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建材業長期、深層次積淀的一系列矛盾交織在一起,又與外部環境的制約相迭加,在行業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對于這些問題,怎么看?又怎么辦?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當下,國家下決心抓住產能過剩、結構失調、無序競爭等關鍵問題,這對建材業進行結構性改革,全面、有效地提高建材業的質量和效益來說,又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呢?
從2013年41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到今年的34號文《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水泥行業的去產能調結構問題一直都是政策重要發力點。應該如何看待水泥行業當前的微利?過剩產能形成的深層原因何在?控制水泥新增產能如何繼續推動?未來水泥產業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帶著以上問題,前不久,記者采訪了國務院參事蔣明麟。
產能過剩下的行業微利
孟憲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在經濟新常態下,結合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您如何分析和看待目前建材企業面臨的困難和現狀?
蔣明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泥工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界矚目,也得到了世人的公認。首先,目前我國水泥產量占據了世界水泥產量的50%~60%。從1985年至今,我國水泥產量已連續31年占據世界第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當時我國80%~90%水泥企業采用的是工藝相對落后的立窯,所以國際社會并不承認我國水泥產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但現在水泥企業全部都采用先進的懸浮預熱窯外分解工藝,我國水泥產量世界第一的事實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其次,水泥產品質量和標準逐步提高。過去我們采用硬鏈標準,現在我們采用與國際接軌的ISO標準,與標準同步提升的還有水泥產品實物質量。可以說,我國水泥工藝技術裝備研發制造已從引進、消化吸收,逐步走向自行研發、制造、安裝、運行管理的新階段。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歷史條件下,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經濟增速從中高速向中速轉變,制造業發展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我國水泥行業的發展環境也發生了巨大改變,行業內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最為尖銳的,就是這幾年一直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造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在過去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的強刺激條件下,水泥生產需要滿足市場峰值的需求,但現在這種強刺激正在逐步緩解,市場需求自然就減少了。另一個是企業盲目擴張,造成產能較大,市場供需失衡,供應能力很大,但需求量不足,外在表現就是價格不斷下降。
在當前產能過剩需求嚴重不足這個大背景下,水泥行業企業還能維持小的利潤率,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能源價格的下降,特別是煤炭價格的大幅下跌,使行業生產成本下降很多。第二,裝備的自動化水平提升抵消了一部分人工成本的過度增長。第三,管理水平的提升,包括成本管理、銷售和配件管理等方面。現代化的企業必須有現代化的管理,比如質量管理系統、環境安全質量體系、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等。以上這些因素使我們的水泥行業目前還維持著微利,這也是長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鍛造出的建材行業具有較強生命力和韌性的一種表現。
利益誘惑帶來投資沖動
孟憲江:您在建材行業里工作很多年,對行業的事情知道得更清楚更明白,想請您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幫助我們分析一下水泥行業的脈絡以及導致出當下現狀的歷史成因?
蔣明麟:梳理行業近年來的數據可以得到答案。我將其總結為三句話:市場有需求,利潤有誘惑,投資有沖動。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即2006~2011年,我國水泥產量為75億噸,產量年增長率為11.7%,但建國60年來,即1949~2010年,水泥總產量為180億噸。這也就是說,“十一五”這5年的水泥生產量占前60年生產總量的40%。
2010年我國水泥產量是18.7億噸,人均消耗1.4億噸。2011年在此基礎上增加到了20.85億噸,同比增速沒有減下來,仍然是11%。此時的背景是固定資產和房地產投資從2010年到2011年已經有所下降。雖然增速下降,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額仍然比上年分別增長23.8%、27.9%,所以水泥產量,也就是需求量還在增加。
2011年水泥行業1020億元的高額利潤,成為歷史最高點,讓所有從業人員歡欣鼓舞。但事情要兩面看,一件事情什么時候到了頂峰和極值,也就預示著危機緊接著就要來了。當時有色、鋼鐵等行業已經出現危機,相比之下,水泥行業就有點一枝獨秀的感覺,這種現象再次推動了生產企業的投資沖動。
其實2011年的時候,國家就發出了產能過剩的信號,提出限制新增、要求等量減量置換、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以控制水泥產能增速,但是在資本利潤面前,投資是失去理智的,一些企業仍然通過各種途徑增加自己的產能。
2012年,水泥產量的增速雖然下降到5.74%,但這時的水泥產量基數更大了,全年水泥產量達到22.1億噸,比2011年又多了1.15億噸。當時的背景是,固定資產增速雖然下降但還是很高,2012年比2011年又增長了20.6%,房地產增長了16.2%。數據表明,這兩個領域還對水泥有著較強的需求。2012年底的統計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水泥產銷率都在97%、98%以上。雖然此時行業效益在下降,但因為投資慣性的作用,市場需求仍然存在。
2013年,水泥產量達到24.3億噸,比2012年凈增2.2億噸,同比猛增10%。2013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比2012年增長19%,這個數據較上一年已有所下降。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水泥產量的基數已經越來越大了。
2014年,國家雖然一直強調壓減水泥產能,但產能卻仍然在慣性增長,當年水泥產量24.8億噸,比上一年凈增5000萬噸,增速降到了1.8%,這年的產量也就是行業的峰值。上一次行業的利潤峰值出現在2011年。2014年行業利潤仍然達到780.2億元,依然是六大重化工業利潤率排名比較靠前的行業。這里,我們除了看行業利潤率,還要看另外一個數據,2014年水泥行業虧損面已達到25%。2013年就發現產能過剩,行業虧損面在擴大,這也就是為什么國發2013年41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就包括水泥行業的來由。
今年年初的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水泥產量下降到了23.4億噸,比上年凈減少1.4億噸,這也是1985年后,三十多年水泥產量的首次降低,同比下降4.9%。即便如此,全行業還有利潤329.7億元。在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中,水泥是唯一還有利潤的產業。但必須看到,此時的數字背后其市場需求已經大大下降,329.7億元的利潤與2011年1020億元的利潤是不可比的。2015年利潤同比下降60%,虧損面擴大到35%,擴大了10個百分點。此時,固定資產增速也在下降,名義增速只有10%。
從以上數字分析可以看出,水泥行業與固定資產投資是緊密聯系、相互對照的關系。以前,固定資產每增加1個百分點,水泥產量就比上年增加0.5%~0.6%。但是當基數很大以后,固定資產每增加1個百分點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就不一樣了,不能再按照以前的基數進行比照,需要重新核算。另外,固定資產投資里面,基礎投資、裝備投資、廠房投資的比例也在調整,這個系數也要進行重新核算。而且隨著鋼結構應用規模的不斷增大,對水泥的替代量也就越來越大,換算比例和方式的調整更有必要。
總之,通過梳理以上數據,我們完全能夠明白,水泥產能過剩不是一天形成的,不是說水泥企業想建廠就建了。造成當前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現狀的原因歸納起來就是三句話:市場有需求,利潤有誘惑,投資有沖動。
從根子上禁止新增產能
孟憲江:要改變目前行業產能過剩現狀,您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什么?最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蔣明麟:在當前這種市場環境下,我們需要告訴大家千萬別再沖動了,市場需求在逐步緩解,一定要從根子上禁止新增產能。
過去一段時期內的水泥行業產能增加,主要是行業企業對長期經濟增速的V型反轉預期,以及對市場微利的投資沖動。當前,國家的政策是以強制手段嚴禁新增,這很有必要。但從根兒上講,我們應該想辦法把企業的投資沖動壓制住,這就需要讓企業家看到我國的經濟不是V型反彈,而是長期呈L型的趨勢。水泥業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一定要看到兩個大趨勢:第一個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將平穩過渡;第二個是產業要從中端向中高端邁進。
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是基礎作用,投資起關鍵作用,出口起支撐作用。以前水泥行業以投資拉動為主,現在投資不斷下降,雖然目前市場對水泥的需求量還是很大,但增速會越來越緩,2014年24.8億噸的產量峰值已經過去了,未來的水泥產量只會有所下降。以前市場有需求,企業受利潤吸引不斷擴大產能,但現在市場需求在逐步緩解,這個時期水泥企業再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產能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大家務必要認清整體經濟發展形勢,讓投資回歸理性軌道,降低投資沖動。
國際國內挑戰增多,新舊矛盾交織,經濟增長放緩,是當前經濟環境的特點。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大家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拿出具有建設性的、針對性強的措施,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孟憲江:今年,國家在行業去產能方面出臺的政策力度是空前的,同時還有不少配套措施來保證工作目標的完成和實現,各地也都在積極落實,行業企業也為去產能已拿出了多項辦法和措施,您認為還有哪些應該注意的方面?
蔣明麟:國家專門針對穩增長調結構、化解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出臺了2014年41號和2016年34號文件,關于行業去產能,各方面談得也非常多,水泥行業一定要按照文件精神認真落實,讓政策起到應有的作用。
從技術角度看,水泥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掌握全套核心技術的重要行業之一,可以說,很多行業是借別人的米下自己的鍋或別人的鍋,而水泥行業是用自己的米下自己的鍋、吃自己的飯。而且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新材料能從價格、性能、環保等各方面都優于水泥,這說明目前水泥還是不可替代的材料。
在這方面,我們還要注意一點,在嚴禁新增產能的同時,必須不斷推動水泥行業的技術進步,以保證我國水泥技術的先進性,這是我們行業未來發展的動力所在。
孟憲江:水泥行業錯峰生產是緩解產能過剩矛盾很有效的辦法,實施兩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響應和推廣。您對水泥錯峰生產怎么看待,還有哪些建議?
蔣明麟:我非常支持水泥錯峰生產。錯峰生產對水泥業來說并不是新鮮詞,而是行業的傳統。過去的水泥廠,夏季和冬季要停產檢修,因為即便在夏季和冬季開足馬力生產,水泥還是要堆在倉庫里,倉庫租借費用又很高,這樣各方面費用就會比較高,直接拉高了成本。現在,是把這個停產檢修的做法通過協議的方式作為行業消減產量的措施固化下來,非常好,下一步還應該鞏固提高。這既有利于價格穩定,又有利于設備維護保養和工人帶薪休假,對各方面都有益。
為了推動和落實錯峰生產,各級水泥行業協會都發出自律倡議。但這遠遠不夠,要達到預想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一方面各地行業協會要千方百計,拿出因地制宜的辦法,通過保證金、預交款等方式,加強合法的約束手段,維持市場上水泥產品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平衡;另一方面,水泥企業要嚴格自律。可能有些企業在利益面前不遵守規則,但是這些企業必須看到,在這方面看似你得益了,但整體利益受損,你的利益還是會失去的,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說,信譽丟了是很危險的,這其中考量的是企業和企業家的良心。
水泥行業要向健康可持續高端邁進
孟憲江:在對水泥產品的認識上,我們是否還存在一些誤區?比如,有人說,高性能水泥和高標號水泥有何區別,等等。您如何看待發展高性能水泥對于提高水泥性能、提升建筑物耐久性的作用?這是不是水泥企業可供選擇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呢?
蔣明麟: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厘清一個概念,就是我們需要的是高性能水泥,但絕對不是高標號水泥。標號只是水泥產品性能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水泥的全部。
水泥是半成品,只有做成混凝土才能成為有實用價值的產品,最終還要進入到建筑物里去,滿足建筑師、構筑師的需求和應用。因此,要提高鋼筋混凝土性能,既要提高混凝土性能,也要提高鋼材性能,不能說混凝土性能很好,而鋼筋性能好不好無所謂,這樣會造成合格的混凝土里面包裹著性能不好的鋼材,最終結果就是建筑物的質量性能和壽命無法得到保障。所以,為了保證建筑物的性能和壽命,鋼材和混凝土不但要有一定的比例,而且二者的性能也一定要分別得到提高。
提高建筑物性能和壽命耐久性需要全方位的提升。第一,要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讓高性能建筑反過來促進水泥產品性能的提升,使建筑耐受力更強。第二,混凝土是由水泥和砂石骨料組成的,建筑砂和建筑骨料質量也要相應地提高,這也是我們今后很大的一個增長點。大家知道,現在一些建筑物質量存在問題,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不愿意采用合格的砂石骨料,致使建筑砂石骨料中存在很多雜質,更為可怕的是,因為河砂是稀缺物資,有的企業竟然用海砂替代河砂。這個做法非常危險,直接導致建筑物建成使用二三十年后就可能發生安全隱患。第三,建筑用鋼材等級也要提高。只有多方面配合好,混凝土性能才能提高,否則單純減少混凝土用量或者單一提高水泥標號,對建筑物提高質量沒有任何意義。要改變當前建筑物“肥梁胖柱”的怪象,就要全面改進性能,不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的改進。
另外,我們在理解高性能和高標號水泥時還存在一些誤區。第一,我們說的高水泥性能包括很多方面,高標號只是代表著水泥的強度指標。除了強度,水泥作為生產混凝土的半成品,更需要從滿足和提高混凝土性能的角度來評價水泥的各方面的性能。第二,復合水泥質量差是人們理解上的偏差。現在業內所說的摻入更多混合材和廢料將導致水泥性能下降的情況,是由于執法不嚴造成的,并非標準本身有問題,這種執法不嚴的結果就造成了現在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第三,關于取消低標號水泥就能減少幾億噸水泥產量的說法,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因為市場對于所需的混凝土和砂漿的用量是客觀存在的,水泥的最終需求取決于配置各種混凝土和砂漿所需水泥的用量而定,還需要到實踐中去驗證才行。
孟憲江:目前我國水泥裝備工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份額,您如何看待我國水泥裝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發展的現狀,以及核心技術裝備進一步提升水平對于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蔣明麟:現在我國水泥工程項目在國際市場占有40%以上的份額。從數量上看是不小,但是細分一下,我們就能看出其中是有問題的。我們在國際工程中做EPC、EP很多。國外客戶經常指定要求工程的自動化系統、主機設備使用國外品牌產品,所以在我們承包的EPC項目中核心裝備有些不是我們的,而在競爭EPC項目時,總價又要報得很低,中標后再去購買國外昂貴的設備,我們的利潤也就下來了,其實每個項目賺不了多少錢。這說明國外客戶還是不相信我國的裝備,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品牌革命不夠,在國外消費者心中沒有地位。
當前我們正在推動一場品質革命,以先進標準引領消費品質量提升,會倒逼裝備制造業升級,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雖然我們水泥裝備已基本實現了自行研發和制造,但決不能沾沾自喜,因為水泥設備的性能和內在質量、耐久性和檢修時的方便性還不過關,而這些并不是一個水泥行業就能夠完成的,這與我國的工業基礎,材料學、高分子化學、電子機械等學科息息相關。現在我們的水泥裝備只是進了門檻,還要繼續艱苦奮斗。
孟憲江:作為行業里的老領導,站在歷史和未來的角度,請您談談對水泥行業未來發展有哪些想法和建議,以及寄予什么樣的期望?
蔣明麟:我國制造怎樣才能向高端邁進?首先是材料。其次是加工工藝。比如我們可以運用3D打印技術,將減量制造變為增量制造。然后是產品質量標準設置和執行。最后是檢測手段,包括儀器設備等。除了這四個主要元素外,我們還要注意品牌建設、后期服務,在消費者心里建立口碑,這實際上是一種信任度。我國企業在精細化、專業化方面的功夫還不夠,片面追求大而全,結果導致市場出現了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我們應該往精深、專一方向發展。
向高端邁進是水泥行業未來發展的出路和方向。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要把過去水泥行業“兩高一資”項目的形象改變過來,變成環保型、城鄉環境清潔器的形象,多做節約資源替代工作,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面向未來,水泥工業也應該是整個建材工業,都要高度重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不久前,我到江蘇常州考察發現,當地已經開始資源化利用了。政府出資建設產業園區,實施建筑垃圾的當地資源化利用。還有,上海市也在進行把垃圾運送到指定地區,開始試點資源化利用了。建筑垃圾處理相對比水泥廠處理生活垃圾簡單,這些建筑垃圾有的變成制備混凝土和建材產品的骨料和細粉,可以進行循環利用,我感覺到,我們把建材工業變成循環經濟的節點和環節,這是非常好的想法和做法,前景非常廣闊。
當下,最令人鼓舞的,就是貫徹執行《中國制造2025》,推進產業由中低端全面向中高端發展,建材行業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實力。我國水泥行業幾十年一路走來,創造了輝煌,也面臨著新的問題,但我堅信,面向未來,建材行業還可以大有作為,建材工業還會伴隨著我國產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全面走向世界高端,贏得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也會迎來無限美好的明天。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额敏县| 嘉鱼县| 铜川市| 黄大仙区| 正镶白旗| 恩施市| 武穴市| 平潭县| 博爱县| 光山县| 上虞市| 河北区| 马公市| 英德市| 开封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义马市| 磐安县| 泾源县| 封开县| 冀州市| 宾川县| 瑞金市| 乌鲁木齐县| 贵定县| 泗洪县| 丽江市| 宜兴市| 噶尔县| 铁力市| 大竹县| 平定县| 河间市| 勃利县| 来宾市| 多伦县| 罗田县| 许昌市| 桂东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