資源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報到。
終無悔不居京城
1954年秋天。北京水電勘測設計院王魯南院長,福建古田溪工程處黨委書記梁東初,為青年工程技術人員譚靖夷去留問題產生分歧。
全國解放不久,為了國防需要,福建省軍區司令員葉飛建議:“把古田溪一級水電站建成打不爛的工程”,將原來設計古田溪地面廠房改為地下廠房。當時,承擔設計任務的北京設計院人員不足,水電總局決定從古田溪工程處抽調60余名技術人員進京。一年后,首期設計任務圓滿完成。為加強北京設計院力量,總局決定這60余人全部留下。聽到消息,梁書記匆匆趕到北京,對王院長說:“別人都可以留下,但譚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任我從北京院挑選三位工程師。”雙方意見難一,最后決定,讓譚靖夷自己選擇。夜深了,譚靖夷久久難以入眠。走?留?留北京條件遠勝工地。最終譚靖夷決定回古田溪。
古田溪牛刀小試
1949年8月,福建解放。福州市缺水、缺電,工廠癱瘓。僅有幾座小火電廠,遠遠不夠用。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將古田溪定為重點工程,軍管會專門調撥200萬斤糧食籌建裝機6萬千瓦的古田溪水電工程。看著一車車的糧食運到古田,譚靖夷的眼睛濕潤了。水電資源蘊藏量雄居世界之首,水利開發有著幾年歷史的中華,卻因貧窮和封閉而使寶貴的水能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
一股強烈的責任感在譚靖夷胸中涌動,他決心以古田溪為起點,為中國的水電事業奮斗終生。
建設古田溪工程,必須先建一座小水電站供電。譚靖夷擔任了這座小電站的主要設計任務,盡管這個電站壩高僅6米,引水水頭20米,裝機400千瓦,然而這是他的第一件作品,1951年當工程建成、電燈亮起來時,譚靖夷久久不能平靜。
1952年,古田溪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引水隧洞剛開挖就遇到了攔路虎——硬似鋼鐵的流紋巖,工程進展緩慢。從國外開挖專著上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年輕的譚靖夷和其他工程技術人員一道,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實踐中尋找解決辦法。每次鉆孔爆破后,他們都鉆進隧洞實測鉆孔爆破具體數據,晚上又和工人師傅聚在一起研究,不斷修改鉆孔和爆破方案。僅僅用了3個月,隧洞單頭開挖進尺就提高到120米。
流溪河“小題大作”
1956年,古田溪電站發電后,譚靖夷又隨施工隊伍轉戰嶺南,建設廣東流溪河水電站。這時年齡還未滿35歲的譚靖夷,被破格提拔為該工程的總工程師。流溪河電站,混凝土拱壩高78米。拱壩主要靠結構受力保證大壩的安全和穩定,必須解決混凝土溫度控制和防止裂縫等一系列技術問題。當時我國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譚靖夷參考國外工程,制訂出坑道取砂石料、混凝土加冰拌和,壩內堤管冷卻和優化混凝土配方等一系列溫控措施。但工程缺乏需要的冷卻用的鍍鋅管。譚靖夷以工程局名義給廣東省委寫報告要求解決。省委書記陶鑄親自批準,從香港購進了急需的管材。流溪河電站引水隧洞原設計全部用混凝土襯砌,譚靖夷和技術人員經過試驗,在我國率先采用光面爆破技術并創造隧洞單頭月成洞158米的好成績,隧洞洞壁平整,平均超挖僅15厘米,約40%洞段取消了混凝土襯砌。
在流溪河工程中,譚靖夷十分重視質量。規定拱壩模板安裝誤差不得超過5毫米。有一次,因模板在澆筑過程中變形,出現幾個平方米的蜂窩,工區的主要負責人為此在職工大會上作了檢討。有人認為是小題大作。譚靖夷認為“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工程質量來不得半點馬虎。他授予工程質檢人員:質量可能出現問題時,可現場下達暫時停工令。 嚴格的制度,樹立了質量意識,整個工程建設中被暫時停工只發生過一次。
流溪河工程從1956年7月開工到正式發電,將近兩年,投資節省約10%,這是當時我國水電建設中的先進水平。而且施工質量優良,拱壩混凝土密實,建成后運行40多年至今無滲漏。有一次,幾位曾參加過東北小豐滿電站建設的日本專家到流溪河參觀,他們根據小豐滿的經驗,估計壩內基礎廊道會滲漏積水,進廊道前換上了高筒雨鞋。可到了廊道里,發現整個廊道內十分干燥,到處尋找,只找到兩個灌漿孔口稍有濕印,個個豎起大拇指:“中國人創造了奇跡!”30年后,譚靖夷重訪流溪河,穿著布鞋走進壩內灌漿廊道,仍然干燥如初。對此,他十分欣慰。
柘溪壩土洋結合
1958年2月,當時正在專心研究廣東新豐江水電站施工技術方案的譚靖夷奉命趕到北京,水電總局李銳局長對他說:“柘溪水電站施工困難較多,你去那里,將來還要參加建設更大的水電站。”
組織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譚靖夷將工作安排好,于3月初動身去湖南。當時,從長沙通往柘溪水電工地所在的安化縣城只有一條簡易的山區公路。譚靖夷乘車一路顛簸到天黑趕到縣城,第二天又沿著一條崎嶇小路步行15公里才到達壩址。資水是當時到壩址區的唯一物資運輸通道;大量施工人員進場后只能借住民房或搭帳篷;附近沒有電源,必須自建柴油或火力發電廠。按正常的施工程序,這樣大的工程至少應有一年左右的施工準備期,但由于發電工期緊張,必須邊設計,邊施工。設備屈指可數:兩臺0.5立方米的挖掘機、30輛解放牌自卸車、五臺小型推土機。全部家當就這么多。在這樣條件下用這樣的設備建設這一壩高104米,裝機44.75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技術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已被任命為工程局副總工程師的譚靖夷,不畏艱難,迎接挑戰。為充分發揮群眾的創造性,他說:“我們不做圖紙的奴隸,要當工程的主人。”這一口號在萬人會戰的工地上迅速變為實際行動。為爭取工期,譚靖夷與設計單位共商,采用明渠與隧洞相結合的施工導流方案,并和工程技術人員一道,土法上馬,土洋結合,不斷推進工程建設快速進行;另一方面以科學務實的態度抵制住大躍進刮起的“浮夸風”,確保工程質量。
在那個年代先后上馬的大型水電工程全國有10多個,但大部分都下馬停建或緩建了,唯有柘溪等極少數水電工程不僅沒有下馬,而且以較短工期投產。它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投資省、工期短的大型水電站之一,每千瓦投資僅469元,發電工期三年半,位于全國最低之列。
處逆境以國為先
1966年至1968年,譚靖夷擔任湖南省水電建設公司總工程師,同時負責柘溪水電站尾工、韶山灌區、歐陽海灌區、桃江梓良巖水庫、大圳灌區、江華東方紅水庫的技術領導工作。雖然工地遠離城市,但終究不是世外桃源。譚靖夷不顧親友、同事的勸阻,仍然堅持到各個工地指導工作。1968年2月,他冒著大雪去了歐陽海灌區工地,發現上游土石過水圍堰因施工安排不當,堰腳無法保護,汛期有被沖毀的危險。這時他已失去技術領導權。他以個人身份說服工地技術負責人在圍堰與大壩基坑之間另筑一道混凝土擋水墻。這一年汛期到來,上游圍堰果然被毀,但因有了第二道防線,工程未受影響。他還在現場發現拱壩左岸一條斷層影響拱座的穩定,說服設計人員修改了設計,擴大了拱座開挖線,消除了工程隱患。當年5月,歐陽海灌區的一條渡槽在充水試驗后出現了嚴重的裂縫。譚靖夷又與設計人員一起研究,指出鋼筋布置設計有錯誤,并和工人師傅一起商定了處理裂縫的措施。問題解決了,造反派卻把他五花大綁,押到歐陽海壩區游街。
1969年,譚靖夷到了烏江渡,下放在木工班勞動。由于家庭出身,常常被當作批判對象。1972年3月,烏江渡上游圍堰面臨不能安全度汛危機,兩次水下填石注漿都失敗了,800噸水泥隨水而去,從外地請來專家也未能解決漏水問題。一位領導提出把還在木工班勞動的譚靖夷調到圍堰現場,名義上當一位工程師的助手,實際上是要他解決漏水問題。譚靖夷毫不計較。經過周密思考,他提出,一方面抓緊在水上拋填粘土止漏,另一方面搶澆圍堰下游側加固拱,終于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水下填石灌漿,使圍堰轉危為安。
1972年春天,軍代表提出:“澆不澆混凝土是執行不執行革命路線問題。”在烏江渡澆筑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澆了3000多立方米有嚴重質量缺陷的混凝土。時隔一年,工地指揮部召開專題會議,研究3000立方米混凝土的處理問題。多數人主張保留,有人主張炸掉,主持會議的領導有些猶疑。剛剛恢復工作的譚靖夷冒著政治壓力,提出:“烏江渡水電站是中國在喀斯特地區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壩址區地質條件復雜,保留3000立方米不合格的混凝土雖不致于使大壩垮掉,但將降低大壩的安全度和使用壽命。必須堅決炸掉,從頭開始。”
一些要好的同事事后對他說:“別這樣認真,萬一發現被炸的混凝土質量問題并不嚴重,你如何作出交待,后果會多嚴重呀!”譚靖夷回答:“個人的得失算得了什么!將該炸的混凝土不炸掉,是對人民的犯罪呀!”后來這些不合格的混凝土被清除,還將下面半風化的巖石繼續向下開挖了幾米,確保了質量。譚靖夷幾十年水電生涯,處理了20多起有重大風險的技術問題,關鍵時刻他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攻難關碩果累累
烏江渡水電站建在一個“V”形峽谷中,壩高165米,是我國在巖溶地區建設的第一座高拱形重力壩,總庫容約21億立方米,裝機63萬千瓦。壩址區巖溶發育,溶洞總體積達8萬立方米,斷層500多條,甚至在河床以下200米深處還有大型溶洞。這類地質條件當時曾被國內外視為水電開發的禁區。特別是施工中又發現兩巖頁巖隔水層都被斷層錯開,更增加了防滲工程的難度。水庫能否蓄住水,大壩是否穩定,洪水能否安全下泄,從水電總局到水電部最擔心就是這三大問題。因此,水電部曾為此專題報告國務院。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批示:工程繼續興建,但要放慢施工進度,進行補充勘探,同時作必要的施工準備工程。
為攻克巖溶夾泥地層高壓灌漿的技術難關,譚靖夷與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先后分兩個隊伍,進行了歷時長達40個月的試驗和嚴格的檢測,終于首創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壓灌漿工藝。
現場檢測與室內試驗證實,這種工藝使巖溶夾泥在高壓水泥漿體多次反復作用下被擠壓密實,并被水泥漿體分割包圍,完全改變了原來的性狀,成為能承受高水頭的可靠防滲體。而且施工簡便,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烏江渡大壩防滲帷幕線總長1175米,防滲面積18.9萬平方米,采用上述高壓灌漿工藝取得的防滲效果十分顯著,水庫自開始蓄水運行至今已超過20年,兩岸及河床壩基總滲水量始終保持在40立方米/天以內,幕后揚壓力系數僅為0.1,為國內外所罕見。
多項技術革新不僅提高了工程質量,還節省了投資。施工高峰期,烏江渡混凝土成本每立方米只有38元,高壓帷幕灌漿每米成本不到100元,這在我國當時大壩工程中是最低的。水電領導部門曾認為這樣低的成本難以置信。先后兩次派人到工地審核,才予以確認。由于工程造價降低,烏江渡水電站發電8年后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譚靖夷和他的同事們在烏江渡工程建設中大顯身手,他們取得了600多項大小科技成果,其中重大成果20多項。1984年烏江渡工程獲得了國家銀質獎。1985年,他作為《在巖溶峽谷地區建設烏江渡水電站》的項目負責人,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然而,烏江渡工程的重大意義還遠不在此。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經驗和技術為在巖溶地區建設高壩開辟了道路。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巖溶地層修建的湖北隔河巖、貴州東風、遼寧觀音閣,云南五里沖等水庫,采用了烏江渡的高壓灌漿技術,均獲得了成功。在非巖溶地區,這項技術也被廣泛采用。又如人工砂石骨料的生產技術,先后在大化、巖灘、隔河巖、漫灣、東風、五強溪、長江三峽工程等一批大型水電工程廣泛采用。
伏櫪驥好事成雙
1982年9月3日,是譚靖夷一生最難忘的日子。飽經坎坷,已是兩鬢花白的譚靖夷實現了30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鮮紅的黨旗下,他莊嚴地舉起右手時,眼眶里噙滿了淚水,沒有黨,沒有國家,沒有祖國的水電事業,就沒有我譚靖夷的一切,激動不已的譚靖夷在入黨宣誓后的當晚,奮筆寫下了《六十一歲入黨書懷》一詩。他為自己成為黨的一員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他感到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自己去再寫水電開發的新篇章。
1997年歲末,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給譚靖夷寄來了一封有他簽名的信,祝賀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現在仍在水電施工系統工作的高級技術人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人。這是對他半個世紀水電生涯以及他的貢獻、成就的肯定。 譚靖夷卻說,“是集體勞動的成果。”
1989年,譚靖夷從水電八局總工程師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仍然心系水電事業。他現在是水電八局的高級技術顧問,三峽工程專題論證和設計審查以及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專家,黃河小浪底工程建設技術委員會委員;他仍然繼續參與一些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技術咨詢工作。
今天的譚靖夷,已是年過80高齡的老者。他天天堅持鍛煉身體,他說:“我希望在有生之年,有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我要繼續為國家做貢獻,繼續用勞動和汗水為祖國添磚加瓦。”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永顺县| 富裕县| 富锦市| 临夏县| 扬州市| 德昌县| 九江县| 鞍山市| 林周县| 沙雅县| 浑源县| 吉林市| 临清市| 余庆县| 夏河县| 达尔| 新绛县| 绍兴市| 崇仁县| 长岛县| 新化县| 吴川市| 竹溪县| 永春县| 嘉兴市| 太保市| 广河县| 嵊州市| 温泉县| 什邡市| 平顶山市| 海林市| 宁安市| 思南县| 辽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尉氏县| 榆社县| 肃南|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