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稱為“水泥茅”的海螺水泥(00914)因為大跌引發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然而就在最近海螺水泥卻宣布取得了2.5億元的理財收入?
7月29日,海螺水泥公布,公司于2020年7月27日將60億元自有資金用于購買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鵬鑫”固收類封閉式理財產品,期限為365天,預期年化收益率4.15%。2021年7月28日,該筆委托理財產品到期,公司已全額收回60億元委托理財本金,并取得24968.4萬元理財收益,達到預期收益目標。截至公告日,公司累計委托理財余額為174億元人民幣。
而就在前不久的7月21日,海螺水泥股價最低跌到了37.64元,為2021年年初以來新低。行情顯示,從1月13日高點56.76元高點到現在,這家公司累計下跌33%,市值跌去了990多億元。平均到39.09萬股東身上每人平均虧損超過25萬元。截至發稿,海螺水泥股價重新回到38元以上,市值為2025億元。
海螺水泥股價持續下跌,已經引起了股民不滿。7月初,有股民公開向海螺水泥提問,“請董秘出來說下,現在經營情況,股價下跌問題,給股民一個交代”。
說實話,看到海螺水泥有那么多錢拿去理財,而且還拿到那么多的理財收益,不得不讓人佩服海螺水泥的理財有方,但是同樣也要明白的是,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為什么拿到了錢之后不是說進行擴大再生產,而是進行大規模的理財,這其中的邏輯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們要明白,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從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獲得,說得到一部分自有資金的結余,最需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將這些資金真正用于擴大再生產上去,然而海螺水泥卻把這些錢拿出來直接用于理財了,這讓人感覺非常不能理解,當然我們不是說上市公司不能進行理財,畢竟上市公司還是需要有固定投資和靈活周轉的資本,對于一些靈活周轉的資本來說,拿這一部分錢先進行理財,從而確保貨幣的時間價值不會出現損失,這無疑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但是如果所有的資金全部大規模的用于購買理財,讓人真的是有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
其次,我們再來看海螺水泥,海螺水泥,之所以沒有把這些錢用于擴大再生產,最核心的原因依然是水利產業,實際上是一個產能相對過剩的市場,是一個較為完善較為成熟的產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海螺水泥如果把這些錢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話,很有可能出現產能過剩,這也是為什么海螺水泥不太愿意把這些資金直接拿到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去的重要原因。
第三,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拿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這不僅加劇了整個資本市場的炒作情緒,另外一方面也讓整個資本市場陷于較為波動的狀態。更何況這筆錢拿去理財無疑是一種資源的巨大浪費,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如此浪費現金資源不禁讓人還是有些嘆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