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毓利,男,196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
1986年9月考入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結構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1989年3月經學院推薦,直接轉入攻讀博士學位。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獨立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鋼纖維混凝土雙向受力工作原理研究”中全部試驗裝置的設計和研制工作,并完成了其中大部分試驗工作。在試驗基礎上,基于內變量理論和不可逆熱力學原理,提出了關于鋼纖維混凝土能反映損傷的內蘊時間本構模型,并基于雙剪應力強度理論建立了考慮中間主應力影響的鋼纖維混凝土雙軸破壞準則,受到專家們的好評,并于1992年9月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2年9月赴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鋼筋混凝土復合受力構件非線性分析”,設計、研制了其中有關混凝土在剪壓、剪拉復合受力工況下混凝土強度和變形性能測試的試驗裝置,并完成了剪壓工況的全部試驗;同時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研究了冶金工業部基金項目“鋼纖維鋼筋混凝土局部粘結滑移的試驗與理論研究”;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青島建筑工程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生指導教師。
1993年11月被中國礦業大學接收為工程力學博士后,師從謝和平教授從事混凝土本構關系和破壞理論的研究,主攻方向為混凝土損傷力學與分形力學的研究,參加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專項基金”資助項目的部分工作。在此期間,完成了混凝土單軸受壓單調加載、循環加載及相應的聲發射特性的試驗工作,并利用聲發射損傷能、模量衰減、熱力學和塑性力學等方法對混凝土的損傷演化規律進行了實際和理論研究,重點研究了不同應變率( 1/S)對混凝土強度和變形的影響,同時還研究了不同圍壓(s0=0~40MPa)對混凝土強度、變形和破壞形式的影響,基于不可逆熱力學的內變量理論,建立了考慮不可逆變形影響的損傷力學本構模型;此外還根據分形幾何理論,對混凝土內部損傷即微裂縫的發展及聲發射過程進行了定量的分形描述。
從1995年9月起,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師從范維澄教授做博士后,主要從事火災中結構行為及災后建筑結構剩余承載力計算與可靠度分析方面的研究。在范維澄教授和王清安教授指導下,根據室內火災特點、導熱過程確定了火災充分發展階段的溫度,并基于鋼筋和混凝土不同溫度下應力—應變關系和強度變化,對火災中受均布荷載的鋼筋混凝土板進行了極限分析,還對火災后鋼筋混凝土板的火災溫度確定、剩余承載力及可靠指標和災后極限均布荷載等進行了研究,從而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火設計和災后處理提供依據。專家們認為該項工作既有理論意義,更有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博士后期間所做的工作已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工作水平相當。鑒于上述工作,1996年被破格晉升為結構工程教授,1998年5月被批準為結構工程博士生導師;并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1997年7月回院工作,獲“青島市首屆青年科技獎”,曾任青島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及山東省建設廳副廳長等職,2006年5月調至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任教授、博導。
目前出版《混凝土非線性力學基礎》、《混凝土結構火安全設計》專著2部,發表論文40余篇。
負責完成或參加的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剪壓剪拉復合作用下鋼纖維砼本構關系和破壞準則的研究(批準號:59578030)、后張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板的火災行為及設計理論(批準號:50178034)、混凝土雙向板的火災行為與設計理論(批準號:50578078);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多高層輕鋼結構住宅體系抗火設計理論的研究 (2001CB4096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熱—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建筑火災安全的基礎研究(編號:2003-50320120156)。2004年《混凝土樓板火災行為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建筑結構的火災行為研究與結構抗火性能化設計、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