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
主要觀點:在行業景氣度下降時,市場會給公司較低的價格,行業內龍頭企業的投資價值凸現。
水泥需求增長將放緩。水泥的需求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相關度較高,固定資產投資實際規模增幅出現下降,水泥需求增長幅度也將隨之下降。水泥供應在行業進入門檻提高和落后產能淘汰的雙重影響下總產能增長也較慢,水泥價格的上升反映了供求關系保持平衡。
水泥行業整合速度不斷加快。基于水泥行業特點,并且由于國家政策對新的水泥產能嚴格的審批制度,國內更多的大型水泥企業開始選擇兼并收購作為主要的產能擴張方式,行業重新洗牌已經開始。
關注具有良好管理水平及區域價格控制力較強的公司。未來水泥企業的競爭優勢會更多的體現在實現差異化的能力上,公司的管理水平將成為大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區域領先的中,小型水泥公司能較好的控制本地水泥價格,有比較穩定的盈利能力,也值得關注。如海螺水泥,華新水泥,天山股份等。
一、行業回顧
1.中國水泥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
根據發改委統計,2007年水泥產量達到13.6億噸,同比增長10.12%。08年1-6月我國水泥產量64,804.74萬噸,同比增長8.7%,遠低于07年同期的16.0%;第一季度同比增長9.2%,第二季度同比增長8.4%,水泥產量增速明顯放緩。顯示水泥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
2008年上半年,水泥制造業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67.6億元,同比增長29.29%;實現營業利潤24.7億元,同比增長30.18%;實現利潤總額296億元,同比增長29.5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34.9億元,同比增長49.02%;銷售毛利率25.41%。
2.人均累計消費量較低,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2008年預計中國人均水泥消費量為1000公斤,人均累計消費量為9.1噸,我國的城鎮化率水平45%,從世界水泥消費峰值出現的歷史來看,中國的水泥消費峰值還未到來,未來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二、供求關系決定水泥行業景氣度
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水泥需求增幅將下降。
水泥需求和固定投資水平相關度較高,據發改委預測,"十一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率將保持在20%-25%左右。宏觀經濟發展的增速出現周期性降低,對水泥產品仍將有較高的需求但總體增幅可能下降。
2.落后產能淘汰改變水泥產能結構,抑制水泥總產量
2007年全國實際淘汰落后產能7000萬噸(計劃淘汰5000萬噸)。"十一五"期間計劃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5億噸,預計2008年-2010年落后水泥產能的淘汰力度會進一步加大。2007年2月18日國家發改委推出《2007-2010年全國分省市淘汰落后水泥能力計劃表》,量化淘汰落后產能指標,并與各省市自治區政府簽署淘汰責任書,以明確淘汰的進度和責任。根據計劃表,2007-2008年全國計劃淘汰1.36億噸,2009-2010年計劃淘汰1.48億噸。
3.水泥價格提升反應了供求關系保持穩定
我國六地區重點聯系水泥企業的水泥價格來看,在水泥需求與煤炭價格上漲的拉動下,水泥價格同比出現上漲,作為工業快速消費品的水泥能夠順利將成本向下游轉移,說明了供求關系仍然保持平衡。
三、下半年水泥企業成本壓力將減輕
2008年,水泥中煤炭和電力的消耗分別占到水泥總成本的41%和24%,是水泥生產成本的主要來源。
煤價方面,在經歷了2008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漲后,在宏觀經濟減速及動力煤控制價格的影響下,下半年再度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低。水泥行業的生產成本在下半年不會出現明顯增加。
電價方面,國家發改委于2006年6月30日開始實施了一次電價調整方案,對水泥等六類高耗能產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電價調整后,全國上網電價平均上調11.74元/千千瓦時,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4.94元/千千瓦時,相當于銷售電價每千瓦時上調2.494分。
2007年年初以來煤炭價格持續攀升,電煤平均價格漲幅早已經達到煤電聯動所規定的5%上限,不過由于在2007年2-5月份煤炭市場價格有一定幅度的下跌,同時國內CPI指數一直在高位運行,導致電價遲遲不能得到調整。2008年CPI壓力仍然較大,部分地區開始對電煤限價。
2008年6月20日,電價再次調整,此次電價調整后,全國上網電價平均上調11.99元/千千瓦時,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5.19元/千千瓦時,相當于銷售電價每度上調2.5分錢。將增加水泥總成本的2.5%,對水泥企業影響不大。
從1999年以來,水泥行業的銷售利潤率的上升趨勢說明水泥行業向下游傳遞成本的能力在增強。
四、水泥行業整合速度不斷加快
1.水泥行業集中度迅速提高
2007年我國水泥產量達到13.5億噸,企業平均年產量不到30萬噸,僅為國外水泥生產商的1/5;而印度水泥行業前五大廠商產量占全行業產量的51%。全球五大水泥公司產能占全球產能50%。我國水泥行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008年以來隨著水泥行業兼并收購的加速,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得到迅速提高,未來水泥市場將集中在包括中國建材,中材集團,海螺水泥等少數企業手中,水泥行業也將完成從強周期行業向弱周期行業的轉變,抵御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理性的、合理的大規模的并購重組必將進一步提高行業的集中度水平,攤薄固定成本,同時提高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對下游客戶的掌控能力,擴大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2.中國的水泥行業整合將加速
由于銷售半徑的存在,水泥企業會盡可能的擴大地區內的生產規模以實現對水泥價格的控制能力。水泥產品的同質性又使水泥行業的規模效應很明顯,在完成了對某個地區的壟斷后,水泥企業會選擇跨地區的兼并收購以實現更大利益;從世界水泥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巨型的水泥集團都是從產能擴張開始,通過大規模的收購兼并來實現企業跨越式成長的。當水泥集團完成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的布局后,就能很好的抵御景氣周期對企業的影響,這也是水泥企業為抵御行業風險而必須經歷的發展之路。
由于環保節能要求及國家政策對新的水泥產能嚴格的審批制度使行業進入門檻大幅度提高,國內更多的大型水泥企業也開始選擇兼并收購作為主要的產能擴張方式,行業重新洗牌已經開始。
目前大水泥企業在落后產能淘汰的基礎上開始實施并購,擴大市場份額。我國水泥行業在經歷04、05年的民營收購國企,06年外資收購內資,07年開始的央企發力,區域龍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海螺水泥通過前期大量收購小企業以及自身建線,形成"T"型戰略進入華東、中南,并開始挺進西南等地區;中國建材2007年加大發力,在中聯水泥的淮海區域市場基礎上,拓展華南四省一市的水泥業務并進一步向全國延伸;拉法基2005年發力,繼與瑞安建業合并中國業務之后,收購ST雙馬,從而鞏固了在西南水泥市場霸主地位;中材在收購新疆天山、賽馬實業和冀東水泥之后,逐步在北部地區形成區域勢力;華新水泥憑借Holcim的加盟,進一步推進"十"字形戰略和縱向一體化。
國內的央企中國建材在2007年和2008年購并了1.8億噸的水泥產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集團。
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制造、流通為一體,擁有產業、科技、成套裝備、物流貿易四大業務板塊的國家級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直接管理的全資、控股企業17家,控股上市公司4家,其中海外上市公司1家,參股上市公司12家。組建南方水泥集團是中國建材集團的"綠地戰略"的具體體現,即搶占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公司總部計劃設在上海,首批加盟的公司有福建水泥、江西水泥、浙江尖峰水泥三家上市公司,還有浙江水泥(光宇集團)、湖南韶峰水泥和浙江虎山水泥。中國建材集團的兩大水泥平臺-中聯水泥和南方水泥,一南一北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將形成了合圍之勢,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其地理位置和海螺相互交叉,但與海螺集團發生價格戰可能性并不大,隨著區域市場被少數企業控制,區域內水泥價格將保持穩定。
近兩年來,外資水泥巨頭迅速進入中國市場,如拉法基到目前在中國控制了接近2000萬噸的產能,計劃在2010年達到4000萬噸;豪西盟控股華新水泥已經獲得國家批準;臺灣水泥聲稱到2008年即可達到2000萬噸等。
外資進入短期內對行業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帶來市場秩序的改善,比如傳統水泥行業墊資的問題導致貨款風險,外資進來以后,改變了行業的原有秩序,使市場更為規范;二是鯰魚效應,促進各個水泥企業狠抓質量和管理,盡可能地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通過管理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的能力和差異化能。
主要觀點:在行業景氣度下降時,市場會給公司較低的價格,行業內龍頭企業的投資價值凸現。
水泥需求增長將放緩。水泥的需求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相關度較高,固定資產投資實際規模增幅出現下降,水泥需求增長幅度也將隨之下降。水泥供應在行業進入門檻提高和落后產能淘汰的雙重影響下總產能增長也較慢,水泥價格的上升反映了供求關系保持平衡。
水泥行業整合速度不斷加快。基于水泥行業特點,并且由于國家政策對新的水泥產能嚴格的審批制度,國內更多的大型水泥企業開始選擇兼并收購作為主要的產能擴張方式,行業重新洗牌已經開始。
關注具有良好管理水平及區域價格控制力較強的公司。未來水泥企業的競爭優勢會更多的體現在實現差異化的能力上,公司的管理水平將成為大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區域領先的中,小型水泥公司能較好的控制本地水泥價格,有比較穩定的盈利能力,也值得關注。如海螺水泥,華新水泥,天山股份等。
一、行業回顧
1.中國水泥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
根據發改委統計,2007年水泥產量達到13.6億噸,同比增長10.12%。08年1-6月我國水泥產量64,804.74萬噸,同比增長8.7%,遠低于07年同期的16.0%;第一季度同比增長9.2%,第二季度同比增長8.4%,水泥產量增速明顯放緩。顯示水泥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
2008年上半年,水泥制造業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67.6億元,同比增長29.29%;實現營業利潤24.7億元,同比增長30.18%;實現利潤總額296億元,同比增長29.5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34.9億元,同比增長49.02%;銷售毛利率25.41%。
2.人均累計消費量較低,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2008年預計中國人均水泥消費量為1000公斤,人均累計消費量為9.1噸,我國的城鎮化率水平45%,從世界水泥消費峰值出現的歷史來看,中國的水泥消費峰值還未到來,未來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二、供求關系決定水泥行業景氣度
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水泥需求增幅將下降。
水泥需求和固定投資水平相關度較高,據發改委預測,"十一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率將保持在20%-25%左右。宏觀經濟發展的增速出現周期性降低,對水泥產品仍將有較高的需求但總體增幅可能下降。
2.落后產能淘汰改變水泥產能結構,抑制水泥總產量
2007年全國實際淘汰落后產能7000萬噸(計劃淘汰5000萬噸)。"十一五"期間計劃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5億噸,預計2008年-2010年落后水泥產能的淘汰力度會進一步加大。2007年2月18日國家發改委推出《2007-2010年全國分省市淘汰落后水泥能力計劃表》,量化淘汰落后產能指標,并與各省市自治區政府簽署淘汰責任書,以明確淘汰的進度和責任。根據計劃表,2007-2008年全國計劃淘汰1.36億噸,2009-2010年計劃淘汰1.48億噸。
3.水泥價格提升反應了供求關系保持穩定
我國六地區重點聯系水泥企業的水泥價格來看,在水泥需求與煤炭價格上漲的拉動下,水泥價格同比出現上漲,作為工業快速消費品的水泥能夠順利將成本向下游轉移,說明了供求關系仍然保持平衡。
三、下半年水泥企業成本壓力將減輕
2008年,水泥中煤炭和電力的消耗分別占到水泥總成本的41%和24%,是水泥生產成本的主要來源。
煤價方面,在經歷了2008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漲后,在宏觀經濟減速及動力煤控制價格的影響下,下半年再度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低。水泥行業的生產成本在下半年不會出現明顯增加。
電價方面,國家發改委于2006年6月30日開始實施了一次電價調整方案,對水泥等六類高耗能產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電價調整后,全國上網電價平均上調11.74元/千千瓦時,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4.94元/千千瓦時,相當于銷售電價每千瓦時上調2.494分。
2007年年初以來煤炭價格持續攀升,電煤平均價格漲幅早已經達到煤電聯動所規定的5%上限,不過由于在2007年2-5月份煤炭市場價格有一定幅度的下跌,同時國內CPI指數一直在高位運行,導致電價遲遲不能得到調整。2008年CPI壓力仍然較大,部分地區開始對電煤限價。
2008年6月20日,電價再次調整,此次電價調整后,全國上網電價平均上調11.99元/千千瓦時,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5.19元/千千瓦時,相當于銷售電價每度上調2.5分錢。將增加水泥總成本的2.5%,對水泥企業影響不大。
從1999年以來,水泥行業的銷售利潤率的上升趨勢說明水泥行業向下游傳遞成本的能力在增強。
四、水泥行業整合速度不斷加快
1.水泥行業集中度迅速提高
2007年我國水泥產量達到13.5億噸,企業平均年產量不到30萬噸,僅為國外水泥生產商的1/5;而印度水泥行業前五大廠商產量占全行業產量的51%。全球五大水泥公司產能占全球產能50%。我國水泥行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008年以來隨著水泥行業兼并收購的加速,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得到迅速提高,未來水泥市場將集中在包括中國建材,中材集團,海螺水泥等少數企業手中,水泥行業也將完成從強周期行業向弱周期行業的轉變,抵御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理性的、合理的大規模的并購重組必將進一步提高行業的集中度水平,攤薄固定成本,同時提高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對下游客戶的掌控能力,擴大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2.中國的水泥行業整合將加速
由于銷售半徑的存在,水泥企業會盡可能的擴大地區內的生產規模以實現對水泥價格的控制能力。水泥產品的同質性又使水泥行業的規模效應很明顯,在完成了對某個地區的壟斷后,水泥企業會選擇跨地區的兼并收購以實現更大利益;從世界水泥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巨型的水泥集團都是從產能擴張開始,通過大規模的收購兼并來實現企業跨越式成長的。當水泥集團完成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的布局后,就能很好的抵御景氣周期對企業的影響,這也是水泥企業為抵御行業風險而必須經歷的發展之路。
由于環保節能要求及國家政策對新的水泥產能嚴格的審批制度使行業進入門檻大幅度提高,國內更多的大型水泥企業也開始選擇兼并收購作為主要的產能擴張方式,行業重新洗牌已經開始。
目前大水泥企業在落后產能淘汰的基礎上開始實施并購,擴大市場份額。我國水泥行業在經歷04、05年的民營收購國企,06年外資收購內資,07年開始的央企發力,區域龍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海螺水泥通過前期大量收購小企業以及自身建線,形成"T"型戰略進入華東、中南,并開始挺進西南等地區;中國建材2007年加大發力,在中聯水泥的淮海區域市場基礎上,拓展華南四省一市的水泥業務并進一步向全國延伸;拉法基2005年發力,繼與瑞安建業合并中國業務之后,收購ST雙馬,從而鞏固了在西南水泥市場霸主地位;中材在收購新疆天山、賽馬實業和冀東水泥之后,逐步在北部地區形成區域勢力;華新水泥憑借Holcim的加盟,進一步推進"十"字形戰略和縱向一體化。
國內的央企中國建材在2007年和2008年購并了1.8億噸的水泥產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集團。
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制造、流通為一體,擁有產業、科技、成套裝備、物流貿易四大業務板塊的國家級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直接管理的全資、控股企業17家,控股上市公司4家,其中海外上市公司1家,參股上市公司12家。組建南方水泥集團是中國建材集團的"綠地戰略"的具體體現,即搶占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公司總部計劃設在上海,首批加盟的公司有福建水泥、江西水泥、浙江尖峰水泥三家上市公司,還有浙江水泥(光宇集團)、湖南韶峰水泥和浙江虎山水泥。中國建材集團的兩大水泥平臺-中聯水泥和南方水泥,一南一北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將形成了合圍之勢,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其地理位置和海螺相互交叉,但與海螺集團發生價格戰可能性并不大,隨著區域市場被少數企業控制,區域內水泥價格將保持穩定。
近兩年來,外資水泥巨頭迅速進入中國市場,如拉法基到目前在中國控制了接近2000萬噸的產能,計劃在2010年達到4000萬噸;豪西盟控股華新水泥已經獲得國家批準;臺灣水泥聲稱到2008年即可達到2000萬噸等。
外資進入短期內對行業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帶來市場秩序的改善,比如傳統水泥行業墊資的問題導致貨款風險,外資進來以后,改變了行業的原有秩序,使市場更為規范;二是鯰魚效應,促進各個水泥企業狠抓質量和管理,盡可能地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通過管理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的能力和差異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