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實測,分析了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方法和測溫技術,以及溫度超標應急措施,強調了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拉制和溫差要求。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泥凝土溫控
中圖分類號:Tu745.3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671一9107(2007)05一0026一02
上海某大廈工程地下3層,地上37層,地下室基坑底面積達6300m2,底板厚度為2.00m,電梯井和集水井部位局部厚度為3.00m一6.25m,本工程地下室基礎底板分為4個區塊,塊與塊之間設施工縫,施工縫模板采用萬捷快易收口網,安設止水鋼板,設計采用JEA一5補償收縮微膨脹劑自防水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抗滲等級為58,整個基礎底板混凝土量為13000m3。
1混凝土溫控方法
1.1 材 料 選擇
水泥:采 用52.5級P.“水泥,符合GB175一1999標準。
粗骨料: 采用連續級配碎石,粒徑5mm一25mm,含泥量不大于1%。
細骨料: 細度模數不小于2.3,含泥量不大于2%。微膨脹劑加入水泥重量的8%一10%,外摻料采用“級磨細粉煤灰,摻盆為水泥重量的10%一15%。
1.2 計算混凝土羞蓋保溫構造
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假定每立方米水泥用量為350kg/m3,混凝土澆搗溫度為25℃,要求該底板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在25℃范圍內,采用一層塑料薄膜加麻袋保溫養護,根據養護材料厚度計算公式:
a.混凝土中的最高溫度計算:
b.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時的大氣平均溫度計算:
c.施工時的旬平均溫度:Tb=20℃
d.麻袋保溫養護λ=0.14W/m.K
e.混凝土導熱系數λ=2.3W/m.K
f.傳熱系數修正值:K=1.5
根據日常施工經驗,具體施工時在混凝土底板面先鋪一層塑料薄膜,再覆蓋二層麻袋,以上養護措施能夠保證混凝土底板內外溫度均勻一致,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減少混凝土表面的溫度梯變,防止產生表面裂縫。
2大體積混凝土測溫技術
2.1溫孔的布設
按底板每80m2布置1個測溫區,每個測溫區布置2個測溫孔,深度分別為底板高度的二分之一。
2.2 測溫孔的分級與制作
2.2.1甲級測溫孔
本工程采用JDC一2型便攜式建筑電子測溫儀,按測量要求,其埋設深度分別為1.5m、2.0m、4.0m。測點埋設要求如下:
用功ф14mm鋼筋作支承架,應高出混凝土表面30 cm -40cm;
測溫導線的插頭留在混凝土外表面并用塑料袋包好,以保持清潔,避免潮濕;
溫度傳感器與支承鋼筋之間用厚10mm、長100mm的軟泡沫塑料條作隔離層。
為便于操作,留在混凝土外的測溫導線長度應保持40cm左右。
2.2 .2 乙級測溫孔
乙級測溫孔作為甲級測溫孔的輔助,主要考慮到當甲級測溫孔因某種原因而失效時,乙級測溫孔仍可測出所需溫度數據。利用兩種不同的測溫器材和測溫手段,可以進行比較,達到相互參照,以利校核,使測溫數據更為準確、完整。乙級測溫孔采用中4omm鋼管或黑鐵管,底板用鋼板焊堵,上端用軟木塞作蓋。
3溫控要求
混凝土入模時應測定一次溫度,乙級測溫孔應在鋪設第一層農用塑料薄膜前,向管內灌滿水,放入棒狀溫度計后用軟木塞將管口封嚴,棒狀玻璃溫度計上端系一根2m長線繩,以便取出溫度計。開始時因水泥的水化反應不激烈,升溫不明顯,頭幾次可每4h測一次,當混凝土內部有明顯升溫時,應改為2h測一次。一般到第3天末達到最高溫度,以后即逐步降低,底板厚度越大,中心溫度下降越緩慢,到第6天后可改為4h測一次,一般到第10天左右混凝土中心溫度與次表面溫度之差不可能超過25℃了,但還需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度之差小于30℃。測溫期間,每班應安排2名測溫人員,認真做好測溫記錄。
4溫差超標的應急措施
當混凝土中心溫度與次表面溫度之差接近普戒值25℃時,應采取兩種應急措施:一是開動水泵,加速冷卻水的循環,降低混凝土體內溫度;二是增加班蓋保溫層,例如麻袋、彩條防雨布等,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溫度。
5結論
通過本工程實例,實現了大體積混凝土基礎結構施工中用兩種方法進行混凝土內溫度裂縫控制。根據對溫度的分析,以及底板混凝土內溫度變化曲線反映的情況,混凝土溫差小于25℃。養護結束后,經過對底板混凝土表面檢查,未見到明顯的溫度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