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元清盤
建機院在四星客車成立時投入的資本金為510萬元,而在退出時,所持510萬股股權的掛牌價僅為7.996萬元,可謂血本無歸。
根據產權交易項目公告,四星客車成立于2004年11月,注冊資本1150萬元,股權結構為:建機院出資51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44.35%;湖南龍驤交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出資359.6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1.27%;自然人王雨臣出資15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3.04%,譚業將出資130.4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1.34%。
四星客車的經營范圍包括客車制造及銷售,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及銷售,汽車修理服務。公司已于2007年1月1日起處于停產狀態。
以2007年6月30日為基準日,四星客車經評估的資產總計為501.77萬元,負債總計483.74萬元,凈資產18.03萬元。目前建機院擬將所持四星客車510萬股股權全部轉讓,掛牌價格以凈資產作價,僅為7.996萬元。
在支付不到8萬元的股權轉讓款的同時,建機院還要求受讓方支付四星客車積欠建機院的140萬元欠款。
從當初510萬進入到最后8萬元鎩羽而回,建機院恐怕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錯誤的投資。
20億的客車夢
從披露的財務數據看,經過三年的發展,四星客車的資產不僅沒有大規模擴張,相比較注冊資本更是出現大幅縮水,資產負債率高達96.4%,公司陷入停產狀態。
就是這樣的一個公司,三年前卻承載了建機院年銷售額20億元的客車夢想。
據介紹,四星客車的前身是長沙汽車客運發展(集團)公司長沙四星客車有限公司,2004年年中,建機院與長沙汽車客運發展(集團)公司聯手重組原四星客車有限公司,于當年11月正式成立長沙中聯四星客車有限公司。其后長沙汽車客運發展(集團)公司2006年初整體改制成立湖南龍驤交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四星客車的股權也由湖南龍驤承繼。
據當地媒體報道,四星客車在成立之初瞄準大、中型豪華客車市場,繼承了兩大集團的制造優勢,短期內開發了六大系列、三十余種產品結構體系。“中聯客車”2004年12月份就實現銷售50多臺,銷售收入突破1000萬元,訂單合同突破100臺。
根據規劃,中聯客車要在湖南建成單班年產6000輛大、中型豪華客車,年銷售20億元左右的生產基地。
當時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現任中聯重科某高管曾表示,中聯進軍客車行業不是盲目跟風,而是多元化戰略的舉措之一。一方面中聯重科具有多年研究和制造專用運輸車輛的經驗,公司研發了包括中聯牌混凝土泵車、混凝土運輸車以及環衛環保專用車等一系列運輸車輛,其中中聯牌混凝土泵車一直占據國內30%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中聯看好中國客車業未來的發展,目前國內的客車產品同質化嚴重、售后服務差、制造技術和工藝水平落后,特別是大型高檔客車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中聯憑借雄厚的科研和制造優勢,能夠很快切入客車行業。
但事實證明,中聯當初的確低估了進入客車市場的難度。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04、05年國內有一批企業看到了國內城市化建設和高速公路建設給客車行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再加上當時客車行業門檻低,紛紛希望在客車行業發展之初進入。在湖南就有以工程機械起家的三一客車和中聯客車,以及美的和三湘集團聯合開發的美的三湘客車等。
但這些企業在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后才發現,客車并不是簡單的發動機和底盤的拼裝,也需要專門的設計和技術工藝,隨著市場的逐步飽和,一部分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
另一方面,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客車制造的利潤也越來越薄,很多企業也主動放棄了該行業。以中聯重科為例,目前中聯重科的工程和環衛機械產品的毛利率都在30%左右,而國內客車龍頭宇通和金龍的毛利率都在20%以下,退出客車制造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