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詳細內容


“十三五”是我國建材工業經濟發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建材工業貫徹國辦發〔2016〕34號文件精神,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和實施行業“創新提升超越引領”戰略,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轉折期,也是整個建材工業向高端、綠色、建材服務業和“走出去”發展的轉型發展期。因此,“打好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功能性能為目標的創新驅動攻堅戰,推動行業向中高端發展轉變;打好創新提升標準引領,行業去產能、補短板、調結構的攻堅戰,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打好兼并重組和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攻堅戰,發揮領軍企業的帶頭作用,全面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推進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三個攻堅戰”的指導與組織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出臺正當其時。近日,就行業現狀、《實施意見》的重點內容及協會下一步工作,記者對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秘書長曾慶東進行了專訪。


記者:受內外環境的影響,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去年以來總體保持良好態勢,首先請您再具體介紹一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現狀和特點。


曾慶東: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行業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受益于投資拉動,市場需求總體平穩,行業總量不斷增長。2016年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905億元,同比增長8.9%;實現利潤總額658億元,同比增長4.1%,總體上行業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中,可以簡單分為預拌和預制兩大類,以個性化、定制化為主要特征,除纖維水泥板/硅鈣板和預拌混凝土以外,都是品種眾多的終端產品,基本以本地化市場為主,需求有其局限性,且周期性明顯;由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進入門檻都比較低,全國大大小小企業數以萬計,企業數量很多,但規模以上企業只有大約9000多家,以中小企業為主。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時期,產業結構問題不顯,但是當市場需求下降,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問題凸顯,中低端供給過剩,中高端供給不足,企業之間低價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很突出。


記者:在此背景下,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與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共同提出推進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三個攻堅戰”是要解決哪些問題和矛盾?


曾慶東:由于產品種類繁多,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每個子行業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但歸納起來,我認為共性的問題主要有: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同質化嚴重。雖然行業發展較快,但大多數企業依然處在價值鏈低端;在產業鏈上下游中的議價能力居于弱勢,在市場競爭中話語權不夠。


第二,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市場秩序失范。由于需求側的結構問題,市場被低端產品充斥,高端產品難以打開市場;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比較嚴重,低質量的產品埋下了許多工程隱患,對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第三,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研發投入不足。總體上,行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不高,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預拌混凝土和一般產品規模擴張項目,投資中的技術裝備比重較之前有所降低。大多數企業缺乏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能力,行業的一些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和難題長期存在。


第四,集團化程度不夠,創新能力弱。雖然預拌混凝土、預制混凝土樁、PCCP等行業已出現大型企業,但總體上以中小企業為主。由于行業集中度不高,中小企業創新資源不足,自主創新意愿不強,導致行業整體創新能力較弱。部分大型企業雖然研發能力強,也具有生產優質產品的能力,但未能實現集團化發展,先進技術和產品未能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第五,缺乏對產業布局和市場進入的有效監管與引導,其中以預拌混凝土行業最為嚴重,站點布局不合理,產能利用率很低,行業效益低下。同時,由于行業比較分散,目前政府管理口徑各不相同,特別是從生產到使用的管理歸口多頭,造成政府部門監管職能缺位或不到位,形成了產業政策缺失或政策難以惠及的盲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化解產能過剩,轉換發展動力、形成增長新動能的出路。為更好地推進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去產能、補短板、調結構、穩增長、增效益,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適時共同組織發布了《實施意見》,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


記者:要想改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企業多、規模小、中低端產品多和集中度不高的問題,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和兼并重組的步伐,行業協會在這方面將如何開展工作?


曾慶東:協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所要開展的主要工作就是緊緊圍繞《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十三五”規劃》和《實施意見》的精神,匯集行業智慧和力量,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力爭將規劃的目標和三個攻堅戰落地。


我們認為,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而言,產能過剩不是簡單的供大于求問題,而是由于缺乏創新導致同質化供給嚴重過剩。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主要產品都是本地化市場,關鍵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發展。沒有創新,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綠色發展都將十分困難。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發展戰略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依靠市場拉動創造市場需求,著力突破技術支撐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競爭失范等制約瓶頸,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制造、品牌制造、藝術制造,增強行業創新活力,激發企業內在潛力,培育新的發展動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行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行業的社會影響力和重要性。


首先,在新的發展時期,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發展方式將被迫發生重大轉變,產品將向多功能復合與增加附加值方向提升和發展,以解決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提高與相關材料產業的競爭力。協會將堅持企業為主體,堅定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行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撐平臺體系,組織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發揮各自的優勢特色,建設技術研發和創新平臺,并向社會開放,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選擇具有引導和提升行業裝備水平和產品功能、性能的共性、關鍵性技術開展研究與攻關,形成有組織、有目標、有梯隊的研究與攻關隊伍;以新的標準設立科技獎、技術革新獎等行業科技獎勵工作平臺,鼓勵眾創、分享、共贏的創新活動;大力推動發展企業、行業和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形成不同層級的協同創新工作體系;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咨詢、檢測、產品設計、試制等公共研發服務平臺,為創新提供支撐條件。在5月14日召開的協會八屆一次常務理事會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工作的方案已正式通過。協會將加快行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工作,力爭推動創建一批由各領域龍頭企業牽頭承擔的科技創新平臺,將行業“十三五”規劃中確定的50項重點創新技術、重點創新產品、重點創新裝備的目標落地。


其次,行業和產品向中高端發展需要更高的技術標準牽引,技術標準的水平實際上是技術創新所達到的水準,與先進技術標準對標是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舉措。協會將積極開展行業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在積極推動政府標準提升以外,還要積極開展協會標準的制定,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標,建立更高的產品質量技術標準,加快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加快建立一批先進、領跑者協會標準,引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淘汰落后,質量提升,增加供給,滿足使用方的需求。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涉及到生產和應用兩類標準,應用標準特別是應用于結構工程的標準如果缺失,產品在使用過程就會受到限制。協會正在加快應用類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為產品的使用在標準上提供支撐。目前,協會已立項編制17項協會標準,將對行業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提升產品質量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通過標準的提升,促進先進技術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快提升產品檔次和產品品質,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化解過剩產能,推動行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同時,協會承擔的國家強制標準《預拌混凝土單位產品能耗限額》、行業標準《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已進入報批階段,標準發布后將為預拌混凝土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提供和完善標準支撐。


最后,正如《實施意見》中所說,由大企業兼并中小企業,大企業之間相互持股和產能置換,減少企業數量,是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關鍵舉措。協會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以企業核心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依托,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創新鏈,打造以骨干企業為龍頭,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跨地域發展的企業集團,加快提高產業集中度。協會還要在聯合會的指導下進一步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出臺兼并重組的專項優惠政策,鼓勵大企業兼并、收購中小企業,鼓勵大企業購買退出產能,使優勢產能進一步發揮并不斷增加比例,帶動整個產業提升規模優勢,進而提升整體水平。同時,把加強行業自律和區域治理作為保證手段,發揮重點骨干企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協會要與中國建材聯合會“走出去”辦公室聯手,積極實施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鼓勵有條件企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對外投資,在已實現技術裝備出口的產業領域,鼓勵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實施國際化發展與經營戰略。

更多»推薦精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观塘区| 琼结县| 石棉县| 龙州县| 牡丹江市| 磐石市| 金堂县| 上饶县| 额济纳旗| 松阳县| 郯城县| 凯里市| 新营市| 陇南市| 清丰县| 巴林右旗| 紫云| 拜城县| 分宜县| 周口市| 绥芬河市| 体育| 彰化县| 广东省| 西华县| 岱山县| 万州区| 太和县| 庆安县| 和林格尔县| 丰原市| 蕉岭县| 苍南县| 迭部县| 通许县| 天等县| 格尔木市| 临桂县| 连州市|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