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碾壓混凝土施工方法
(1)碾壓混凝土拌和
攪拌設備宜選用強制式攪拌設備,碾壓混凝土應攪拌均勻,投料順序和拌和時間應由現場試驗確定。
(2) 碾壓混凝土運輸
碾壓混凝土運輸可采用自卸汽車、皮帶運輸機、斜坡車道、真空溜槽等,不得采用普通溜槽直接運輸碾壓混凝土。
1)采用自卸汽車運輸碾壓混凝土時,車輛行車道路應平整,車輛入倉前應清洗輪胎,防止泥土和水帶入倉內,在倉內行駛的車輛避免急剎車和急轉彎等行車動作。
2)采用皮帶運輸機運輸碾壓混凝土時,應防止水分蒸發、水泥漿損失和粗骨料分離。
(3) 碾壓混凝土卸料和鋪料
碾壓混凝土入倉后,應按要求進行卸料。汽車卸料應做到多點卸料,以防止骨料分離,卸料堆邊線與模板之間應有一定距離,以防止對模板產生影響,卸料后立即進行平倉,若碾壓厚度按30 cm 控制,則鋪料厚度應按33cm~34 cm 控制,國內平倉機械多采用D31P 型平倉機,卸料平倉必須連續作業,平倉應做到倉面平整,沒有明顯起伏,平整度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4) 對碾壓混凝土施加碾壓和振動
對碾壓混凝土施加碾壓振動,只有碾壓混凝土液化后,才能達到或接近密實容重,臨界液化時間與振動加速度和表面壓強有關。碾壓必須做碾壓試驗,優化選定碾壓機械、鋪料厚度、碾壓遍數、振動頻率和振幅、行走速度等參數。已建工程試驗結果表明:要使碾壓混凝土達到設計容重和強度,碾壓的最優表面壓強約是0. 005 MPa,臨界液化時間控制在8s~16 s為宜,碾壓機械行走速度為1. 0 m/ s~1. 5 m/ s,碾壓混凝土只有壓實到密實容重,才具有結構設計要求的力學性能和抗滲性,因此,規范規定碾壓混凝土的壓實度必須達到98%。碾壓后的混凝土用核子密度儀檢測,要求其密實度達到設計要求。
(5) 造縫
成縫主要有切縫機切縫、誘導孔成縫、預埋分縫板造縫等方法。切縫機切縫常在平倉后或碾壓完畢混凝土初凝前進行;誘導孔成縫采用人工打孔、風鉆鉆孔,成縫效果良好;預埋分縫板的高度要比壓實層厚低3cm~5cm,須保持分縫板的正確位置。實踐證明,切縫機切縫是最優的造縫方法,誘導孔成縫簡便、靈活,具有一定優勢。
(6) 碾壓混凝土層間結合
連續上升的碾壓混凝土層間結合允許間隔時間,按不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控制,如在混凝土初凝前結合,層面可不作任何處理;如在初凝后終凝前結合,層面作鋪砂漿處理;如在混凝土終凝后或長時間間隙的層面,則必須用高壓水沖毛或鑿毛,恢復鋪筑時,在其上鋪一層砂漿后,再鋪筑碾壓混凝土。碾壓混凝土施工的層間間隔時間最好控制在2 h 以內。
(7) 變態混凝土施工
碾壓混凝土壩的上下游面、左右岸邊坡與基巖接觸部位、結構孔洞周邊等不能碾壓的部位,常采用變態混凝土(也有采用常規現澆混凝土的),變態混凝土采用加漿振搗法進行施工,加漿最好在拌和站進行,也可先鋪灑一層水泥凈漿,攤鋪碾壓混凝土,再鋪灑一層水泥凈漿后用常態混凝土振搗作業方式施工,水泥凈漿摻量在60 L/m3左右。
(8) 碾壓混凝土養護
1)施工過程中,碾壓混凝土的倉面應保持濕潤;正在施工或剛碾壓完畢的倉面,應防止外來水流入。
2)在施工間歇期間,碾壓混凝土終凝后,應立即開始養護。對水平施工層面,養護應持續至上一層碾壓混凝土開始鋪筑為止;對永久暴露面,應養護28 d 以上。
3.2.3 碾壓混凝土溫度控制
(1) 施工氣候及氣溫條件
1)在1h內降雨量超過3mm 時,不得進行鋪筑和碾壓施工。已碾壓的倉面應采取防雨保護措施。
2)在陽光照射和大風條件下,應保持倉面濕潤。
3)碾壓混凝土施工應在日平均氣溫3℃~25℃情況下進行。當日平均氣溫高于25℃時,應采取防高溫和防日曬措施;日平均氣溫低于3℃時,應采取保溫措施。
(2) 碾壓混凝土夏季施工
由于碾壓混凝土的超干硬性和大面積連續施工特點,碾壓施工宜在日平均氣溫5~20 ℃下施工,當日平均氣溫達20℃~25℃甚至高于25℃時,碾壓混凝土應采取適當溫控措施方可施工。根據氣溫情況和條件,可采用高效緩凝劑延長初凝時間、冷水拌和、預冷骨料、嚴格控制出機口混凝土溫度、減少碾壓混凝土內外溫差、加遮陽設施、倉面噴霧、加快施工縮短層間間隔時間等措施,強約束區的溫度控制必須從嚴要求。甘肅省日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下,高溫下的溫控問題應比較容易解決。
(3) 碾壓混凝土冬季施工
當日平均氣溫低于3℃或最低氣溫低于-3 ℃時,碾壓混凝土施工可采取在拌和物中添加抗凍劑、預熱骨料、熱水拌和、覆蓋保溫等措施進行施工,施工過程中必須保證混凝土不凍結,否則應停工并做好已澆混凝土的過冬保溫。甘肅省地處西北寒冷地區,碾壓混凝土冬季施工問題比較突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4) 碾壓混凝土現場質量控制
碾壓混凝土施工質量受氣侯條件變化、原材料質量波動、施工工藝、施工管理等因素影響較大,必須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有效控制,才能確保碾壓混凝土施工質量。