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目前面臨著化解過剩產能的要求,在整個行業上下掀起討論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當前,“走出去”開展國際化戰略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方法之一被很多行業企業,尤其是資本化水平較高的水泥企業所看重。應該如何看待“走出去”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水泥行業需要哪種國際化方式?為此記者日前專訪了水泥行業協會秘書長孔祥忠,為想要扎實邁出國際化步伐的行業企業尋找答案。
國際化絕不是轉移國內過剩產能
記者:面臨國內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狀況,很多企業開始嘗試“走出去”以化解過剩產能、尋找新的投資方式,您對此怎么看?
孔祥忠:應該說“走出去”是我國水泥行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也是目前化解行業產能過剩的方法之一,但這并不等同于將國內的過剩產能轉移出去。很多人一提到國際化,就認為是鼓勵將多余的產能轉移到國外去,這樣的想法十分不符合國際市場規律,也會造成國外同行企業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是危害國際市場。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我認為,水泥企業“走出去”其真正的目的不應是簡單地理解為把產能“走出去”,而是在國外尋求一種投資機會,這是公平的。我們談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時所說的國際化,要解決的是國內重復投資的問題,讓我們的資金到國外去尋求新的投資機會。同時,我們所說的轉移產能也不是指把落后的產能轉移過去,只是尋求國外投資和增大國際貿易量,以化解國內新增產能的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壓力?!稗D移一批”可能還需要更為詳細的定義和內容,以免造成誤解。
我個人理解,所謂的中國水泥國際化的過程,在于我們的企業是不是按照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一整套的規范化運作和企業管理制度,發展理念是不是得到國際同行認可,這是我們國際化真正需要做的。所有到國外投資的企業,內部都應該有一套管理體制,有國際化的人才隊伍,要有一套防范在國外投資風險的監管機制。到目前為止,嚴格講我還沒有看到一家走出去的企業有穩定的人才隊伍和健全的風險防范體系,出去投資很大程度上還是帶有一定沖動性,這樣的投資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從理念入手開展國際化
記者:就您看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需要怎樣的發展?當前企業開展的國際化探索有哪些不足?
孔祥忠: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的國際化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與國際同行交流中我們發現,不管我國企業的規模再大,在很多理念上與國外企業還有很多不同。作為行業協會,我們十分鼓勵企業國際化,現在也確實有一部分企業在國外進行投資,但還屬于小試牛刀。對于到底發展到什么階段就能稱之為國際化大家都還很困惑。這時更需要企業研究一下發展到什么程度是國際化,如何定義國際化,國際化的企業應持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當作一個口號來做。
不足之處首先突出表現在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有的企業招員工去海外管理企業,但干不長就辭職了,有的員工即使給雙倍工資也不愿留在海外,這些說明企業國際化并不僅僅是對員工的福利待遇問題,而在于企業缺乏一套國際化的人才管理機制,成了只是去做投資,這樣一定難以在國外扎根,用在國內管企業的方法在國外管理肯定不靈。我建議想要“走出去”的企業多看看外企是怎么解決的。人性化的管理,“以人為本”必須落實。人的問題往往是企業國際化最基本的問題,成功的海外投資一定是人與市場的完美結合。
再如,從投資理念上來說,我們去外國投資并不能僅想有一個長期的投資回報,首先應該想到自己應該先去承擔哪些責任,然后再談長期發展。到國外投資一定是一個長期發展的事,絕對不是一個短期行為。
最后,企業的品牌建設還不夠。品牌影響力應該能使企業雖然沒到海外辦廠,可企業的品牌已在海外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們所缺乏的往往是這樣一個過程。不能簡單認為企業有錢、有資本、有人,就可以到國外成功投資。你的品牌國際影響力有多大呢?拉法基水泥、豪瑞水泥沒進入中國投資前,國內行業內有誰不知道他們的品牌呢?所有的國際化公司一定是一個國際化品牌公司。對于想要國際化的公司,首先要考慮自己在國際化的品牌建設上做過多少投資。有了一定的國際化品牌的影響力,再進行投資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前面所提到的——企業的發展理念能不能得到同行間的認可,這一點非常重要。國際化應該是隨著企業發展自然過渡到的一個階段,它的內涵首先要求企業自身能夠可持續發展;其次,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得到公眾認可。這是我們企業在國際化當中真正要做到的內容。
步伐扎實 切勿好高騖遠
記者:您認為國內水泥企業自然過渡到國際化階段需要哪些條件?請對有國際化打算的企業在前期階段應做好的準備提出建議。
孔祥忠:從國家審計署的審計結果來看,前兩年,中國對外投資的項目中只有三分之一是盈利的,有三分之一是虧損的,還有三分之一是停產的。相信這些企業在“走出去”之前也作了很多研究,但從現在水泥企業到國外投資效果來看,短期內還難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水平。
企業能夠集中精力“走出去”需要時機,這是由國內市場格局穩定度決定的。而目前行業的精力在于對國內的市場整合。對于企業來說,當國內的市場份額都已經基本確定,沒有任何拓展空間時才能集中精力“走出去”。現在國內收購還沒有完,投資建設還沒有完,市場分割還沒有完,同時期做“走出去”這不大現實,有時也不應好高騖遠。但是,這并不等于不提國際化。我們現在應做的國際化準備要從理念入手與國際對接。
現在國內水泥企業負責人已經開始有意識要“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對此我建議,有意愿國際化的企業領導應盡可能多參加一些國際間同行業的交流活動,要把握機會與那些在海外有幾十年投資經驗的外國企業交流。另一方面,屬于國內圈子的企業老板之間要開展合作、多溝通,共同為行業發展承擔責任。要成長為國際化的大公司,更需要企業很好地承擔社會責任,需要投入資金和時間來研究解決行業共性發展的問題。
中國水泥協會每年都會組織一些具有國際化的交流活動,可惜我們一些企業老板總是因為有事務纏身不能來參加,如果在國內同行之間的老板們都很少參加聚會,到國外投資你還是封閉自己,可能就有問題了。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過程,將中國的文化、企業自身的文化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這也是投資成果的關鍵。國外的水泥協會對政府、對市場的影響力比中國的協會大得多,你不尊重、不融入,可能成果的因素就要打折。
在前期準備階段主要有五點建議。首先應有國際化的戰略規劃和管理體系,這樣才能鎖定在一個階段的目標。其次,要有一套風險防范體系。目前行業企業大都是在國內管理,缺乏一個民主化的決策層。第三,要有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第四,要有企業的品牌建設的投入。第五,還要對當地文化進行研究。在保有國內企業文化的同時,還要與當地國家文化進行融合,否則再好的項目最后也無法順利完成。
采訪后記
采訪時恰逢水泥協會正在進行水泥企業對外投資意向調查,從階段性反饋結果看,有對外投資意向的企業需要協會提供的幫助主要集中在,風險評估及預警;推動國家對投資項目的審批進度;爭取政府財政補貼;爭取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政策及金融產品方面的支持和前期指導等幾個方面。
正如孔祥忠秘書長所說,在規模、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我國水泥企業“走出去”已經初步具備了條件,但是如何讓這些優勢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投資層面,而是落腳于發展為國際化的大企業,不僅需要時機,需要企業轉換發展理念,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協會和企業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相信在過去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把握機遇、周密謀劃、科學決策,我國水泥企業必將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打造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