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點擊鼠標,分析儀發出藍光,一塊混凝土內部“不為人知”的氣孔結構圖像呈現在電腦屏幕上。
他繼續拖動鼠標,氣孔結構便開始發生變化。
在一個春日午后,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的王振地教授指著屏幕上的圖像,向記者介紹混凝土里的“氣泡”及其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
借助各種設備,分析調控混凝土,使混凝土更“長壽”,是王振地的主要工作內容。
穿著西裝,戴著眼鏡,一身學者打扮的他,稱自己是一個“和泥兒的”。他還有點兒“職業病”:走到哪兒都看看混凝土的情況,拍下照片,放到自己的教學材料或學術報告中。
王振地保存著不少高原凍融環境里混凝土的“受傷”照片。
人在高原上,容易缺氧,臉會曬傷;混凝土也會“不舒服”,容易開裂。要在以青藏高原、川西高原為代表的高原地區修路、修大壩、修機場,需要特殊的高性能混凝土。
王振地和同事們想方設法,延長混凝土在極端環境下的壽命。
直到現在,王振地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冬季去海拔4600米青藏高原地區調研時難受的感覺:“我抱著氧氣瓶就不松手了。”
為了實地探測、試驗混凝土在高原環境下的效能,在“九州腹地”河南長大的王振地,3年里跑了8趟青藏高原。
他和同事們在北京建模擬倉進行研究,在高原打混凝土做實驗。他們設計開發的雙子型高原專用引氣劑、混凝土保水增強內養護劑,成為混凝土在嚴酷環境里的高效“延壽劑”。
工作之余,王振地常用混凝土廢料做文創。他喜歡探索新東西,有很強的好奇心。3D打印在國內還沒流行起來那會兒,他就自己買零件,動手做了一個3D打印機,研究混凝土的數字化建造。
當然,研究新東西,難題多,容易“碰壁”。但王振地有一股韌勁,他喜歡馬斯克的一句話:“如果事情沒有失敗,那就是你的創新還不夠。”
2010年,由于比傳統方法更貼合實際環境,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向RILEM(國際材料與結構研究實驗聯合會)提出設立一種新的混凝土耐久性測試方法。
王振地參加了RILEM對此召開的討論會。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主席團里的一位外國專家明確表示了反對。“中國人不能定標準!”王振地回憶道,這位外國專家不太愿意讓中國人去做“定標準”的事。
“標準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需要國際同行認可。后來,我們組織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家,讓他們測試方法,得出的結果確實比較好,標準才得以立項。”作為團隊一員,王振地倍感自豪。
2017年,該國際標準正式頒布實施。
“如果再見到那位外國專家,一定要好好跟他說下我們的工作。”王振地笑著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特種水泥、混凝土研究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但這不是終點。現在,王振地正帶著一批學生,設計壽命更長的混凝土。這些混凝土將服務于國家重大工程,在極端環境中更耐久,生產過程也將更低碳。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清涧县| 宜州市| 巩义市| 嘉定区| 舟山市| 荥经县| 阿荣旗| 余姚市| 富平县| 乌兰县| 康乐县| 渭南市| 灵武市| 嘉善县| 辉南县| 平定县| 张掖市| 普宁市| 大庆市| 锦州市| 勐海县| 永安市| 双城市| 浪卡子县| 五家渠市| 石棉县| 阿克陶县| 商丘市| 武清区| 徐闻县| 太谷县| 闽清县| 垫江县| 和平区| 星子县| 同仁县| 南皮县| 孙吴县| 桃源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